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5新行政法的變化

2015新行政法的變化

發布時間: 2025-05-08 12:37:34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徵

什麼是行政法,其特徵是什麼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主體根據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各種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的特徵主要包括:
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包括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這些關系既包括縱向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也包括橫向的協調與合作關系。
法律規范的多樣性:行政法規范不僅包括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還包括其他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措施和政策,如紅頭文件、內部制度等。
行政法規范的交叉性:行政法規范往往與其他法律規范相互交叉,涉及到民法刑法經濟法等多個領域。
行政法規范的變動性:由於社會環境和政策的變化,行政法規范也會隨之變化,具有較大的變動性。
行政法的涉外性:隨著國際交流和跨國合作的增加,行政法也涉及到越來越多的涉外問題。
綜上所述: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特徵主要包括調整對象的特殊性、法律規范的多樣性、行政法規范的交叉性、變動性和涉外性。這些特徵使得行政法成為一個復雜而又重要的法律領域,對於理解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㈡ 行政強製法2022修訂版新舊對比

關於新修訂的《行政強制執行法》內容上的變化有:行政處罰概念及種類、處罰時效、處罰制度、鄉鎮等處罰權力、完善處罰原則、強化程序、確定行政執法地位、擴大行政處罰的許可權等。
(一)明確行政處罰概念
《行政強制執行法》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二)新增行政處罰種類
《行政強制執行法》第九條「行政處罰的種類:
(1)警告、通報批評;
(2)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3)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4)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5)行政拘留;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三)賦予「鄉、鎮、街辦」一定程度上行政處罰權。
這一規定有利於將行政處罰實施權向鄉鎮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延伸,提高執法效能。但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完善行政處罰的評議、考核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行政強制執行法》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以決定將基層管理迫切需要的縣級人民政府部門的行政處罰權交由能夠有效承接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行使,並定期組織評估。決定應當公布。承接行政處罰權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按照規定范圍、依照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協調、業務指導、執法監督,建立健全行政處罰協調配合機制,完善評議、考核制度。」
(四)修改行政處罰時效制度
行政處罰時效制度,就是指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追究行政責任、給予行政處罰的有效期限。行政機關超過法律規定的期限未發現違法行為的,對當時的違法行為人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行政強制執行法》第三十六條「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五)完善行政處罰聽證制度
聽證制度是現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針對行政處罰聽證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行政處罰聽證制度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完善:
一是擴大行政處罰聽證的范圍,同現行《行政處罰法》相比,將沒收較大數額違法所得、沒收較大價值非法財物,降低資質等級,責令關閉、限制從業和其他較重的行政處罰都納入可以申請聽證的事項范圍
;
二是延長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時間,將現行《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申請聽證的時間由三天修改為五天;三是對聽證筆錄的效力作出明確規定。
(六)完善「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則。《行政強制執行法》第二十九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
(七)細化行刑銜接制度
現行《行政處罰法》沒有規定,給行刑銜接制度的實施帶來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增加規定:
對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免予刑事處罰,但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也就是說在刑事程序之後還需要行政處罰的,司法機關要將案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
同時,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還要求行政處罰實施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強證據材料移交、接收銜接,完善案件處理信息通報機制。
(八)強化行政處罰的正當程序
正當程序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正當程序的基本要求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應當中立、公正、不偏不倚;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允許受決定影響的公民提供證據,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聽取公民的意見。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在正當程序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一是完善行政處罰迴避制度。
二是增加行政處罰的證據規定。
三是切實保障當事人的陳述、申辯權。
(九)確立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的法律地位
「三項制度」是指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三項制度」聚焦行政執法的源頭、過程和結果三個關鍵環節,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對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十)擴大行政處罰的設定許可權
根據現行《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規定。這一規定主要是限制地方性法規隨意設定行政處罰,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但是《行政處罰法》實施20多年來,地方在實施中普遍感覺這一規定對地方性法規的限制過於嚴格,不利於發揮地方性法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為此,這次新修訂的《行政處罰法》賦予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處罰的設定權,在《行政強制執行法》第十條增加規定: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為實施法律,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法》對於政府了解國家制度,了解人民生活,了解制度特點有很大的幫助,國家通過不斷完善不斷修改法律來適應正在發展的社會,這同時也體現了法律的與時俱進,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㈢ 新行政法的形成與發展論述題怎麼答

一、行政法產生的基礎
(一)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
行政法產生的理論基礎是自然權利、三權分立以及法治理論。
1.在法國大革命前,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自然權利」的主張,認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並認為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讓與。這一思想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為法律所肯定。行政法的出現正是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然權利。當然,現代行政法更注重拓展公民的權利,促進公民個體及社會的發展。對行政法的產生具有更直接影響的是「三權分立」理論。該學說創始人孟德斯鳩認為一切國家都存在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種權力,主張將這三種權力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行使,以確保自由的存在。三權分立強調權力的制衡,這里必然引申出對行政權的規范和控制。
(二)行政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行政法的產生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但直接導致行政法產生的原因卻根植於現代國家的憲政體制。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權都建立在「三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它孕育著行政法產生的最基本的條件,即行政相對獨立,沒有行政的相對獨立,也就沒有行政法。
二、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法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最早產生於西方國家,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法國大革命後確立起來的。1789年的大革命****了封建****制度,資產階級按照「三權分立」的理論重新設計了法國的政體。法國的三權分立,不僅是為了限制王權,同時也是為了限制司法權。1790年的《法院組織法》明確將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分開,並排除普通法院對行政糾紛的管轄權。1799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了國家參事院和省參事院。國家參事院一方面受理行政糾紛,提供解決糾紛的意見,另一方面為政府提供法律咨詢。自此,法國逐步形成獨立的行政審判制度。為行政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英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英國行政法的萌芽可追溯至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初期,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普通法制度就已包含了現代行政法的精神,即對行政的控制。但在英國,行政法真正受到重視是在19世紀後期。這一時期,由於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兩個顯著變化:(1)委任立法。為應付工業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問題,需要制定大量法律。議會由於時間、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滿足這一需要,不得不授權行政機關制定具體的規則,以補充地方立法之不足。(2)行政裁判所的迅速發展。行政裁判所的職能是行使部分司法權,受理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公民之間的爭端。由於上述變化,英國的司法審判制度得到充實和加強,行政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美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美國是嚴格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分權與制衡為立國之本,立法、司法對行政的控制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但由於美國承襲了英國的普通法制度,公法與私法不分,行政法的出現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洲際貿易委員會的成立,人們常將此作為美國行政法產生的標志。由於嚴格的三權分立原則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管理的需要,新型的行政機構——獨立管制機構應運而生。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承襲了英國傳統,但更側重於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強調行政程序的控權作用。1946年,美國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之後又制定了許多程序法規,如《陽光下的政府法》等。此外,在行政組織方面,美國建立了許多獨立管制機構,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體美國學者視獨立管制機構的建立為美國行政法的開端。在解決民事和行政爭端方面,美國還建立了行政法官制度,並逐步使之完善。
三、中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一)中華民國行政法的歷史簡況
在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萌芽。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主張實行資產階級民主與法治。1911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並第一次提到行政訴訟:「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但關於行政訴訟,其他他別訴訟,另以法律定之。」民國3年(1914年)5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公布了《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了《行政訴訟法》,並在同年3月公布了《平政院編制令》,規定了行政審判組織。至此,在形式上初步建立起行政訴訟制度。北洋政府依照日本的體制設有行政法院,成為「平政院」。
******政府成立後,「平政院」改名為「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處理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有三個程序,必須經過向行政機關的訴願,再訴願後,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此外,******統治時期還頒布了一些規范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法律,如省政府組織法等。[1]
從總體上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連年內外戰爭不斷,蔣介石******政府又長期實行獨裁統治,不講法治,因此,無論是行政訴訟,還是對行政組織行政活動的規范的作用都是徒有虛名。行政法治只不過是開明人士的良好心願,客觀上並不具備行政法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維護公民權利更談不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的行政法萌芽於20世紀5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並形成體系、走向成熟則是在80年代以後。
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行政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立法法》等相繼制定實施,《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正在制定過程中,行政法制度已在逐步地建立和健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經濟體制的改革意味著國家與公民關系的變化,意味著公民從客體到主體地位的轉變,意味著對政府權力重新界定和規制的必要,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行政法的發展歷程,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以及依法治國的推進,我國的行政法將逐步成熟與完善。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上海律師 發布:2025-05-08 19:07:15 瀏覽:610
國際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發布:2025-05-08 18:54:16 瀏覽:979
油罐車法院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336
關於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731
法治時空商丘 發布:2025-05-08 18:36:09 瀏覽:354
法院給的送達回證 發布:2025-05-08 18:29:30 瀏覽:388
法官的問題 發布:2025-05-08 18:13:24 瀏覽:539
疫情中的法治 發布:2025-05-08 18:05:21 瀏覽:142
法律碩士是不是法學 發布:2025-05-08 18:03:06 瀏覽:882
25屆法院 發布:2025-05-08 17:36:37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