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93條
⑴ 如何理解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四十條
法釋〔2015〕9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版2015年4月20日最高權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共計二十七條。為了准確回答,建議題主,列明文號或者該條款詳細內容。
⑵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全文
新版《行抄政訴訟法》:襲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和九十三條都有什麼規定
根據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訂,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九十一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⑷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是地方各級檢察院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前抗訴的條件。意思是說: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可以選擇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選擇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法律依據:第九十一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九)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九十三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⑸ 行政訴訟法若干解釋第93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
專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屬院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後,應當在30日內由行政審判庭組成合議庭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就是否准予強制執行作出裁定;需要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由本院負責強制執行非訴行政行為的機構執行。
⑹ 原則和基本制度一樣嗎
原則就包括基本制度,原則比基本制度要寬泛的多
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存在於三大訴訟之中,又被稱為行政訴訟的基本制度。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一、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行政審判權原則 (130)
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原則,行政訴訟活動必須遵循。
第一,行政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第二,案件審判獨立。
第三,合議庭審判獨立。
第四,審判人員獨立。
第五,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二、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107)
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該原則的具體含義是:
(一) 以事實為根據 (65)
第一,行政機關調查認定的事實。
第二,與本案有關的其他事實。
第三,行政訴訟程序事實。
(二) 以法律為准繩 (52)
應當依據下面三類法律規定:
第一,行政實體法。
第二,行政程序法。
第三,行政訴訟法。
三、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 (118)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一)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的范圍 (81)
第一,從客體來看,人民法院只審查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審查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和行政訴訟原告行為的合法性。
第二,從內容來看,人民法院以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原則,以審查具體行為的合理性為例外。
(二)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的意義 (82)
首先,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明確了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之間的制約關系。
其次,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具體化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對訴訟當事人、人民法院等訴訟主體進行訴訟活動其有指導意義。
四、 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217)
行政訴訟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這一規定體現了一項重要的行政訴訟基本原則,即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則的內容有:
首先,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其地位明顯優越於行政管理相對人。
其次,各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平等。
再次,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平等地享有參與行政訴訟的機會,防止行政機關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施加壓力,同時也應當防止原告濫訴,無理糾纏。
最後,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時應當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能因人而異。
五、 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93)
行政訴訟法第8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民族語文字原則包括下述內容:
第一,當事人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
第二,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第三,人民法院應當為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六、 當事人有權辯論原則 (122)
行政訴訟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辯論權是當事人的基本訴訟權。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和第三人都享有辯論權,辯論權是上述當事人的基本訴訟權利,審判人員應當發揮其職能,確保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辯論的內容。當事人有權就行政實體法問題、行政程序法問題、行政訴訟程序問題進行辯論。當事人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辯論。在第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中進行辯論。
七、 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 (122)
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存在於三大訴訟之中,又被稱為行政訴訟的基本制度。
(一) 合議原則 (64)
合議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審理,由審判員或審判員與陪審員依照法定人數和組織形式組成合議庭進行。
(二) 迴避原則 (83)
在行政訴訟中,迴避原則是指承辦行政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遇有法律規定應當迴避的情形時,應當經過法定程序退出行政訴訟活動。
(三) 公開審判原則 (68)
公開審判是我國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公開審判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
(四) 兩審終審原則 (104)
在行政訴訟中,兩審終審原則是指行政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的審理即告終結。行政訴訟法第6條對此作了規定。按照這一原則,當事人對第一審行政判決、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啟動第二審程序。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局判決、裁定。對此,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
八、 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196)
行政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是為了保障行政訴訟活動依法進行。在目前我國司法體制下不盡完善的情況下,強調這一原則具有更重要意義。
(一) 法律監督的范圍 (90)
首先,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活動的合法性有權進行法律監督。
其次,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和行政訴訟參與人都有權進行法律監督。
再次,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實行法律監督。
(二) 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的方式 (108)
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的主要方式是抗訴。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建議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應當派員出庭,對訴訟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
抗訴應當符合兩個原則:
第一,同級抗訴原則。
第二,抗訴必須受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