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法律保留
1. 請問行政法中的 職權法定原則與 法律保留原則 有什麼區別嗎在
職權法定原則是說行政機關的職權由法律加以規定,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時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程序。
法律保留原則主要是說某些特定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比如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等都不能「染指」,比如限制人身自由等。不是說只能在法律准許的范圍內做事。
2. 為什麼民法只要求消極的遵守法律就行了,行政法還要進一步要求積極的法律保留
民法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民事主體的自由
法無禁止即自由。行政法進一步要求法律保留是為了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行政法要對公權力進行規范
民法對行政法的基礎性作用。民法的制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行政法的制度、原理。我在近年研究中深切感受到,行政行為效力理論、行政法基本原則等在很大。行政法對於民法保障性作用。對此我主要想強調五點。第一,民事主體在法律上得到認可,通常取決於一個行政行為。
3. 行政法6個基本原則和子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為國家行政機關在執行職能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以下是行政法的六個核心原則及其子原則的概述:
1. 合法行政原則
- 子原則:法律優先原則要求法律成為行政活動的最高准則;法律保留原則規定只有法律才能設定義務。
2. 合理行政原則
- 子原則:比例原則要求行政行為與目標之間必須存在合理的比例關系;權責統一原則強調行政權力的行使必須與相應的責任相對應。
3. 程序正當原則
- 子原則:公眾參與原則確保公民能夠參與行政決策過程;公開原則要求行政過程的透明度;迴避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在利益沖突時必須迴避。
4. 高效便民原則
- 子原則:時效原則規定行政行為必須高效完成;便利公民原則要求行政機關提供便利的服務。
5. 誠實信用原則
- 子原則: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要求保護公民對行政行為的信任;誠實守信原則強調行政主體必須保持誠信。
6. 權責統一原則
- 子原則:職權法定原則要求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范圍必須有法律依據;責任追究制度確保行政主體在違法時受到責任追究。
這些原則構成了保護公民權利、規范行政行為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構建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關鍵。
4.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屬於形式法治的范疇,在結構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法律優先(法已規定不可違),是消極意義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管理活動時,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不得違背已有的相關規定。比如某鄉派出所就小新與小胡之間打架斗毆事件,做出2000元的罰款。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派出所可以做出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罰款。從該法條中可以看出,法律對派出所實施的活動已經給予明確規定,而本案鄉派出所的行為顯然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范圍,既違背了法律優先原則。
2.法律保留(法無規定不可為),是積極意義上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對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事情,不可以作為。比如說法律明確規定對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來設定,此為法律保留。故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若設定行政處罰,則該行政法規違背法律保留原則。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在於控權,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應當具有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符合一般社會的價值追求,屬於實質法治的范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公平公正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比如說小新與小胡同樣是開車闖紅燈,由於該交警與小新是大學同學,因此僅對小新予以口頭警告,而對小胡做出500元的罰款。可以看出交警並沒有平等對待,故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
2.考慮相關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需要考慮與案件有關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無關因素。像星座、相貌、性別、親屬關系、同學關系等這些因素就是無關因素。上述案例中,交警考慮小新是自己的大學同學,僅對其做出口頭警告。可以看出交警的行為明顯考慮的是無關因素,故違背了合理行政原則。
3.比例原則。
第一,合目的性。行政機關所採取的行政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比如拆遷為了舊城改造等公共利益,但如果是領導為了中飽私囊,這顯然與最初目的相悖。
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採取的措施與手段存在正當性。比如行政機關為了達到目的,採取「斷水、斷電、夜間執法」等執法方式,明顯執法手段不合理。
第三,損害最小。在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該採取對當事人損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說行政機關在拆除兩層違章建築就能達到行政目的時,而採用了拆除五層建築,這明顯違背了損害最小原則。
三、程序正當原則
在行政法律規范當中,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同樣重要,兩者相輔相成,從而更加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利益,具體包括:
1.行政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公眾監督,避免腐敗。比如行政機關舉行聽證時,原則上要公開,除非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除外。
2.公眾參與。在行政機關作出重辯豎要決定時,應當聽取公眾意見。比如行政機關在舉行聽證時,不光要告知當事人的事實、理由和主要依據,還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最終達到結果公正。
3.公務迴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為了確保最終結果公平公正,應當迴避。比如小楊打架斗毆,父親老楊在公安局工作,在處罰小楊時就需要迴避。
四、高效便民
1.行政效率原則。首先是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其次要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時限。
2.便利當事人原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始終要堅持以民為本、執法為民的理念,禁止增加當事人的負擔。
像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次性告知;七證合一;公安機關網上受理案件,群眾可進行網上報案;設置便民服務窗口,24小時接待民眾;公安機關進行案件分類分流,在短時間內高效解決案件。這都體現了政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更好地履行高效便民原則。
五、誠實守信原則
1.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
2.信賴利益保護原則。非經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銷、廢止、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人因此而遭受的財產損失予以補償。
那麼現在回過頭來再看課前那道題,縣政府發布通知,對於廣泛吸納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將按照人數給予金錢獎勵,某企業一次性吸納5名殘疾人就業,但政府拒絕支付獎勵金。試問縣政府的行為違背了那個基本原則?本案中,對於縣政府發源臘的通知,公民基於信賴而實施了相關行為,而最終縣政府並未實際履行承諾,其行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可以攜裂大看出考題中若出現類似的政府出爾反爾的行為,考生應當注意該題考查的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六、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原則。法律法規應當賦予行政機關相應的執法手段,確保政令統一。
2.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對於權責統一原則的考查,題目中常見的表現有: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等相關詞眼。比如交警依照交通安全法對違章司機進行罰款、扣分、暫扣或吊銷駕照,如果交警濫用職權隨意罰款,依法應承擔責任。這就是權責統一原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