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涉外程序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我國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法律依據。其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立法基礎和適用范圍:該法以憲法為立法基礎,結合我國民事審判的實際經驗和需求,規定了其適用范圍,旨在解決民事爭議,維護社會秩序,保護民事權利。
結構劃分:該法分為四個主要編,包括總則、審判程序、執行程序和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
- 總則:明確了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基礎、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闡述了訴訟法的任務。
- 審判程序:詳細規定了各種訴訟程序,如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和二審程序,強調了起訴、受理、審理、判決和執行等步驟的嚴謹性和公正性,並設有特別程序章節,針對特定類型案件設有專門的規定。
- 執行程序:關注爭議解決後的執行環節,包括申請執行、執行措施以及中止和終結的規定。
-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針對國際交往中的特殊需求,設定了獨特的管轄、送達和司法協助規則。
核心目的: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民事糾紛中的合法權益,通過明確程序規則和司法實踐,確保公正、及時、有效的司法解決。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的重要法律,對保障我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⑵ 涉外法庭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一般認為,涉外民事訴訟,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訴訟;涉外民事訴訟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審判及執行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所適用的程序。所謂涉外因素是指具有以下三種情況之一:第一,訴訟主體涉外,即訴訟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是外國人、無國籍人或者外國企業和組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第七十七條 鑒定人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時可以詢問當事人、證人。 鑒定人應當提出書面鑒定意見,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第八十條 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製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