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調整的是狹義上的勞動關系
㈠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勞凳知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我國勞動法限定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勞動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運用其腦力和體力的勞動能力從事物質創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務。
2.勞動關系是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是在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工業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所謂實現勞動過程,就是勞動者參加到某一用人單位中去勞動,使勞動者老粗信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工作條件相結合。
㈡ 勞動法調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關系是什麼
勞動法的主要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但並非所有社會勞動關系均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是狹義的,一般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徵是: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勞動者只能是自然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釋放其腦力和體力的勞動能力以從事物質創造和完成其他工作任務。在我國勞動者包括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我國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用人單位是指使用和管理勞動者並付給其勞動報酬的單位,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在我國用人單位包括依法成立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不包括自然人。 2.勞動關系是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是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工業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非個人勞動、農業勞動和家庭勞動關系。 所謂實現勞動過程,就是勞動者參加到某一用人單位中去勞動,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工作條件相結合,強調勞動過程,就是強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生產過程,從而與物物交換的實現過程相區別。一般來說,物物交換的關系屬於民法的范疇,與勞動過程沒有直接聯系,因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在我國,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產生於職業勞動、集體勞動和工業勞動過程中,非單位的個人僱傭關系和農業勞動關系、家庭成員的共同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 3.勞動關系具有人身、財產關系的屬性。 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就是將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內交給用人單位支配,因而勞動關系具有人身屬性。這一屬性也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使用、管理,直接關繫到勞動者的人身,關繫到其健康和生命,關繫到其勞動能力、勞動人格、尊嚴的維護,關繫到其工資等物質權利的保護;這種人身屬性也決定了勞動者必須親自履行勞動義務,並應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按照勞動力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勞動。勞動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屬性,是指勞動者有償提供勞動力,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由此締結的社會關系具有財產關系的性質。而無償、義務、慈善性勞動關系不由勞動法調整。這種財產關系與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有一定區別。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主體之間因交換物化了的勞動(勞動成果)而發生的財產流轉關系,而勞動法調整的是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 4.勞動關系具有平等、從屬關系的屬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是通過現代契約形式——勞動合同確定的,雙方當事人在建立變更或終止勞動關系時,依照平等、自願、協商原則進行,因而勞動關系具有平等關系的屬性,不具有懲罰性、強制性。但由於雙方力量的不平等,勞動關系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一般而言,勞動者處於相對弱勢。同時勞動關系具有從屬性,勞動關系一經確立,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身份、組織和經濟上的從屬關系,用人單位控制和管理勞動者,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㈢ 95年頒布的《勞動法》和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有什麼關系
勞動法和勞復動合同法的關系是母子制關系。勞動法調整的關系有這個方面: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實際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即狹義的勞動關系)在這方面勞動法的規定比較原則,各個地區相應制定了實施細則,勞動部也發布過實施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是有勞動合同法的,但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各個地方的規定又有不同,所以也很混亂,因此,國家在今年制定了一部專門調整這一關系的法律,就是勞動合同法。
二,因管理勞動力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體現為勞動法對勞動就業的規定,對勞動者休息和工作時間的規定,對最低工資的規定等。
三,因執行社會保障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體現為勞動法對社會保險的規定。比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及勞動者最低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規定。
四,因組織工會和工會活動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對工會活動的規范,是勞動法的一個內容。
五,因處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勞動爭議反面員工與單位的協商,單位的調解,仲裁委員會的仲裁等都是勞動法的內容。
六,因監督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勞動檢察等是勞動法規定的內容之一。
可見,勞動合同法只是勞動法的一個分支,勞動法的內容是相當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