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一地甲公司將兩輛車

行政法一地甲公司將兩輛車

發布時間: 2025-07-20 22:47:04

❶ 超限車輛認定標准

根據交通運輸部相關規定,各地交通主管部門按照以下第1至第5種情形,公安交管部門按照以下第6種情形,認定和糾正超限超載車輛:
1、兩軸車輛,其車貨總重超過20噸的;
2、三軸車輛,其車貨總重超過30噸的(雙聯軸按照2個軸計算,三聯軸按照3個軸計算,下同);
3、四軸車輛,其車貨總重超過40噸的;
4、五軸車輛,其車貨總重超過50噸的;
5、六軸及六軸以上車輛,其車貨總重超過55噸的;
6、雖未超過上述5種情形,但裝載質量超過行駛證核定載質量30%以上的。
法律依據:根據國務院《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80條規定,超載的法律責任包括《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8條規定的5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並可以根據國務院《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80條規定在罰款或者警告同時並處弔扣1個月以下的駕駛證,因此超載只有行政法上的法律責任;
根據《公路法》第75條和第84條規定,超限的法律責任是罰款3萬元以下,造成公路損害的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因此超限有行政法和民事法律上的雙重法律責任。

❷ 一道行政法案例分析題,急求答案~~

(1)我國《行政處罰法》第1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據此,結合本案的情況看,A市政府的規章只能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而對於停業整頓的行政處罰則是無權設定的。
(2)A市交通運輸管理處在處理甲某的過程中,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的有關程序性規定,在沒有對甲某拒載乘客的事件進行合法有效的取證調查之前,便作出了停業整頓30天的行政處罰。該種行為屬於行政處罰行為的程序違法,而不屬於濫用職權。

❸ 最高院新規:二手車未過戶車輛責任由誰承擔

買賣標的物交付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標的物是動產的,則轉移動產佔有時為交付。
(2)如果是不動產等法律規定必須辦理特定手續的,以辦理特定手續後轉移。
(3)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方式,但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其中,辦理登記作為標的物交付的特定要件,應當由法律明確作出規定。

第一,車輛本質上屬於動產范疇,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關於動產買賣合同的規定,應視轉移佔有為交付時,所有權發生轉移。
第二,法律並未規定登記過戶為車輛交付的必要條件
雖然車主變更、車輛轉籍等要辦理異動登記手續,但這僅僅是履行行政登記手續,而非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行為和所有權轉移行為。把車輛異動登記與不動產登記過戶混為一談,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第三,根據合同法規定,標的物交付的,風險責任轉移
車輛買賣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佔有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佔有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按照我國擔保法和海商法的規定,除不動產外,登記也是民用航空器、船舶、機動車輛為客體的動產物權公示方法。但對於這些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立法上一般採用「登記對抗主義」,即登記並非這些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其意義在於「對抗要件」,即在多重買賣的情況下,未經過登記的買賣行為,不能對抗因登記而取得車輛所有權的第三人。因此,並不是說辦理過戶登記的有關規定毫無意義。但是車輛買賣未過戶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登記車主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過戶登記行為屬於行政法規定的范疇,而車輛買賣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風險責任從買賣標的物轉移佔有時轉移,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原登記所有人不承擔責任,由實際負管理職責的主體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原車主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不合法理原車主與車輛買受人達成車輛買賣協議並交付車輛後,當該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仍舊要求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不但顯失公平,有悖於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而且還與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不相符。
首先,公平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准,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審判實踐部門應當本著公平合理的觀念對案件進行裁判。車輛買賣未經過戶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買受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買受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買受人作為實際車主,已將車輛實際佔有和使用,其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權能是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權能。而對於原車主來說,其雖然是登記車主,但因交付車輛已喪失了對車輛的運行支配和運營利益,車輛實際上已脫離了他的控制范圍,無管理的可能。在買受人佔有機動車期間,原車主不應再承擔危險。因此審判實踐中,判決不實際支配車輛的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實際支配車輛的買受人卻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交通事故是在直接滿足買受人某種需求或讓買受人可以取得某種利益的過程中發生的,買受人享受了這些權利自然也應承擔義務。其次,法律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不是任意的,它是以由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所要求的社會自由和社會責任為基礎,在任何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都是有機統一的,具有一致性。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而義務人在履行自己義務時也同時享受一定的權利,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❹ 破壞共享單車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破壞與私自佔有共享單車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一、共享單車違規佔道、亂停放可處以行政罰款。

缺乏自律、為圖省事亂停車的使用者,對共享單車亂停放的行為,公安機關可適用相關行政法規對隨意停放單車的個人進行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非機動車應當在規定地點停放。未設停放地點的,非機動車停放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第八十九條規定: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於道路通行規定的,處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非機動車駕駛人拒絕接受罰款處罰的,可以扣留其非機動車。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故意把共享單車放置在交通要道、鐵軌等地方,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行政處罰和盜竊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的。

第四十九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私占,即私自佔有,主要表現是為了方便使用,以上鎖、藏匿等方式將單車據為己有。從文義解釋來看,共享單車所共享的並非是單車的所有權,所有權理應歸於單車的運營商,共享的僅僅是使用權,使用者只是短時間內租賃單車的人,因此更加無權去隨意處分單車。

(4)行政法一地甲公司將兩輛車擴展閱讀:

治理破壞共享單車違法亂象:

共享單車作為新興事物,在企業經營模式、有關部門監管缺位的情況下,更需要多管齊下為共享單車的持續發展提供良性環境。

一、建立機制

建立共享單車行業的准入機制,嚴格審查企業資質,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將不合格、不負責任的企業從行業中剔除出去。

二、數據共享

鼓勵共享單車企業將用戶的使用數據、信用數據等提交給有關部門,以完善社會個人信用體系。將共享單車亂停放、佔有、損毀等行為記入個人信用記錄。

三、出台共享單車的法規性管理辦法

政府層面盡快啟動立法調研程序,盡早形成成文的行政法規乃至法律文件,對違規停車、損壞單車、私占單車等不當行為制定出更加細化與具體的操作規則。

四是建立共享單車行業協會

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設立服務維權熱線,為舉報損毀單車等不當行為提供投訴平台。

五、政府部門引領、各部門協作

對社會道德層面問題加強宣傳引導,讓使用者和非使用者都樹立起「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自律理念來。



熱點內容
二級建造師建築法規教材 發布:2025-07-21 03:25:42 瀏覽:520
法官被判 發布:2025-07-21 03:13:34 瀏覽:76
理財產品法院能凍結嗎 發布:2025-07-21 03:13:01 瀏覽:924
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1 03:13:00 瀏覽:370
平等法治意 發布:2025-07-21 03:12:55 瀏覽:441
第一批中級經濟法答案2019 發布:2025-07-21 03:12:16 瀏覽:163
司法考試刑法真題解析 發布:2025-07-21 03:11:35 瀏覽:896
李磊律師 發布:2025-07-21 03:03:54 瀏覽:263
勞動法中規定什麼時候投保險 發布:2025-07-21 02:44:17 瀏覽:887
被逼致死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1 02:42:52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