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司法第200
Ⅰ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抗訴的相關規定
一、民訴中關於抗訴的相關規定 1、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 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 新《 民事訴訟法 》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根據上述條款,對調解書的監督也正式納入人民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2、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編裡面,共有三處提到了檢察建議,其中兩處為再審檢察建議,如第208條第二款「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以及第209條,另外一處為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檢察建議,即第208條第三款。 3、新《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此條款作為新增條款,明確了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4、關於抗訴再審的審級和下交再審:新《民事訴訟法》第21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200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該條款是針對 檢察院抗訴 再審的審級及下交再審的限制的規定。 二、民訴中抗訴與刑訴區別 刑事案件抗訴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下抗上審( 二審 抗訴),二是同抗同審(再審抗訴)。刑事抗訴包括上訴程序的抗訴和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前者是指依照 刑事訴訟法 第181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 一審 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就是下抗上審。而同抗同審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依法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而民事抗訴往往是上抗下審,極少用同抗同審,且判決、裁定均是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認為符合抗訴法定要件、條件後,只能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抗訴,由上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是否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即下級人民檢察院不能直接向同級人民法院直接提出抗訴,上級人民檢察院若採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提抗,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受理抗訴的人民法院往往不直接進行再審,而裁定指令作出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進行再審,這就是上抗下審。司法實踐中,同抗同審極少。 由此看來,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抗訴 的相關規定是非常多的,主要參考我國最新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並且,需要注意的就是民事 訴訟 中抗訴審查期限以及范圍目前各方面尚無一致的見解,因此在提起抗訴前最好需要咨詢相關 律師 。
Ⅱ 法官,檢察官一系列的民事判決,不支持監督決定符合民法第200條的多項規定當事人向那個部門申訴國家
在法定期限內抄,當事人襲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符合法定情形的,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申請抗訴。
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1、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2、第二百零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 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 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 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3、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Ⅲ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再審規定是什麼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再審規定是什麼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再審規定如下: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4)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判決認定財產無主後,原財產所有人或者繼承人出現,在民法典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可以對財產提出請求,人民法院審查屬實後,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第六節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第二百零一條
經依法設立的調解組織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申請司法確認的,由雙方當事人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下列人民法院提出:
(一)人民法院邀請調解組織開展先行調解的,向作出邀請的人民法院提出;
(二)調解組織自行開展調解的,向當事人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調解組織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調解協議所涉糾紛應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向相應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
第二百零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七節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第二百零三條
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民法典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第二百零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申請再審的理由都包括哪些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3、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Ⅳ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是啥子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4)民事訴訟法司法第200擴展閱讀
對民訴法第200條第1項規定的再審事由的理解與適用
民訴法第200條第1項規定:「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此即新證據的再審事由。
2012年修法時,民訴法第65條第2款還規定:「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該條文中涉及逾期舉證及其相應的責任承擔。因而在本次民訴法司法解釋起草過程中,需要解決再審新證據與舉證時限制度的關系、新證據的實質要件等問題。
再審新證據與逾期舉證的處罰相聯系
隨著經濟社會以及法制建設的發展和進步,2012年修改民訴法過程中,各界普遍認為應當規定逾期舉證的後果,包括引入證據失權制度。立法中也同時指出,證據失權應當是少用、慎用甚至備而不用的制度。畢竟,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公正作出裁判是訴訟法的基本價值追求。
Ⅳ 查民事訴訟法第200第二.第六條
查民事訴訟法第200第二.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第六條民事經濟案沒有能力償還怎麼辦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並沒有給出相關能力償還的解釋
第一百一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一),(二),(六),
民事訴訟法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民事訴訟法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七條第六項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民事訴訟法150條第一款第六項
第一百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第22條
第二章 管轄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二十二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六條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內容:
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
受送達人的同住成年家屬,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收件的人,訴訟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八十六條內容:
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收訴訟文書的,送達人可以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採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四款
民事訴訟法第55條沒有第四款。具體規定如下 :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3年民事訴訟法第15章第7條
第十五章 特別程序
第七節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第一百九十六條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第一百九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章沒有第7條,有第7節
民事訴訟法第128條,第44條,第45條,第49條,第13條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八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Ⅵ 民訴法第200條全文(民訴法第200條理解與適用)
《民事訴訟法》第200條全文如下:
第二百零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 這意味著,如果在判決生效後,當事人發現了新的、之前未提交的證據,且這些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或裁定存在錯誤,那麼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所認定的事實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即證據不足或證據鏈不完整,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 如果主要證據被證明是偽造的,那麼基於這些證據作出的判決或裁定自然無效,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 證據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合法性。如果主要證據未經質證即被採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自行收集證據時,可以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如果法院未履行這一職責,導致案件事實認定不清,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 如果原判決或裁定在適用法律上存在明顯錯誤,如法律適用不當或法律條款引用錯誤,那麼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 審判組織的組成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且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必須迴避。如果這兩方面存在問題,那麼判決或裁定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如果未遵守這一規定,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非自身原因未參加訴訟,那麼判決或裁定的有效性將受到挑戰。
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 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法院違反了法律規定,剝奪了當事人的辯論權利,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可能存在問題。
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 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傳票傳喚當事人。如果未經傳票傳喚即作出缺席判決,那麼這樣的判決將違反法定程序。
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 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和判決。如果原判決或裁定遺漏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超出了訴訟請求的范圍,那麼這樣的判決或裁定將存在問題。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 如果據以作出原判決或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那麼原判決或裁定的基礎將不復存在,當事人有權申請再審。
理解與適用:
- 當事人在申請再審時,應當仔細對照上述情形,確保自己的申請符合法律規定。
- 法院在審查再審申請時,也應當嚴格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審查,確保再審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再審程序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但也應當避免濫用再審程序,以免影響司法效率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