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給付之訴課堂
Ⅰ 確認之訴 給付之訴 形成之訴怎麼區分
確認之訴、給付之訴、形成之訴的區分,具體如下:
1、確認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存在或不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確認之訴又分為積極的確認之訴與消極的確認之訴。積極的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比如確如合同關系、確認親子關系等。消極的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之間不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比如確認婚姻無效等;
2、給付之訴是指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義務的訴訟。給付之訴可以分為積極的給付之訴與消極的給付之訴。積極的給付之訴,請求對方作為的訴。比如要求賠禮道歉等。消極的給付之訴,請求對方停止行為的訴。比如停止侵害等;
3、形成之訴又稱為變更之訴,是指原告要求變更或消滅其與被告之間一定的法律關系的訴。比如變更扶養人、離婚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十一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Ⅱ 給付之訴
給付之訴,是指原告向被告主張給付請求權,並要求法院對此作出給付判決的請求。這里所謂的給付,並不僅僅指被告對原告金錢或實物的交付,還包括被告履行原告所要求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給付之訴的分類及類型編輯 播報一是現在給付之訴與將來給付之訴。按照給付請求權的履行期間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是否到來為根據,可以將給付之訴分為:現在給付之訴和將來給付之訴。現在給付之訴,是指在法庭辯論終結前,給付請求權的履行期間已到的給付之訴;將來的給付之訴,是指在法庭辯論終結前,給付請求權的履行期間尚未屆滿的給付之訴。國內也有些學者是以給付履行請求的時間不同來劃分現在給付之訴和將來給付之訴。
現在給付之訴,是指給付之訴的判決生效後,具有給付義務的人必須立即履行其義務;將來給付之訴,則是指在給付判決生效後,具有給付義務的人並不立即履行義務,而是在履行期限屆滿或具備履行條件時,才履行其給付義務。二是特定物給付之訴與種類物給付之訴。按照給付之訴的內容不同,可以將給付之訴分為特定物給付之訴、種類物給付之訴和行為給付之訴。特定物給付之訴,是指權利人向義務人請求給付的標的物是特定的物品。在法院判決應履行義務時,義務人不能以其他物品來代替特定物;當特定物滅失,無法給付特定物時,義務人才能以其他方式滿足權利人坦大顫的請求。種類物給付之訴,是指權利人向義務人請求給付的標的物在性質上屬於同一種類仿指,即在物理屬性和經濟價值上具有共同性,並且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加以度量,相互之間可以替代的物。例如,請求給付同類型的建築材料等。
【法律依據讓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