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208條內容
㈠ 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條件
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條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條件具體如下:1、案件存在民事權益爭議。人民檢察院抗的案件,必須是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案件。不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非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不能提出抗訴。此外,當事人依法不能申請再審的民事權益爭議案件,如判決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也不能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6條規定,對於人民法院判決解除收養關系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也不受理當事人的申訴。2、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在民事訴訟中,檢察監督是一種事後監督,對於尚未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人民檢察院不能提出抗訴。對於當事人自願達成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也不能提出抗訴。3、具備法定的事由。為了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維護人民法院的權威性,人民檢察院抗訴必須有一定范圍的限制。因此,《民事訴訟法》第208條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事由作出了明確規定。只有人民法院的裁判或者訴訟行為具有該條規定的事由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才能提出抗訴。4、由有權的人民檢察院提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才有權提出抗訴。除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人民檢察院無權對同級人民法院的裁判提出抗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八條 檢察院抗訴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㈡ 被告不適格的法律規定
被告不適格,是指對於具體的訴訟,不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成為訴訟當事人的資格。在民事訴訟法中,原告如果不滿足《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起訴條件的,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08條:裁定駁回起訴即可。但是對於原告訴錯對象即被告不適格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很多地方法院理所當然地類推適用關於原告不適格的規定,習慣性地用裁定駁回原告起訴。
一、主體不適格是駁回起訴還是駁回訴訟請求?
需要分情況予以討論:
1、原告主體不適格,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因原告本身沒有起訴權,法院即便依據實體法作出判斷,也應從程序上作出處理。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細化為「起訴人應當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系對向法院起訴的原告資格提出要求,而未針對被告。
2、被告主體不適格,應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民事訴訟立法對被訴主體是否適格未作受理條件規定,即對被告應訴應該具備什麼條件等資格審查,沒有訴訟法依據,目前只能從原告是否明確表示被告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角度對原告的請求作出實體判斷。事實上,原告告誰是原告的權利,被告是否適格是法院審查的問題。原告所訴對象存在,即可認定有「明確的被告」而非「正確的被告」,其訴訟主體地位當無異議。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細化為「起訴人應當具備法律規定的主體資格」,系對向法院起訴的原告資格提出要求,而未針對被告。
二、被告主體不適格如何處理
原告必須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在被告主體錯誤的情況下,有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實例存在。同為程序上的主體錯誤,結論卻有雲壤之別。在僅在被告主體錯誤的情況下(若原、被告主體同時錯誤,僅以原告主體錯誤為由裁定駁回起訴即可),說明原告有訴權,只是訴權的指向對象錯誤,或是訴訟請求的提法不當,這與原告主體不適格的情況下不享有訴權的情形在質上具有絕對性的差異。因被告主體不適格而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情形往往是在原告主體適格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案件的實體審查之後才能得知,而原告主體不適格則從根本上阻止了訴訟程序的啟動。同理,裁定駁回起訴應當以起訴是否符合民事案件受理條件為判斷標准,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是在案件應當受理的前提下,對案件實體進行審理後的判斷結果。而只要原告起訴時,被告明確,即使被告主體有誤也不屬於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形,當然不得用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應當用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需要說明的是,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在被告主體錯誤的情形下,也有裁定駁回原告起訴的實例存在,這有待於司法實踐的統一。
三、被告不適格是什麼
簡單來說「被告不適格」在民事案件中的意思就是你所訴的被告不是侵犯你權利的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之規定,原告的起訴符合法律規定,在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訴後,才能對該案進行實體上的審理。被告是否與本案具有直接利害關系,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屬於法院實體審理的范疇,法院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及評判合議等環節後,在審理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對被告應否承擔民事責任作出判斷,因原告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故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㈢ 抗訴為什麼要上抗下而不是同級抗
法律分析: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 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 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根據上述條款,對調解書的監督也正式納入人民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第二百一十條 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第二百一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
㈣ 中華人民共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三款
中華人民共和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㈤ 民事訴訟法原208條在新民訴法多少條
2007年的民訴法第208天,在2012年的是第231條。
法律條款如下: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版人民代權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在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被移到了第二百三十一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㈥ 新的民事訴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6)民事訴訟法208條內容擴展閱讀
分析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該條規定的是檢察院對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及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實行法律監督的權力。按理說法律監督權與當事人的申請監督權不存在沖突,相反二者本應並存。法律監督權為申請監督權提供實現的手段和方式,申請監督權為法律監督權的行使提供渠道和介面。
從當事人角度看,申請再審權與申請監督權有行使的順序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申請再審權的喪失,申請監督權便當然喪失。從法律監督的角度看,檢察機關更不應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權已喪失便不進行監督了。也就是說,檢察機關的民事訴訟監督權力不應受限於當事人的申請,不應依賴於當事人申請監督權的行使。即使當事人不行使申請監督權或者當事人的申請監督權已不能行使,仍應不妨礙檢察機關依法進行監督。
㈦ 民事訴訟中抗訴有期限嗎
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需要在3個月內審查抗訴的申請,對提供的相關材料做出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或者不提出檢察建議三種決定。如果檢察院已經對提出的抗訴申請做出決定後,不得再次提起申請。一、民事訴訟中抗訴有期限嗎?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3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根據這一條款,在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再審過一次之後,當事人唯一的程序權利就是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檢察院在接到當事人申請後,立案審查,審查期間為3個月。
二、不屬於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一般來說,下列情況不屬於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1、純人身關系的裁決,如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客觀上已經無法進行糾正,但是因解除婚姻而導致的夫妻財產分割糾紛仍可提起抗訴。
2、如上所述,對於生效的民事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抗訴;但「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不可以抗訴。
3、當事人對可以上訴的一審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沒有正當理由說明未提出上訴的,不可以提起抗訴。以此督促當事人應當積極尋求法院處理糾紛,只有窮盡法院處理渠道,才可依法申請檢察院抗訴。
4、對法院訴訟前或訴訟中作出的裁定,如訴前保全、先予執行等,雖一經作出就產生法律效力,但並不是最終裁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復議等方式予以解決,故對上述生效裁定,檢察院不予抗訴。
三、關於檢察建議
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編裡面,共有三處提到了檢察建議,其中兩處為再審檢察建議,如《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二款「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以及《民事訴訟法》第209條,另外一處為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檢察建議,即《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三款。
一般來說,抗訴分為上訴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兩種情況,兩種情況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人民法院未生效或者已經生效的判決存在事實或者法律程序上的問題的情況。也就是說,抗訴實際上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一種監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