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13
⑴ 最高院行政訴訟法解釋
導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七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第八條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第九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參照民事法律規范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是否合法,在適用行政法律規范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十五條 原告主張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違法,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協議有效、判決被告繼續履行協議,並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被告無法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的,判決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賠償。
原告請求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理由成立的,判決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並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處理。
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納標准;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適用行政案件交納標准。
第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准許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決定,並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其他渠道主張權利:
(一)法律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的;
(二)違反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規定或者協議管轄約定的;
(三)已經申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不宜一並審理的民事爭議。
對不予准許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的相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在調解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不能作為審查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應當分別裁判。當事人僅對行政裁判或者民事裁判提出上訴的,未上訴的裁判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將全部案卷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行政審判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未上訴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查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第二十一條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第二十二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二十三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者檢察建議: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法院基於抗訴或者檢察建議作出再審判決、裁定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⑵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最新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17年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通過列舉的形式規定了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為,包括仲裁行為、行政指導行為等。對國家行為、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有了進一步的解釋,並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對管轄的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三)行政指導行為;(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⑶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法律主觀:
一、 行政訴訟法 的概念 行政訴訟法 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 訴訟 參加人(原告、被告、 代理 人等)進行 訴訟 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訴訟法 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 訴訟 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 訴訟 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 憲法 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二、 行政訴訟法 全文司法解釋的內容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訴訟法 》,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第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 立案 ,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 訴訟 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 訴訟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 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 起訴狀 。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 立案 ;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 起訴狀 後七日內決定是否 立案 ;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 立案 。 起訴狀 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 立案 。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 立案 ,並載明不予 立案 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 立案 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九毀悶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 訴訟 請求」是指:(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九)其他 訴訟 請求。當纖余彎事人未能正確表達 訴訟 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第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 立案 的,應當 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 代理 人、指定 代理 人、代表人為 訴訟 行為的;(五)未按照法律、 法規 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六)重復起訴的;(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九) 訴訟 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 開庭審理 的,可以逕行 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 訴訟 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 訴訟 代理 人。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毀模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第七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第八條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 級別管轄 。第九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 舉證責任 ,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 舉證責任 。第十條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⑷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以下為您提供 行政訴訟法 司法解釋相關內容。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 土地使用權出讓 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第十三批)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第十三批)的決定》已於2019年5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6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9年7月2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9年7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部分司法解釋(第十三批)的決定
(2019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68次會議通過,自2019年7月20日起施行 法釋〔2019〕11號)
為適應形勢發展變化,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適用,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和審判實際需要,現決定廢止103件司法解釋(目錄附後)。廢止的司法解釋自本決定施行之日起不再適用,但此前依據這些司法解釋對有關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仍然有效。
本決定自2019年7月20日起施行。
附件:
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廢止的部分司法解釋目錄
(第十三批)
序號標題發文日期和文號理由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判決書的原本正本抄本如何區別問題的批復1957年9月13日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2最高人民法院信訪處接待來訪工作細則1980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信訪處已取消,實際已失效。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試行法院訴訟文書樣式的通知1992年6月20日 法發〔1992〕18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通知》《行政訴訟文書樣式(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書製作規范〉〈民事訴訟文書樣式〉的通知》代替。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法院訴訟文書樣式(試行)》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4月21日 法辦發〔1993〕3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通知》《行政訴訟文書樣式(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書製作規范〉〈民事訴訟文書樣式〉的通知》代替。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保障和促進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通知1993年8月6日法發〔1993〕13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6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定1997年4月21日 法發〔1997〕7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收費及審查期限問題的規定1998年11月14日 法釋〔1998〕28號民事訴訟法、《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已規定。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2013年11月21日 法釋〔2013〕26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代替。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大力支持稅收征管工作的通知1989年11月4日 法(行)發〔1989〕31號與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沖突。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缺乏法律和法規依據的規章的規定應如何參照問題的答復
1994年1月13日 法行復字〔1993〕第5號依據已被《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廢止,不再適用。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根據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實施的行政行為是否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批復2004年7月13日 法釋〔2004〕6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代替。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2008年1月14日 法釋〔2008〕1號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規定。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路路政管理機構行政主體資格及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答復1995年1月15日 〔1994〕行復字第4號依據已被《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廢止,不再適用。14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對公安機關採取監視居住行為不服提起訴訟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電話答復1991年5月25日刑事訴訟法已規定。1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同一事實中對同一當事人,行政機關同時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扣押財產兩種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依法向其住所地法院起訴,受訴法院是否可以合並審理問題的答復1993年7月9日 〔93〕行他16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代替。1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就補償安置爭議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2005年8月1日法釋〔2005〕9號依據已被《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廢止,不再適用。17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稅務行政案件起訴期限問題的電話答復1990年12月27日依據已被稅收徵收管理法代替,不再適用。18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收水資源費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
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收水資源費有關問題的通知(1995年4月25日)1995年5月10日 法辦發〔1995〕1號轉發的通知已被廢止,不再適用。1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行政侵權賠償案件執行中有關問題的復函1993年6月16日 法函〔1993〕51號國家賠償法已規定。2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因政府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引起的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1996年4月2日法復〔1996〕4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2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是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2001年7月17日 法釋〔2001〕23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代替。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規則》的通知
附: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工作規則1993年9月11日法發〔1993〕23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代替。2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相互辦理委託事項的規定1993年9月25日 法發〔1993〕26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2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通知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1993年12月1日 法發〔1993〕40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決定》修正。2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體程序問題請示的答復1991年8月19日 法(行)函〔1991〕91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代替。2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醫療事故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復函1989年10月10日 法(行)函〔1989〕63號依據已被廢止,不再適用。2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管制犯在管制期間又犯新罪被判處拘役或有期徒刑應如何執行的問題的批復1981年7月27日 〔1981〕法研字第18號刑法已作規定。2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有期徒刑罪犯減刑後又改判應如何確定執行刑期問題的答復1994年6月14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2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原判有期徒刑的罪犯被裁定減刑後又經再審改判為無期徒刑應如何確定執行刑期問題的答復1995年12月25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0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對拘役犯在緩刑期間發現其隱瞞餘罪判處有期徒刑應如何執行問題的電話答復1984年9月17日刑法已作規定。3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被判處拘役緩刑的罪犯在考驗期內又犯新罪應如何執行問題的電話答復1988年3月24日與刑法沖突。3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無期徒刑犯減刑後原審法院發現原判決確有錯誤予以改判,原減刑裁定應否撤銷問題的批復1989年1月3日法(研)復〔1989〕2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3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有期徒刑犯減刑後又改判的原減刑裁定撤銷後應如何辦理減刑手續問題的電話答復1990年4月5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4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原判無期徒刑的罪犯經減刑後又改判應如何處理減刑問題的電話答復1992年1月20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5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死緩犯和無期徒刑犯經幾次減刑後又改判原減刑裁定是否均應撤銷問題的電話答復1992年4月1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2年1月17日 法釋〔2012〕2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代替。3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勞動教養日期可否折抵刑期問題的批復1981年7月6日 〔1981〕法研字第14號勞動教養制度已廢除,不再適用。3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行政拘留日期折抵刑期問題的電話答復1988年2月23日行政處罰法已規定。3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對詐騙後抵債的贓款能否判決追繳問題的電話答復1992年8月26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代替。4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農村合作基金會從業人員犯罪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2000年5月8日法釋〔2000〕10號農村合作基金會已被國務院取消,不再適用。4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軍事法院判處的重婚案件其非法婚姻部分由誰判決問題的電話答復1980年11月27日婚姻法已規定。42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竊取技術資料轉讓獲利是否構成犯罪問題的電話答復1992年5月19日與刑法沖突。43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對重大責任事故和玩忽職守案件造成經濟損失需追究刑事責任的數額標准應否做出規定問題的電話答復1987年10月20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生產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代替。4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未被公安機關正式錄用的人員、獄醫能否構成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主體問題的批復2000年9月19日 法釋〔2000〕28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已規定。4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當事人不服治安管理處罰而提起的刑事自訴問題的批復1993年9月3日法復〔1993〕8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46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鐵路運輸高級法院撤銷以後刑事申訴案件管轄問題的電話答復1989年1月7日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4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死刑案件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是否應為其指定辯護人問題的批復1997年11月12日 法釋〔1997〕7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48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製作法律文書有關問題的答復1993年8月12日 法明傳〔1993〕251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的通知》代替。49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刑事第二審案件如何確定審判時限問題的電話答復1990年12月30日與刑事訴訟法沖突。5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第二審判決改變第一審判決認定的罪名後能否加重附加刑的批復2008年6月6日法釋〔2008〕8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5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1984年8月30日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5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和處理無效經濟合同適用何種法律文書問題的批復1990年1月20日 法(經)復〔1990〕2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5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注冊資金投入未達到法規規定最低限額的企業法人簽訂的經濟合同效力如何確認問題的批復1997年2月25日 法復〔1997〕2號與公司法沖突。5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據何種標准計算電話費滯納金問題的批復1998年12月29日 法釋〔1998〕31號依據已被廢止,不再適用。5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1999年12月29日 法釋〔1999〕19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5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機關能否作經濟合同的保證人及擔保條款無效時經濟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1988年10月4日 法(研)復〔1988〕39號合同法、擔保法已規定。5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問題的通知1981年2月21日 〔81〕法民字第4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5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適用婚姻法問題的通知的請示的復函1981年4月13日 〔81〕法民字第5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5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債務人有多個債權人而將其全部財產抵押給其中一個債權人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1994年3月26日 法復〔1994〕2號與合同法、物權法沖突。6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胡拴毛訴梁寶堂索要信息費一案的復函1990年11月19日〔1990〕民他字第31號依據已被廢止,不再適用。6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定借款合同履行地問題的批復1993年11月17日 法復〔1993〕10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6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相互借貸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約定利息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裁決問題的解答1996年3月25日 法復〔1996〕2號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沖突。6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購銷合同履行地的特殊約定問題的批復1990年8月19日 法(經)復〔1990〕11號依據已被廢止,不再適用。6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意指定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為審理專利糾紛案件第一審法院問題的批復1988年5月14日 法(經)復〔1988〕22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意杭州市、寧波市、合肥市、福州市、濟南市、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內設專門審判機構並跨區域管轄部分知識產權案件的批復》代替。6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1994年12月22日 法發〔1994〕29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6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7月6日法釋〔1998〕14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6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湖南省供銷社等單位與省肉食水產公司房屋糾紛一案應否受理的復函1990年3月6日 〔89〕民監字第600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6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當事人因證據不足撤訴後在訴訟時效內再次起訴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1990年3月10日法(民)復〔1990〕3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6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有異議又不申請重新鑒定而以要求醫療單位賠償經濟損失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應否受理問題的復函1990年11月7日 〔1990〕民他字第44號依據已失效,民事訴訟法已規定。7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經營者依企業承包經營合同要求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起訴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復1991年8月13日 法(經)復〔1991〕4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7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廣東省高要縣百貨公司南岸批發部和高要縣百貨公司訴廣西壯族自治區鳳凰華僑農工商服務公司柳州辦事處和湖南省工礦民族貿易公司購銷青薴麻合同貨款糾紛案與湖南省工礦民族貿易公司訴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處理決定案重復受理應如何處理的復函1993年5月22日 法經〔1993〕85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7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受理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等案件問題的批復1996年7月24日 法復〔1996〕12號行政訴訟法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已規定。7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檢察院對民事調解書提出抗訴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1999年2月9日法釋〔1999〕4號民事訴訟法已規定。7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因郵電部門電報稽延糾紛提起訴訟問題的批復1999年6月9日法釋〔1999〕11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7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轉讓後如何確定合同簽訂地的批復1986年10月30日 法(經)復〔1986〕30號依據已失效,且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7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向地方開放的醫療單位發生的醫療賠償糾紛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理的復函1990年6月4日 〔1990〕民他字第15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軍事法院管轄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7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雙方當事人協議約定發生糾紛各自可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訴如何確定管轄問題的復函1994年11月27日 法經〔1994〕307號民事訴訟法已規定。7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珠海市東興房產綜合開發公司與珠海經濟特區僑輝房產公司、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浙江辦事處合作經營房地產合同糾紛案管轄問題的通知1995年11月9日 法函〔1995〕143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7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在合同中協議選擇管轄法院問題的復函1995年12月7日 法函〔1995〕157號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沖突。8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法發〔1996〕28號司法解釋問題的批復1998年2月13日 法釋〔1998〕3號依據已失效,不再適用。8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民事訴訟如何確定案件管轄問題的批復2010年12月9日 法釋〔2010〕16號民事訴訟法已規定。8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可否擔任民事案件當事人的委託代理人的批復1984年1月11日 〔1983〕民他字第37號已被《關於審判人員在訴訟活動中執行迴避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8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雙方不服政府對山林糾紛的處理決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應將誰列為被告問題的批復1986年11月7日 〔86〕民他字第46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8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商檢局檢驗出口的商品被退回應否將商檢局列為經濟合同質量糾紛案件當事人問題的批復1998年6月23日 法釋〔1998〕12號社會形勢發生變化,不再適用。8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糾紛中外籍當事人應否委託中國律師代理訴訟問題的答復1995年1月2日 〔1994〕民他字第29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8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取得的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批復1995年3月6日法復〔1995〕2號民事訴訟法已規定。8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附: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 法發〔1993〕35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8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附: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 法發〔1993〕34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8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調解書確有錯誤當事人沒有申請再審的案件人民法院可否再審問題的批復1993年3月8日 〔1993〕民他字第1號民事訴訟法已規定。9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損害賠償案件當事人的再審申請超出原審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是否應當再審問題的批復2002年7月18日 法釋〔2002〕19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9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定2002年7月31日 法釋〔2002〕24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審判監督程序嚴格依法適用指令再審和發回重審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9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2年9月16日 法釋〔2002〕29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代替。9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判監督程序中,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何時裁定中止執行和中止執行的裁定由誰署名問題的批復1985年7月9日法(民)復〔1985〕41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9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執行經濟糾紛案件中嚴禁違法拘留人的通知1992年8月29日 法發〔1992〕25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9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堅決糾正和制止以扣押人質方式解決經濟糾紛的通知1994年10月28日 法〔1994〕130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9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發現一方當事人利用簽訂經濟合同進行詐騙的,人民法院可否直接追繳被騙錢物問題的復函1994年3月26日 法函〔1994〕16號已被《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代替。9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依法有權查詢、凍結和扣劃郵政儲蓄存款問題的批復1996年2月29日 法復〔1996〕1號依據已被修改,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9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必須嚴格控制對被執行人採取拘捕措施的通知1996年10月9日 法〔1996〕96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代替。99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的內容有爭議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2008年12月22日 法釋〔2008〕17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證債權文書執行若干問題的規定》代替。10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日兩國之間委託送達法律文書使用送達回證問題的通知1982年10月12日 〔82〕法研字第11號中國和日本均已經加入海牙送達公約,不再適用。10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國留學生在留學期間如何在人民法院進行離婚訴訟問題的函1989年6月3日法民〔89〕13號民事訴訟法和婚姻法已規定。10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裁定不服申請再審人民法院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2002年7月19日 法釋〔2002〕20號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沖突。10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或駁回當事人申請後當事人能否上訴問題的批復1997年4月23日 法復〔1997〕5號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代替。
⑹ 求《行政訴訟證據司法解釋》法條
直接貼給你,呵呵好多的。。我看得焦頭爛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發(1997)10號
為正確審理行政賠償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
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的若干問題作以下規定:
一、受案范圍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違反行政職責的行為。
第二條 賠償請求人對行政機關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又決定不予賠償,或者對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三)、(四)、(五)項和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非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並造成損失,賠償義務機關拒不確認致害行為違法,賠償請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一並受理。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須以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為前提。賠償請求人對
賠償義務機關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或者賠償義務機關逾期不予賠償,賠償請求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五條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機關確認違法,賠償請求人以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賠償而不予賠償或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
第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侵犯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管轄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的規定管轄。
第八條 賠償請求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請求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1)被告為海關、專利管理機關的;
(2)被告為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
(3)本轄區內其他重大影響和復雜的行政賠償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第十條 賠償請求人因同一事實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其中任何一個行政機關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公民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或者對行政賠償機關基於同一事實對同一當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對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受理該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他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如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三、訴訟當事人
第十四條 與行政賠償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撫養關系的親屬以及死者生前撫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有權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六條 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被行政機關撤銷、變更、兼並、注銷,認為經營自主權受到侵害,依法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原企業法人或其他組織,或者對其享有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具有原告資格。
第十七條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侵權,賠償請求人對其中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若訴訟請求系可分之訴,被訴的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為被告;若訴訟請求系不可分之訴,由人民法院依法追加其他侵權機關為共同被告。
第十八條 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賠償請求人只對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為被告;賠償請求人只對復議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復議機關為被告。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具體行政行為,由於據以強制執行的根據錯誤而發生行政賠償訴訟的,申請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需要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四、起訴與受理
第二十一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具有請求資格;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賠償請求和受損害的事實根據;
(4)加害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為已被確認為違法;
(5)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過法定期限不予處理;
(6)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賠償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7)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
第二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可以在向賠償義務機關遞交賠償申請後的兩個月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第二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其起訴期限按照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執行。
行政案件的原告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後至人民法院一審庭審結束前,提出行政賠償請求。
第二十四條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時,未告知賠償請求人的訴權或者起訴期限,致使賠償請求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賠償請求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逾期的期間自賠償請求人收到賠償決定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
第二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有撫養關系的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提供該公民死亡的證明及賠償請求人與死亡公民之間的關系證明。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先後被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和刑事拘留等強制措施,因強制措施被確認為違法而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按其行為性質分別適用行政賠償程序和刑事賠償程序立案受理。
第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接到原告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起訴狀,應當進行審查,並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賠償起訴狀後,在七日內不能確定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審理中發現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五、審理和判決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或者因具體行政行為和與先例行政職權有關的其他行為侵權造成損害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立案,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單獨審理。
第二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就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爭議進行審理與裁判。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在堅持合法、自願的前提下,可以就賠償范圍、賠償方式和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成立的,應當製作行政賠償調整書。
第三十一條 被告在一審判決前同原告達成賠償協議,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查並裁定是否准許。
第三十二條 原告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第三十三條 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尚未對原告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或者原告的請求沒有事實根據或法律根據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賠償請求。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賠償請求人未經確認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案件,在判決時應當對賠償義務機關致害行為是否違法予以確認。
第三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單獨提起行政賠償案件作出判決的法律文書的名稱為行政賠償判決書、行政賠償裁定書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
六、執行與期間
第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賠償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申請執行的期限,申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申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第三十七條 單獨受理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第二審為兩個月;
一並受理行政賠償請求案件的審理期限與該行政案件的審理期限相同。如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期結案,需要延長審限的,應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報請批准。
七、其他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除依照國家賠償法行政賠償程序的規定外,
對本規定沒有規定的,在不與國家賠償法相抵觸的情況下,可以適用行政訴訟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九條 賠償請求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致害行為違法涉及的鑒定、勘驗、審計等費用,由申請人預付,最後由敗訴方承擔。
第四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法發(1996)15號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和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起訴後經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並已執行的上列人員,有權依法取得賠償。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依法不予賠償。
二、依照賠償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適用刑事賠償程序予以賠償:
(一)錯誤實施司法拘留、罰款的;
(二)實施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行為的;
(三)實施賠償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行為的。
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發生錯判並已執行,依法應當執行回轉的,或者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申請有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依法應由申請人賠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人民法院依照賠償法規定予以賠償的案件,應當經過依法確認。未經依法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應當要求有關人民法院予以確認。被要求的人民法院由有關審判庭負責辦理依法確認事宜,並應以人民法院的名義答復賠償請求人。被要求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
四、根據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有期徒刑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的人被依法改判無罪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賠償請求人在判決生效前被羈押的,依法有權取得賠償。
五、根據賠償法第十九條第四款「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原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沒有上訴,人民檢察院沒有抗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的,原一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或者對一審人民法院判決予以改判的,原二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六、賠償法第二十六條關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中規定的上年度,應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維持原賠償決定的,按作出原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執行。
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數額,應當以職工年平均工資除以全年法定工作日數的方法計算。年平均工資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為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2]2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為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一、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十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在第一審程序中補充相應的證據。
第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五條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第六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七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第八條 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
第九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對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有關證據。
二、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十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書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書證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屬於書證的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
(二)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
(三)提供報表、圖紙、會計帳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
(四)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當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者蓋章。
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
(二)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
(二)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
(三)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第十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寫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有證人的簽名,不能簽名的,應當以蓋章等方式證明;
(三)註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第十四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當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第十五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七)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應當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六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證據,應當說明來源,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證據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內形成的證據,應當具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的證明手續。
第十七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國語視聽資料的,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第十八條 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提供人應當作出明確標注,並向法庭說明,法庭予以審查確認。
第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或者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件數、種類等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一條 對於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前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並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三、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二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一)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第二十三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下列證據材料:
(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
(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
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
調取證據申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
(一)證據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擬調取證據的內容;
(三)申請調取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調取證據的申請,經審查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及時決定調取;不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向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答復。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經調取未能取得相應證據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需要調取的證據在異地的,可以書面委託證據所在地人民法院調取。受託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委託書後,按照委託要求及時完成調取證據工作,送交委託人民法院。受託人民法院不能完成委託內容的,應當告知委託的人民法院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以書面形式提出,並說明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保全的內容和范圍、申請保全的理由等事項。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保全證據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時,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第二十九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有證據或者有正當理由表明被告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可能有錯誤,在舉證期限內書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部門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式解決。
第三十一條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委託或者指定的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鑒定的內容;
(二)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鑒定的過程;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及鑒定部門簽名蓋章。
前款內容欠缺或者鑒定結論不明確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部門予以說明、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可以依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勘驗現場。
勘驗現場時,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其成年親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應當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
第三十四條 審判人員應當製作勘驗筆錄,記載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
勘驗現場時繪制的現場圖,應當註明繪制的時間、方位、繪制人姓名和身份等內容。
當事人對勘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四、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
第三十五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庭審質證。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三十六條 經合法傳喚,因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當事人在庭前交換證據中沒有爭議的證據除外。
第三十七條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第三十八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由申請調取證據的當事人在庭審中出示,並由當事人質證。
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
⑺ 2015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導讀: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