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規范由誰制定
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是由多個部門共同制定的。
1. 明確答案: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以及各部委、地方政府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的。
2. 詳細解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制定和修訂憲法、基本法律以及其他重要法規。這些法律為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國務院: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執行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這些行政法規對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各部委: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各部委根據其職責和許可權,制定和發布部門規章。這些規章是對特定行業或領域的具體規定,以確保行業的規范運行。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這些法規規章對於地方治理和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中國的法規、規章、法律等的制定是一個多層次、多部門的協同工作結果。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都有相應的機構和部門參與法律的制定,以確保法律的全面性和實用性。
3. 這些部門和機構在制定法規、規章、法律時,還會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確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法律也會根據需要進行修訂和完善,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貳』 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規嗎
法律分析:不可以。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有: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
(2)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符合條件經國務院批準的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5)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法規性文件。
(6)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符合條件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法規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叄』 行政法規由哪個部門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這意味著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此外,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國務院各部門以及地方行政機關在制定行政規章時,其效力低於行政法規。這一規定確保了行政法規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權威地位,同時也賦予了地方政府和地方機構一定的立法許可權,以應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具體情況和需要。
『肆』 制定行政法規的國家機關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國務院可以行使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依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有關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和外事等方面的各類法律法規。由於法律中關於行政權的規定往往更具原則性和抽象性,需要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是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主要形式。
一、簡述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
(1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規范;(2)行政法規范表現為多種法律形式,是由各種不同效力層次的行為規范構成的統一體;(3)行政法規范眾多,內容廣泛;(4)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可變性;(5)行政程序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種行為規范,通常與行政實體規范交織在一起,並存於同一法律文件中。
二、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應優先適用行政法規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行政法規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一般適用於當地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行政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數量、適用范圍和使用頻率在所有行政法形式中居於首位。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依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有關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和外事等方面的各類法律法規。由於法律中關於行政權的規定往往更具原則性和抽象性,需要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是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主要形式。
一、簡述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
(1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規范;(2)行政法規范表現為多種法律形式,是由各種不同效力層次的行為規范構成的統一體;(3)行政法規范眾多,內容廣泛;(4)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可變性;(5)行政程序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種行為規范,通常與行政實體規范交織在一起,並存於同一法律文件中。
二、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應優先適用行政法規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行政法規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一般適用於當地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法規是行政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數量、適用范圍和使用頻率在所有行政法形式中居於首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伍』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法律分析】
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