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里月平均工資是指
⑴ 新勞動法 辭職~第47條中月工資中·平均工資是指什麼
按實際情況,對於勞動合同法中的月平均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版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權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⑵ 勞動法中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怎麼算,具體包括
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計算經濟補償時所依據的月工資是指勞動者應得的工資總額,這其中包括了計時工資或計件工資以及各種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如果勞動者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前的12個月平均工資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那麼計算經濟補償時應以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為准。
對於那些工作時間未滿12個月的勞動者,其平均工資則應按實際工作的月數來計算。
在具體操作中,通常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確保公平合理。例如,計算平均工資時應考慮獎金、津貼和補貼等額外收入,以全面反映勞動者的實際收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最低工資標准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時,需依據當地的具體標准進行調整。
此外,如果勞動者對工資計算存在疑問,可以尋求專業法律人士的幫助,以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總之,正確理解和執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對於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⑶ 勞動法中關於解除合同的月平均工資怎麼算應該不包括試用期工資吧
解除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按該員工解除合同日以前十二個月工資的平均數計算。不足十二個月的按實際月份計算。
是否包括試用期工資,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從法律規定的理解來看,應當包括試用期工資。
⑷ 新勞動法規定月平均工資包括哪些
解答如復下: 根據08年9月18日公布制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以下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可以理解成: 月平均工資是將勞動者在解除合同前12個月所有的應得貨幣性收入累加再除以12算出月平均工資。按照條例的規定,是應得工資而不是實得工資,因此應為稅前工資,也就是說,補償金的月平均工資指的是在扣除你個人承擔的所得稅和五險一金之前的那個應付工資數額。 簡單來講,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月平均工資包括你所說的五險一金,但是請注意,這個五險一金指的是你個人承擔的部分,公司承擔的那部分金額是不算在內的。
⑸ 勞動法的第47條的經濟補償中的「月平均工資」是什麼解釋的
月平均工資是指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不過,當這個數目超過本地平均工資的三倍時,經濟補償將以本地平均工資的三倍計算。值得注意的是,補償年限不得超過12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工資包括底薪、獎金、補貼、津貼和加班費五項組成。這意味著,你所理解的工資不僅僅是指底薪,它還包括了獎金、補貼、津貼以及加班費等其他收入。
在實際操作中,你的工資一般會比底薪高得多。這是因為工資總額不僅僅包括了底薪,還包括了獎金、補貼、津貼以及加班費等額外收入。而你的實得工資則是在扣除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等費用後所剩餘的金額。
此外,工資總額還可能包括單位代扣繳的費用,例如社保、醫保、個人所得稅,以及單位自行扣除的伙食費、住宿費、水電費、工衣費等。這些額外扣除項目都屬於工資總額的一部分,因此在計算經濟補償時,工資總額會比底薪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