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對盤問的規定

行政法對盤問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5-05-26 08:51:11

⑴ 《行政法》-----行政訴訟程序(1)

 第一節訴訟和復議的銜接程序

一、自由選擇:1.自由選擇,議後可訴(但對於省部級單位對自身行為的復議決定,可訴可裁,一經選擇,從一而終)。2.不能同時進行,已經訴訟,不得復議;已經復議,暫緩訴訟。3.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又經復議機關同意撤回復議申請,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法院應當依法立案

二、復議前置:1.當事人認為行政確認(給了別人)侵犯了已經取得的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2.有關納稅數額爭議的行政徵收,是否納、誰納稅、納多少、如何納。例外;處罰,強制(強制措施,強制執行),反傾銷稅3類行為可以直接起訴。3.禁止經營者集中決定、對集中附加限制條件決定

 三、復議終局:1.根據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徵用土地的決定,省級政府作出的有關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政確認的復議決定。2.出入境管理機關對外國人及其他境外人員作出的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

 第二節 起訴和受理

一、起訴期 訴作為 全知道 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6月內 知一半 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6月內,且在(應)知道行為內容之日起1年內 全不知 知道行為內容之日起6月內,且在行為作出之日起5年內(不動產20年內) 訴不作為 明確拒絕 拒絕之日起6個月 有履行期 履行期屆滿後可以起訴,期限6個月 無履行期 申請滿2個月後可以起訴,期限6個月 緊急情況 當時便可以起訴,期限6個月 復議後起訴 復議作為 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復議維持和改變以復議決定送達時間確定起訴期限 復議不作為 復議期限屆滿之日起15日內

二、起訴其他條件

1.【起訴條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訴訟請求】《行政訴訟法同法解釋》第68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特定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單獨或者一並提起行政賠償、補償訴訟的,應當由具體的賠償、補償事項及數額;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現范性文件的,應當提供明確的文件名稱或者審查對象;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應當有具體的民事訴訟請求。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其明確訴訟請求。

 3. 【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處理方式】《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69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情形的;(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六)重復起訴的;(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或者調解書所羈束的;(十)其他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情形。 前數所列情形可以補正或者更正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期間責令補正或者更正;在指定期間已經補正或者更正的,應當依法審理。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或者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4.【重復起訴】《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06 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具有下列情形的,構成重復起訴∶(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被前訴裁判所包含。

 5.〔增加訴訟請求時間】《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70條 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後,原告提出新的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但有正當理由的除外

⑵ 警號076639是怎麼處理的

1.《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2.《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四條: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當事人。
3.《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第一款後段: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註明。
4.《人民警察法》第九條: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
5.《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條: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按照規定著裝,佩帶人民警察標志,持有人民警察證件,保持警容嚴整,舉止端莊,指揮規范。
6.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第三十四條:交通警察在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時,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程序。
當初公安部通報公安機關統一配發使用人民警察證有關情況時,曾搞過一場新聞發布會,當時的公安部人事訓練局副局長樊京玉(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書記)在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如果群眾有要求,雖然你穿著警服執法,但是我還需要再繼續確認,可以要求著裝警察進一步出示警察證件確認,這個時候人民警察要主動及時地出示。樊京玉還強調:「對於公安民警來說,持有和出示人民警察證意味著一方面他要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另一方面,他也必須切身遵守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行為舉止,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人民警察法》是針對所有警察提出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針對交警提出的要求。該法第80條明確規定:「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按照規定著裝,佩帶人民警察標志,持有人民警察證件。」較之《人民警察法》中的「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證件」,《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交警在著裝、佩戴標志的同時「持有人民警察證件」。也就是說,交警即便著制式警服,也「應該持證」

⑶ 行政法問題。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處罰區別

你這個問題我看上面回答的人好像不在點兒上,我來試著給你解答一下吧!
我認為你之所以無法區分這些細則,是因為你對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所針對的對象不太清晰。
1、行政處罰:代錶行為人的違法行為不具有長期性,已經施行完畢或已經沒有危害,不具備停止能力了,其目的是懲罰和制裁;
2、行政強制:說明行為人的違法行為或其危害結果具有長期性,行為或危害結果還在繼續,依然具備停止能力,行政機關部門以暫時性措施逼迫其履行,目的是停止侵害而不是懲罰和制裁;

基於上述前提,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最根本的區別不是其採用什麼樣的措施,而是它們所針對的行政違法人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限制人身自由(盤問、隔離、戒毒、教養)和行政拘留都是限制了人身自由,但它們最根本的區別是違法人的類型不一樣;
責令停止違法和責令停產停業,自然你也就懂了,停止違法是因為違法行為還在繼續,是長期性的,目的是停止侵害,而停產停業是因為違法行為已經結束,目的是懲罰。

希望能幫到你。

⑷ 常見的「行政強制措施」包括哪些

行政強制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人身的強制。指公安、海關、國家安全內醫療衛生等行政機關。容在緊急狀態下,對公民的人身自由依法加以限制的行政行為,主要有:強制、約束、收容、勞動教養、強制遣送、婦女教養和強制戒毒、強制隔離和強制治療,扣留、強制帶離現場。二是對財產的強制。指行政主體針對負有履行行政法上的財產義務而拒不履行的,依法所採取的強制手段。包括:凍結、扣押、查封、劃撥、扣繳、強制許可等。

⑸ 輔警查身份證合法嗎

法律分析】:輔警不可以查身份證。從法律意義上講,輔警並沒有執法權、偵查權等警察權利,輔警只有在發現違法犯罪時,協助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扭送至公安機關的這一普通公民都享有的權利。輔警並沒有獲得現行的法律授予其能處分或限制公民權利的權力,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直接面對相對人或與執法沒有直接關聯的內勤領域,依據法無授權即禁止的行政法原則,輔警是沒有權力查公民身份證的,這在目前是不存在爭議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九條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⑹ 人民警察法屬於什麼法

人民警察法屬於行政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和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為:
1、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2、泄露國家秘密、警務工作秘密;
3、弄虛作假,隱瞞案情,包庇、縱容違法犯罪活動;
4、刑訊逼供或者體罰、虐待人犯;
5、非法剝奪、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體、物品、住所或者場所;
6、敲詐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賄賂;
7、毆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
8、違法實施處罰或者收取費用;
9、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
10、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或者受雇於任何個人或者組織;
11、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義務;
12、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九條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
(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經繼續盤問,公安機關認為對被盤問人需要依法採取拘留或者其他強制措施的,應當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作出決定;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能作出上述決定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⑺ 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與行政處罰區別

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與行政處罰的主要區別有:性質不同,對象不同,目的不同,法律後果不同,形式不同。

1、性質不同。

行政處罰是對行政違法行為的事後制裁,是一種最終的處理結果,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改變。而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執法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它既不是最終的處理行為,也不是制裁,適用過程中只要達到行政目的,行政強制措施即可解除。

2、對象不同。

行政處罰針對的是違法行為,針對的對象是違法者;而行政強制措施則不一定,它有可能針對違法行為,但這個行為僅僅是被懷疑違法,尚未確定其違法性,其行為者類似於刑罰中的犯罪嫌疑人。還有一些強制措施針對的根本不是違法行為。

3、目的不同。

行政處罰的目的是制止違法行為,制裁違法是為了制止違法,即制裁是手段,制止是目的。行政強制措施的目的在於預防、制止危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的情形發生。

4、法律後果不同。

行政處罰是為最終制裁相對方的違法行為,因而在處罰內容上主要表現為課以或增加相對方的義務。行政強制措施的適用是為了保障行政執法的目的得以實現,其本身不給相對方課以或增加義務。

5、形式不同。

行政處罰表現為限制或者剝奪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拘留等。而行政強制通常分為人身強制、物品強制和場所強制,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扣押、查封、凍結、拆除違章建築、強制搬出、扣留、盤問等。


(7)行政法對盤問的規定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的執行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1)當事人自覺履行原則。

(2)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原則。

(3)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但是,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除外。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加處罰款、拍賣查封或扣押的財物、劃撥凍結的存款、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等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處罰

⑻ 行政法中調查和檢查有什麼區別

調查是指是什麼原因使這些矛盾發生了沖突,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就是調查,查清引起矛盾沖突的原因是什麼。而檢查是有關單位和個人是否按照國家的政策,方針路線去執行沒有,是否有違規,違法行為。供參考。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案件 發布:2025-05-28 01:34:23 瀏覽:941
司法仲裁區別 發布:2025-05-28 01:26:03 瀏覽:902
首屆法學系 發布:2025-05-28 01:19:28 瀏覽:403
一般離婚律師費用多少 發布:2025-05-28 01:18:43 瀏覽:146
繼承司法判決 發布:2025-05-28 01:06:04 瀏覽:374
致人輕薇傷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8 00:59:22 瀏覽:905
自己刑法 發布:2025-05-28 00:53:19 瀏覽:280
岳業鵬民法怎麼樣 發布:2025-05-28 00:27:03 瀏覽:225
如何認識行政法制監督 發布:2025-05-28 00:12:35 瀏覽:412
沈陽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28 00:11:49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