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濫用職權的規范釋義
發布時間: 2025-07-16 08:38:54
① 違反行政法的哪些基本原則,可能構成濫用職權
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違反法律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不僅僅是違反行政法的原則(合法性原則)那麼簡單。
② 濫用職權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違背法定宗旨。違背法定宗旨是指行政主體因受不當動機和目的支配致使行政行為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它有兩個構成要件:主觀上,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動機和目的,或雖無惡意,但因疏忽、過於自信等導致行為目的與法定目的不一致;客觀上,造成了背離法定目的和利益的結果。
二、不一致的解釋和反復無常。不一致的解釋是指行政主體對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不符合該項立法的精神和價值目的,不符合社會公認的基本准則。
三、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不履行公共義務或拖延履行公共義務。依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四條第三項的規定,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行政行為期限,或規定了一定的行為幅度,致使行政主體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而在這種自由裁量范圍內,行政主體有不正當的遲延或不作為,這便屬於行政濫用職權。
四、不正當的程序。行政主體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為屬違法行為,只有在程序領域享有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才會發生不正當的程序。
五、比例失衡。我國行政法上有個平衡原則,針對的是自由裁量過程中各種利益、價值的權量與平衡。比例失衡具體表現為行政行為顯失公正。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