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知情權
Ⅰ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二、
合法行政原則: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行政機關的任何決定和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合理行政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決策和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避免濫用自由裁量權,確保行政決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程序正當原則:程序是規范行政權力行使的重要機制。該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策和採取行動時,必須遵循正當的法律程序,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同時,行政決策的過程應當公開透明,為公眾所知曉和監督。
高效便民原則:這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應當提高行政效率,積極履行行政職責,避免拖延和不作為。同時,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應當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便捷地獲得所需的行政服務。
權責統一原則:該原則強調行政機關在享有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追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受到的損害應得到相應的救濟。
以上五原則是行政法的基本框架和基礎,確保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Ⅱ 簡述行政法的核心原則
行政法規必須堅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以及權責統一六項原則。
1. 合法行政原則:
行政權力的授予及運用需符合法律規定,不得有違法律精神。
2. 合理行政原則:
行政行為應避免對當事人權益造成侵害。
3. 程序正當原則:
行政管理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保障行政行為相對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4. 高效便民原則:
行政機關應在法定時限內履行職責,提升工作效率。
5. 誠實守信原則:
行政機關發布信息應全面、准確、真實。
6. 權責統一原則:
行政機關在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時,應實現權利與責任的統一。
【法律依據】
《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Ⅲ 對新行政法的理解與認識
新行政法是指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三部法律的總稱。新行政法在加強行政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規范行政行為等方面都有新的規定和要求。以下是對新行政法的理解和認識:
加強行政監督:新行政法明確規定了行政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和職責,加強了對公職人員行政行為的監督,有效地防止了權力濫用和腐敗行為的發生。
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新行政法規定了公民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程序和條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新法還明確規定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公開信息,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
規范行政行為:新行政法對行政行為的程序和內容都做出了規范,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轎段合法權益。同時,雀坦新法還加強了行頃帆桐政處罰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權利保障。
推進依法治國:新行政法的出台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法制意識和行政能力,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總之,新行政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對於加強行政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依法治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Ⅳ 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在行政程序中,依法享有那些權利
按照現代法治理念,凡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事項即屬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因此行政相對人存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十分廣泛,主要包括:
1.請求權。對於應申請的行政行為而言,請求權是相對人最主要的權利,它是相對人可以要求行政主體或其他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基於相對人請求權的行政主體的義務主要包括:提前公開或公布權利人范圍和權利事項,滿足權利人的知情權;對於申請負有答復的義務,不論申請人是否屬於權利人范圍,也不論其申請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對於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依法作出有利決定;拒絕授益的,依法說明理由。
2.聽證權。聽證權是相對人根據法律規定,在行政主體舉行聽證會時,親自或委託他人參加聽證會,並依法享有或行使知情權、陳述權、申辯權等項權利的權利。聽證是行政程序正當性的關鍵所在,聽證權正逐步成為相對人程序權利的核心。
3.陳述權。陳述權是行政相對人享有的陳述相關事實、說明有關理由的權利。基於相對人陳述權的行政主體的義務主要有:告知相對人享有陳述權的義務;允許相對人陳述,為相對人陳述提供時間、地點的義務;記錄相對人陳述,促進行政規范化,為行政行為奠定事實基礎,並為案卷排他原則的適用創造條件的義務;對相對人陳述進行審查核實的義務;陳述的內容經核實屬實或符合合法性要求的,必須作為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的義務。
4.申辯權。申辯權是行政相對人或者相關人享有的、對行政主體的觀點、認定、理由、決定等進行申訴、辯解的權利。基於相對人或者相關人申辯權的行政主體的義務主要有:告知申辯權的義務;允許行使申辯權,為申辯權行使提供時間、地點和方便的義務;申辯理由依法成立的,必須予以採納的義務;記錄申辯,為可能出現的訴訟中取證奠定基礎的義務。
5.知情權。知情權是有關組織或個人享有的知曉行政行為相關事宜的權利,主要包括:①與行政行為設定相關的情況,包括行政行為設定的理由、方式、對象范圍、程序限制等;②與行政行為作出有關的情況,包括行為對象范圍、行為方式、行為時限、救濟途徑等;③與行政行為變動相關的情況,包括行政行為撤銷、變更、撤回等的理由、補償事宜等。知情權是一項母權利,它可以派生出多項子權利,如閱覽卷宗權、得到通知的權利等。知情權與行政主體的告知義務、公開義務、通知義務等項義務密切相關。
6.參與權。參與權是行政相對人參加行政行為過程,就涉及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闡述自己的主張,從而影響行政主體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行政決定的權利。與形成權可以直接引起或產生法律效果不同,參與權只是一種程序上的權利,其作用的發揮需要藉助於行政主體對相對人意見和建議的贊同和採納。法律上的參與權主要包括兩個層而:①憲法層面的參與權,如公民依據憲法規定對行政行為所享有的批評權、建議權等;②法律層面的參與權,主要包括行政相對人依據行政法規范的規定所享有的諸如陳述權、異議權、申辯權等項行政法權利。
7.平等權。相對人的平等權可以分為兩種:①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的平等權。行政相對人平等權的強調,能使行政行為更加貼近於服務行政理念,有利於行政合作關系的建構。②相對人相互之間的平等權。該項平等權對應的義務主體主要有二:一個是與行政行為存在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其主要義務是不得侵犯他人的平等權,該項義務正在經歷由道德義務向法律義務的轉變,此種轉變是隨著起訴權范圍的擴大和「第三者效力」理論而展開的。另一個是行政主體,其義務主要包括:平等對待、平等地分配利益、努力消除事實上的不平等。
8.申請復議權和提起行政訴訟權。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有權依法申請復議和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摘自:李積霞 主編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