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怎麼判斷是不是行政法律關系

怎麼判斷是不是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5-24 14:17:01

Ⅰ 如何判斷一個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准

如何判斷一個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准

1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結果。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而形成或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2 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客體、內容組成,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內容指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3 行政法律關系的認定必須首先是跟行政執法單位產生的法律關系,其次,有內容,且產生了權利義務關系。

判斷一種法律關系是否是行政法律關系的標準是什麼?

看主體啊,主體就是最關鍵的區別,民事法律關系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

論行政法律關系的判斷標准

(一)行政主體1?行政主體的概念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2?行政主體的職權與職責(1)行政職權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一般可分為固有職權和授予職權兩大類。前者以行政主體的設立而產生,並隨行政主體的消滅而消滅;後者來自於法律、法規或有權機關的授權行為。
行政職權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①行政立法權。所謂行政立法權,即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主體有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權力。
②行政決策權。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③行政決定權。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的事項的規定權。
④行政命令權。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⑤行政執行權。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⑥行政處罰權(行政制裁權)。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義務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⑦行政強制執行權。即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法定義務人或某項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不依法履行義務時,行政主體採取法定的強制措施,以促使法定義務人履行法定的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同樣狀態的權力。
⑧行政司法權。即行政主體作為某項糾紛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裁決和復議的權力。
行政調解權,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以國家政策、法律為依據,以自願為原則,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促使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爭議的權力。
行政仲裁權,是指行政機關設立的特定行政仲裁機構,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特定的民事或經濟糾紛作出公斷的權力。
行政裁決權,是指依法由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權力。行政裁決的對象是特定的民事糾紛,如權屬糾紛、侵權糾紛和損害賠償糾紛等,而不是行政糾紛。行使行政裁決權的主體,只能是行政機關或法定的行政機構。
行政復議權,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核、審查的權力。依據行政復議權,行政復議的對象只能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之間發生的行政爭議案件。一般情況下,行政復議只能由上一級行政機關行使。
(2)行政職權的優益性行政職權具有優益性的特點,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時,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組合構成行政優益權。行政優益權是國家為確保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職權,切實地履行職責,圓滿地實現公共利益的目標,而以法律、法規等形式賦予行政主體享有各種職務上或物質上優益條件的資格。職務上的優益條件屬行政優先權,物質上的優益條件屬行政受益權。
所謂行政優先權,是指國家為保障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行政職權而賦予行政主體許多職務上的優先條件,即行政權與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的權利在同一領域或同一范圍內相遇時,行政權具有優先行使和實現的效力。行政優先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先行處置權。
在現代法治國家,依法行政的原則得以廣泛確立,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
②獲得社會協助權。
行政主體享有獲得社會協助權,即行政主體在從事緊急公務時,有關組織或個人有協助執行或提供方便的強制性義務,違反者將承擔法律責任。
③行政行為的推定有效(公定力)。
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行政法律規范承認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即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只要未被有權機關正式撤銷,即使違法或不當,也被推定為有效。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只要沒有法律上的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停止該行政行為的執行。
行政優先權的成立必須符合下列四個條件:
a?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不適用於個人或其他組織。
b?行政主體必須在行使職權、從事公務時。不適用於行政主體從事其他活動時。
c?必須是為實現行政目的所必需。不是所有的公務活動都可以行使優先權。
d?必須有法律根據。
所謂行政受益權,是指行政主體享受國家所提供的各種物質優益條件。為了保證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行政職權,維護行政秩序,國家向行政主體提供各種物質條件,如財政經費、辦公條件、交通工具等。
(3)行政職責①行政職責的定義現代民主政治是以責任為基礎的。作為行政職權的享有者的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對賦予其權力的人民和國家負責。
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
②行政職責與行政職權的關系行政職責隨行政職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而變化。任何具有行政職權的行政主體,即享有行政優先權,同時也必須履行行政職責。換言之,行政職權與行政職責是行政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具體體現,二者是辯證統一、密不可分的。
③行政職責的內容第一,依法履行職務、遵守許可權規定。行政主體所享有的職權必須有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定職權,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履行職務。
第二,符合法定目的。行政主體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並且,都必須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適當的原則,避免不相關因素的干擾。
第三,遵循法定程序。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公開、公正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現代國家中的一切行政活動,除實體上合法、合理外,還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確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4)行政許可權行政許可權是指法律規定的行政主體行使職權所不能逾越的范圍或界限。換言之,行政許可權就是行政職權的限度。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超越該"限度",便構成行政越權,視為無效。
行政許可權多由法律(尤其是組織法)明文規定。在沒有法律依據時,可以根據行政法原理推定確立。
行政許可權分為縱橫兩大類。
縱向行政許可權是指有隸屬關系的上下級行政主體之間權力行使范圍的劃分。
橫向許可權是指無隸屬關系的行政主體之間權力行使范圍的劃分。這種許可權又可分為區域管轄許可權和公務管轄許可權。
3?行政主體與其他相關概念(1)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主體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和接受授權的組織。因為,只有行政機關和接受授權的組織才享有國家行政權力,才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因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國家行政機關,又稱國家行政管理機關,是指國家根據其統治意志設立的,依法享有並運用國家行政權,負責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國家行政事務的國家機關。按照這一定義,國家行政機關必定是行政主體,而且是最重要的行政主體。但是,行政機關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行政機關可以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可以是行政主體,也可以是行政相對方。
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2)行政主體與公務員行政主體與公務員聯系緊密,不可分割,但不能因此將行政主體和公務員等而視之。
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但行政活動是由成千上萬的公務員代錶行政主體具體實施的,行政主體與公務員是一組聯系緊密、不可分割但又性質不同的概念。
4?確立行政主體概念的意義確立行政主體概念的意義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1)是依法行政的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在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管理時,有可能損害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因此要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行使行政權,而且還要求其必須承擔因其行為所引起的相應法律後果。而承擔法律後果就必須明確主體。如果主體不明確,則必然許可權不清、職責不明,因而也無法承擔責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對復雜多樣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行政主體資格的確定。
(2)是確定行政行為效力的需要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的行為是否是行政行為,是否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標准之一就是確立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是否具備行政主體資格。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和組織的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或者是無效的行政行為。
(3)是確定行政訴訟被告的需要要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司法救濟,必須首先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以及對受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的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時應以哪些機關或組織為被告,這就必須確定該行政機關及組織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4)是保證行政管理活動連續性、統一性的需要依法行政的原則要求有行政主體存在,由行政主體把眾多的先後不一的公務員的行為統一連續起來,並承擔由各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二)行政相對方行政相對方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無論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都可以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行政相對方主體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受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但是,行政主體只能是國家行政權的享有者、行使者和為此而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者。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以行政主體的資格參加行政法律關系。
在傳統的行政法學中,論述的重點是行政主體,而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的論述不夠充分,或者是只強調其義務而忽視其能動性的一面。隨著行政法治意識的提高和民主參與意識的不斷加強,相對方的地位和作用日愈受到關注,對行政相對方權利義務的剖析,也成為現代行政法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判斷對錯,錯的請寫出理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變化即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對,法律關系的三個要素,是主體、客體、內容
任何一個方面改變都屬於變更
但是我希望您注意,我國法律上還是有時候會採取狹義的變更的概念,即只有內容變更了,才算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法律規范調整的因行政權力的設定、行使以及對行政權力行使進行監督而形成的,在行政權力主體與其他機關及行政相對人之間構成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對行政關系進行調整的結果,其范圍小於行政關系。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 法學卷》第588頁。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除具備一般法律關系的共同特徵外,還有如下特徵:一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二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當行政相對人不履行行政法規定的義務時,行政機關可以強制其履行;而當行政機關不履行義務時,相對人只能請求其履行或通過國家機關申訴履行或按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三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都是由行政法預先規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四是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或是與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有關。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區別

最主要的區別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雙方當事人中有一方是行政單位,而民事法律關系則不然。而且行政法律關系爭議事實肯定是行政單位的行政行為。

論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

主要區別是主體不同,行政法律關系是約束不平等主體間關系,而民事法律關系是約束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聯系是訴訟程序基本相同

Ⅱ 行政法律關系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律關系的一種。同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政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其地位優於對方當事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一般只要具有這方面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單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可能由社會團體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發生。(2)某些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也往往因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即確定。(3)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增設或限制、剝奪對方當事人的某項權利,也可以增設或豁免對方當事人的義務,而對方當事人不能這樣做。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其權利和義務等都是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事先規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當事人都不能自由選擇。

(四)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違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機關承擔責任,有時還要對受害的公民負責。

只有同時具備以上特點的社會關系,才是行政法律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Ⅲ 簡述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簡述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介紹如下:

不是一個概念,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是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各個行政訴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約束的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

這不是一個概念。 行政法律關系包含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有以下特徵:是一種意志關系,屬上層建築范疇;由法律規定和調整的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關系;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關系。

意志關系是指國家的意志和行為人的意志,法律關系是反映統治者意志和行為人意志而形成的關系,因而不屬經濟基如塵礎范疇。

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是以得到法律認可為前提的,因而法律規范是法律關系存廢的前提條件。

法律規定和調整人們的行為是通過界定行為人的權利義務得以實現的,因而,沒有權利義務的法律關系是不存在的。

它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關系。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故由此而形成的關系就受國家強團橡雹制力的保護。

Ⅳ 哪些屬於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包括: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的法律關系;行政機關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以及行政機關與公務員之間的內部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所確立的,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因行政活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它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的法律關系。這些關系是基於行政機關作為管理主體與執行者,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因實施行政管理活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例如,稅務部門與企業之間的稅務管理關系,環保部門與個人或企業之間的環保監管關系等。這些關系的確立和執行都受到行政法律規范的制約。


二、行政機關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這主要是指不同行政機關之間因職能分工、協調配合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比如,兩個或多個行政部門在處理某一特定行政事務時,因職責劃分、信息溝通等所產生的聯系和互動。這種關系的存在有助於保證行政管理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三、行政機關與公務員之間的內部法律關系。這主要是基於公務員作為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與行政機關產生的法律關系。這些關系涉及到公務員的招聘、培訓、考核、獎懲等人事管理活動,是確保行政機關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這些內部法律關系也是通過行政法律規范來確立和調整的。

Ⅳ 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

法律分析
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 (權力活動與非權力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即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之間的行政法的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而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Ⅵ 行政關系的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包括行政實體法律關系、行政程序法律關系、行政裁決法律關系、行政復議法律關系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等,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1)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行政主體是行政職能的承擔者,這決定了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是指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行政機關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但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則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以抗衡和平衡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更多的優越地位。
(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有關法律規范事先加以規定。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主體之間不能相互約定權利(職權)、義務(職責),不能自由選擇權利(職權)、義務(職責),而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取得權利(職權)並承擔義務(職責);這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相互約定權利、義務,協商改變權利、義務,共同選擇權利、義務完全不同。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經常具有重合性。行政主體實體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重合性,通常意味著其權利(職權)或義務(職責)的雙重性。例如,征稅既是稅務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稅務機關的義務(職責);維護治安既是公安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公安機關的義務(職責)。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主體不能擅自轉讓、放棄其權利(職權),否則就是失職。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大多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關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決。

經濟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區別是什麼

經濟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基鄭滾下幾個方面:
1. 不同的主體:經濟法律搏余關系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法律關系,主體是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經濟主體,例如企業、個人等;而行政法律關系是在行政管理中產生的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管理機關和公民、法人等。
2. 不同的性質: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活動中的民事關系,主要涉及財產權益和合同等方面;而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管理中的公法關系,主要涉及行政權力的行使和公共利益的實現。
3. 不同的法律規范: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和解決主要依據《合同法》等民法規范;而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和解決主要依據《行政法》等行政法規范。
4. 不同的解決途徑:經濟法律關系的爭議解決主要依靠民事訴訟等民事解決途徑;而行政法律關系的爭議解決主要依靠行政訴訟等行政解決途徑。
總的來說,經濟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都是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法律關系,但它們的主體、性質、法律規范和解決途徑等方面存在叢慶明顯的不同。

Ⅷ 行政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有:
1.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其中一方必然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地位不對等;
3.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國家權力具有法定性和不可處分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四條
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第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

熱點內容
關於道德的散文 發布:2025-05-24 18:20:44 瀏覽:939
法院送達的內容 發布:2025-05-24 18:09:55 瀏覽:274
常熟法院失信名單 發布:2025-05-24 18:01:25 瀏覽:527
勞動法員工過失 發布:2025-05-24 17:58:40 瀏覽:938
與政府簽訂的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4 17:57:19 瀏覽:37
海南大學民商法考研參考書目 發布:2025-05-24 17:51:35 瀏覽:527
房屋買賣協議公證人有沒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17:45:51 瀏覽:876
未滿十八周歲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5-24 17:44:30 瀏覽:567
僧肇道德經 發布:2025-05-24 17:39:29 瀏覽:571
第三者法律援助的意思 發布:2025-05-24 17:33:57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