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政策屬行政法規
Ⅰ 合肥市購房限購新規定
法律分析:最新規定,離婚未滿2年的,仍按原家庭為單位,查詢限購。目前合肥限購政策分六類人群:第一類;合肥市常駐戶口:三種情況,第一種,家庭名下無住房的,新房限購2套,二手房不限購;第二種;家庭名下有一套住房的,新房限購1套,二手房不限購;第三種:家庭名下有2套或2套以上住房的,新房新購,二手房不限購;類:四縣一市戶口,分別是肥東、肥西、長豐、廬江 、巢湖;沒有社保要求,需要提供購房申請,新房或二手房限購一套;第三類:外地戶口(非本市或四縣一市戶口):需提供兩年內有持續12個月以上的社保(補交社保不行)可在合肥市區內購買新房或者二手房一套第四類:人才引進:這個需要戶口在合肥落戶,新房或二手房是限購一套的,分三種條件:大專畢業生、高級技工、本科及以上學歷,第一種:大專畢業生,應屆2年內不也得大專及以上學歷,提供一個月社保或營業執照;第二種:高級技工;國家認可的3級以上技工,第三種:本科及以上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或40歲以下本科學歷,提供一個月社保;落戶的時候,攜帶相關資料在合肥的戶政大廳戶籍科就可以辦理,第五類:退伍軍人,條件退伍後戶口需落在合肥市,限購一套,第六類:港澳台及外籍人士:工作滿一年,工作單位出具證明或提供滿一年的居住證,限購一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四條 國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扶持發展居民住宅建設,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第五條房地產權利人應當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依法納稅。房地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第六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並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第七條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土地管理部門依照國務院規定的職權劃分,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管理全國房地產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產管理、土地管理部門的機構設置及其職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第二章房地產開發用地第一節土地使用權出讓第八條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以下簡稱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第九條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所有的土地,經依法徵收轉為國有土地後,該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方可有償出讓,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條土地使用權出讓,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年度建設用地計劃。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地產開發的,須根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擬訂年度出讓土地使用權總面積方案,按照國務院規定,報國務院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條土地使用權出讓,由市、縣人民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出讓的每幅地塊、用途、年限和其他條件,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會同城市規劃、建設、房產管理部門共同擬定方案,按照國務院規定,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實施。直轄市的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行使前款規定的許可權,由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Ⅱ 限購政策對房屋買賣合同有影響么
限購政策對房屋買賣合同有效力。當事人訂立房屋買賣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內容違反限購政策的,屬於無效合同,對當事人不具有約束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Ⅲ 因限購政策違約怎麼處理
房屋限購政策是國家為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平抑房地產市場過熱態勢,遏制投機和過度投資而採取的重要調控政策。對於購房者來說,由於限購令政策的出台,有些可能不會具備購房資格。出現這種情況以後,購房者原則上屬於違約的情形。那麼,因為限購令違約的,怎麼處理?
網友咨詢:
因限購政策違約怎麼處理?
律師解答:
1、若購房合同於限購通知發布前簽訂,雙方可解除購房合同,返還訂金或本金,恢復原狀,並各自承擔己方的損失,互不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成立以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並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訂立後,因房屋限購政策的實施導致買受人喪失購房資格無法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或者貸款額度減少甚至喪失貸款資格,應理解為屬於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原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雙方當事人都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2、如果購房合同於限購通知發布後簽訂,買受人必定存在過錯,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3、如果根據合同約定房屋買賣合同能夠實際履行,但因一方原因導致合同處於履行遲延的狀態,在此期間由於房屋限購政策的實施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不屬於因情勢變更原因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的情形。因為合同無法履行實際上是當事人自身原因所致,遲延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存在過錯,應承擔違約責任。
律師補充:
房屋限購政策是公共性的調控政策,不屬於法律或者行政法規,而且買賣雙方對合同內容的約定也沒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所以即使當事人簽訂的合同違反了房屋限購政策,若不違背《民法典》關於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即為有效合同。
如果因為一方故意隱瞞相關事實導致訂立的合同違反房屋限購政策繼而無法履行,屬於合同欺詐行為,應當允許受欺詐方解除合同或者撤銷合同,並且可以向違約方主張損害賠償。
如果出賣方在簽訂合同時明知買受方沒有購房資格,並且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等買受人具備購房資格後再辦理產權轉移登記手續,這屬於雙方當事人的自願約定,不侵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雙方可以按照約定履行。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五百三十三條 合同成立後,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