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簡述勞動法的功能

簡述勞動法的功能

發布時間: 2025-07-02 07:00:19

⑴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鍘熷洜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鍘熷洜濡備笅錛

鍔沖姩娉曚駭鐢熺殑鑳屾櫙錛氬湪榪涘叆鑷鐢辮祫鏈涓諱箟鏃舵湡錛屽伐浜洪樁綰у拰璧勪駭闃剁駭鐨勭煕鐩炬棩鐩婃縺鍖栵紝灝ゅ叾鏄鍔寵祫鍏崇郴鐨勬棩鐩婄揣寮犮傚艱嚧鍔沖姩娉曠殑浜х敓銆

鍔沖姩娉曠殑涓昏佸姛鑳斤細1 紜淇濆姵鍔ㄨ呯殑鍚堟硶鏉冪泭錛屽疄鐜板垎閰嶆d箟錛2 鎻愰珮鍔沖姩鐢熶駭鐜囷紱3 緇寸郴甯傚満鐨勬湁鏁堣繍琛岋紱4 淇冭繘鍏ㄧ悆鍏騫寵錘鏄撳拰鍚堜綔銆傛昏岃█涔嬶紝鍔沖姩娉曟槸鎸囷紝1 鍔沖姩鑰呬繚鎶ゆ硶錛屼漢鏉冩硶錛2 鍔寵祫騫崇瓑鍗氬紙錛岀Н鏋佸悎浣溿佸叕騫沖叡浜銆佸垎閰嶆d箟鐨勫姵璧勪氦鏄撴硶錛3 淇冭繘鍏騫寵錘鏄撶殑鍥介檯緇忔祹娉曘

鍔沖姩娉曠殑鍙戝睍闃舵碉紝鎬繪湁涓変釜闃舵碉細19涓栫邯鍒濆埌19涓栫邯鍚庢湡錛屽嚭鐜幫紝鍒濇ュ彂灞曪紱19涓栫邯鍚庢湡鍒1980騫翠唬錛屽ぇ鍙戝睍銆佷綋緋誨寲錛1980騫翠唬鑷充粖緇忔祹鍏ㄧ悆鍖栵紝鏂板彂灞曘佸ぇ璋冩暣銆

娉曞緥鏂規硶錛氬叡鎬х殑鏂規硶錛屼富浣擄紱鏉冨埄鑳藉姏鍜屾潈鍒╃被鍨嬶紱涔夊姟鑳藉姏錛涙潈鍒╂晳嫻庝綋緋伙紱娉曞緥璐d換鐨勫疄鐜扮瓑銆傜壒孌婃柟娉曪細鍔沖姩鍩哄噯錛涢泦浣撳悎鍚岋紱涓鍒鍚堝悓銆

鍔沖姩鍩哄噯錛氭硶瀹氬姵鍔ㄦ爣鍑嗐傚姵鍔ㄦ硶涓鍏充簬鍔沖姩鏉冨埄寮鴻屾ц勮寖銆傚垎涓哄姵鍔ㄥ叧緋昏繍琛屽熀鍑嗗拰鍔沖姩鏉′歡鍩哄噯銆

闆嗕綋鍚堝悓錛氬伐浼氫笌鐢ㄤ漢鍗曚綅鎴栧叾鍥浣撲負瑙勮寖鍔沖姩鍏崇郴鑰岃㈢珛鐨勪互鍏ㄩ儴鎴栭儴鍒嗚亴宸ョ殑鍏卞悓鍒╃泭涓轟腑蹇冨唴瀹圭殑涔﹂潰鍗忚銆

涓鍒鍚堝悓錛氬姵鍔ㄨ呬笌鐢ㄥ伐鍗曚綅紜瀹氫粠灞炲姵鍔ㄧ殑鍏崇郴鏄庣『鍙屾柟鏉冨埄鍜屼箟鍔$殑鍗忚銆

勞動法屬於民法典的內容嗎

勞動法並不屬於民法典的內容,而是與民法典並列的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
一、勞動法與民法典的獨立性
勞動法和民法典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兩個重要部分,它們各自獨立且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我國民商事法律的基本框架。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權益,規范勞動市場的秩序;而民法典則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確立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
二、勞動法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勞動法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而制定的法律。它規定了勞動合同、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險和福利等各方面的內容,為勞動者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勞動法的特點在於其強烈的社會性和公益性,旨在維護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民法典的主要內容與功能
民法典則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涵蓋了物權法、合同法、人格權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等多個方面,為民事主體提供了全面的權利保障。民法典的功能在於明確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規范民事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勞動法與民法典的相互關系
盡管勞動法和民法典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體系,但它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和互動。在某些情況下,勞動關系的調整可能需要參考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同時,民法典中的一些原則性規定也可能對勞動法的實施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勞動法屬於民法典的內容,而是兩者在各自領域內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共同構成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完整性。
綜上所述:
勞動法並不屬於民法典的內容,而是與民法典並列的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勞動法和民法典各自獨立且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我國民商事法律的基本框架。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權益;而民法典則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兩者在各自領域內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⑶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分析: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關系如下: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3、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⑷ 論述勞動法對企業管理者適用的利與弊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參考新《勞動合同法》的法條和法律文本,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 總體分析。新《勞動合同法》共八章,九十八條。其主要內容包括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和變更、解除和終止、特別規定(集體合同、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等。這部法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造和諧社會的一部重要的社會類基本法律。

  2. 於試用期和簽訂勞動合同。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簽訂勞動合同的期限在三年之內的,試用期不得超過兩個月。和以前相比,同樣條件下的試用期從原來的三個月減少到現在規定的兩個月,縮短了一個月。同時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和員工必須在一個月之內簽訂勞動合同,否則企業應當按兩倍的工資向勞動者支付。

  3. 勞動合同備案制度。新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在解除勞動關系之後,企業應當保存該勞動合同兩年以備查。

  4.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問題。以前勞動法不允許企業向勞動者收取培訓方面的違約金,在實踐中顯失公平,不利於企業。比如說企業招聘新的人員進行了系列培訓,在剛好培訓成功能使用的時候,勞動者便辭職跳到同行,給企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今後就類似問題,企業可以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5. 關於勞務派遣。新勞動合同法在第五章"特別規定"中,從第五十七條到第六十七條專門規定了勞務派遣制度。這是針對企業的非核心員工和國內勞務市場的實際設立的一種制度。新勞動法關於勞務派遣的規定如下: 第五十七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五十九條 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現在比如說中國石化等大型單位,採用勞務派遣的用工數量達到總數的80%(特別是加油站的加油人員)。D先生的經營模式中存在許多一線外務,W公司在交談中提示,始發也可以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所有的人事糾紛,保險糾紛等,全部都是人才服務機構來進行處理的,企業只要集中力量進行營業即可。對不合格的員工,企業直接可以找人才服務機構進行處理,也避免了許多邊際問題。

  6. 合同期限。新勞動法的出發點是穩定和諧的社會方式,因為規定了幾種不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條件。 三、新《勞動合同法》條件下企業的應對措施建議 新的法律要求企業必須學習並適應。根據筆者的經驗,建議如下: 一是對核心員工和非核心員工區別管理。核心員工是企業的骨幹力量,企業80%的利潤都是來自於20%的核心員工。在這種情況下,對核心員工的各種顧慮、福利、待遇等,應當處理到位。人家的事情你辦好了,人家才能安心辦好你的事情,這是老百姓之間最樸素的道理,用在企業勞動關系特別是核心員工勞動關繫上也是適用的。非核心員工的管理,有條件的企業建議採用勞務派遣的方式操作,其實等於人事風險和所有事務的外包,這種情況下,企業只要每月交納每個員工幾十塊的管理費用給人才服務機構即可,所有的相關問題包括社會保險、福利、薪資等全部外包處理,企業只要一心一意經營即可。當前在歐美發達國家,除了營銷之外,生產、銷售、財務、采購、人事等基本採用外協群處理即外包的方式,在中國要一下子達到這種情況可能有點距離,但這是方向。 二是對勞動合同中培訓違約金的約定。許多企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企業不敢培訓員工,一培訓好就跑了,還不支付違約金,企業感覺很虧。現在新勞動法出台之後,企業可以大膽培訓員工,一方面員工要跑的話,企業可以要求支付違約金,能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員工經過培訓必然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整個工業的能力,三方面可以促進培訓業的規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放心對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勞動合同中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註明培訓的相關權利義務。 三是社會保險等的操作。現在有許多員工跟企業說,喂,企業,我的保險反正不重要,干幾年不幹了,保險就沒了,不如你把保險的錢加到我工資里吧!許多企業這么做了,但後果很苦,一些員工辭職之後,到勞動部門去告,企業肯定是要重新補交保險的。所以,答應把保險加到工資里去本身就是錯誤的,為以後員工找企業的事情埋下了隱患。這些方面,在新勞動法施行之後,企業尤其要注意,因為新勞動法中有許多強制的規定,硬撞槍口的後果,企業是知道的。 四、結束語 隨著國家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勞資關系越來越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1994年的勞動法中的許多規定已經不能適應現實,因此,新勞動合同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台了。新的法律規定帶給企業許多新的保證,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學習新的規定,結合企業實際進行一些了解,是對國家、單位和勞動者都有好處的事情。


⑸ 勞動法的功能有

勞動法的作用包括: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有利於提升勞動者素養。

勞動法的功能具體有以下幾點:
1.《勞動法》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
我國《勞動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等。
第四章關於工作時間;第五章關於工資待遇;第六章關於勞動安全衛生等,均是為了保障勞動者權利。
2.《勞動法》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
《勞動法》的主要內容正是調整勞動關系,促進生產力與生產資料地有機結合,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地發展。
3.《勞動法》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
4.《勞動法》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規范了用工關系,保障勞動者權利,也明確了用人單位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
其性質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維護人權、體現人本關懷的一部基本法律,《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1、基本原則:
(1)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3)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綜上所述,勞動法的作用包括:有利於保障勞動者權利;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生產資料等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有利於推動社會法治建設;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有利於提升勞動者素養。
勞動人格是指勞動力之完全人格化的狀態,亦即權利客體的勞動力演進至權利主體的地位,勞動力與其所持者的人格完全合一的狀態。在非自由勞動的形式下,僱主對勞動有單獨支配權。在羅馬法中勞動關系是一種租賃,稱為勞動之租賃,是物之租賃的對稱。法國法仍沿襲此觀念。至德國民法始改稱為僱傭契約。但勞動力依然視為權利客體,而有勞動力之勞動者視為權利主體。產業民主主義蘊含著勞動者參加經營的思想,要使權利客體的勞動力化為主體,而勞動法為這種人格合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勞動法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法確認了勞動者所應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如勞動權、勞動報酬權、勞動保護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民主管理權等,並為這些權利的實現提供了切實的物質保障。勞動法對婦女、未成年人等特殊勞動者的權益保護規定了特別的措施。通過最低工資制、勞動條件的最低標准等規定,為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最低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六十六條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⑹ 我國勞動法的作用

1、保護勞動者權利

(1)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即勞動者擁有勞動就業權。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就業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推動了基礎。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信息等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即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

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3)取得勞動薪酬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依照勞動合同及國家有關法律取得勞動薪酬。獲取勞動薪酬的權利是勞動者持續行使勞動權不可少的物質保證。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這是對勞動者在勞動中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及享受勞動權利的最直接的保護。

(5)享有休息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為此,國家規定了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並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

(6)享有社會保險的福利的權利。為了給勞動者患疾病時和年老時提供保障,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在內的勞動保險和福利。社會保險和福利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

(7)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

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是勞動者實現勞動權的基礎條件,因為勞動者要實現自己的勞動權,必須擁有一定的職業技能,而要獲得這些職業技能,就必須獲得專門的職業培訓。

(8)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法》規定,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勞動者享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依法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的權利。

其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9)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依法享有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勞動者依法享有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的權利,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

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舉報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

2、用人單位權利

(1)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源於用人單位享有的生產指揮權,既然用人單位享有生產指揮權,所有用人單位有權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遵守。

(2)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用人單位幫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就獲得了一定范圍勞動者的勞動使用權,並有權根據實際情況給勞動者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對於用人單位規定的合理的勞動定額,在沒有出現特殊情況時,勞動者應當予以完成。

(3)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並根據勞動者勞動技能的考核結果安排其適合的工作崗位和獎金薪酬。

(4)制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利根據勞動法上勞動安全衛生標准,制定本單位的勞動保護制度,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制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用人單位享有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和對員工工作時間的要求,合法安排勞動者作息時間的權利。

(6)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準的權利。為了保證勞動得以正常有序進行,用人單位有權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准。勞動紀律是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7)其他權利。包括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平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等。

(6)簡述勞動法的功能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熱點內容
2016年法律碩士法學QQ群 發布:2025-07-02 15:37:11 瀏覽:19
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後 發布:2025-07-02 15:29:09 瀏覽:862
歐盟reach法規最新173 發布:2025-07-02 15:23:55 瀏覽:434
會議記錄人會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15:19:45 瀏覽:611
民法理解 發布:2025-07-02 15:15:09 瀏覽:337
經濟法的涵義 發布:2025-07-02 15:04:17 瀏覽:571
永興鎮司法所 發布:2025-07-02 15:02:43 瀏覽:888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規定 發布:2025-07-02 15:01:58 瀏覽:118
2015中級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7-02 14:58:27 瀏覽:694
第三者會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2 14:42:54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