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意見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意見

發布時間: 2025-07-24 18:51:05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說明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修正案表明了中國法制的進步。修正案加強了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規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
強調「正當程序」的重要性。
在原來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前提下,增加了「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加強了對證人的保護以及對證人作證的物質保障。
加強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護。

尊重和保障人權。修正案在以下具體規定當中都注意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
一、在證據制度中,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二、在強制措施當中,完善逮捕條件和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嚴格限制採取強制措施後不通知家屬的例外規定。
三、在辯護制度中,明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委託辯護人,完善律師會見和閱卷的程序,擴大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
四、在偵查程序中完善了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強化對偵查活動的監督。
五、在審判程序中,明確第二審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范圍,對死刑復核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六、在執行程序中,增加社區矯正的規定。
七、在特別程序中,設置附條件不起訴和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

㈡ 淺析公訴部門如何應對新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相關問題

刑訴法增加和修改的條文幾乎佔了現有條文總數的一半。頒布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共111條,主要對完善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行規定、特別程序等七個方面進行了修改,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公訴工作,這對檢察機關公訴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挑戰、新任務和新要求,為更好地貫徹落實新刑訴法的規定,積極做好公訴部門的應對工作,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執法理念方面刑訴法的修改最大的亮點是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強調在打擊犯罪的時候,更加註重對於人權的保障,這就促使公訴部門幹警要切實更新執法理念,而只有通過加強對新刑訴法的學習才能落實執法理念的更新。因此公訴部門要尤為重視新刑訴法的學習,不斷開展並積極參加各種新刑訴法的學習活動,積極組織公訴人原原本本地學習研讀,深刻領會修改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全面掌握修改內容,准確理解立法原意,做到學懂弄通、熟練掌握。特別是要教育引導公訴人正確處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公正與效率、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等關系,進一步強化證據意識、程序意識、時效意識、許可權意識、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真正做到在嚴格公正執法的同時,堅持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二、機制建設方面(一)加強檢察機關自身量刑建議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提出量刑建議制度機制。公訴人在辦案當中要強化量刑的意識。公訴人是一個量刑建議制度的執行者,必須要樹立強化量刑意識。但是這種意識在具體訴訟行為當中是要有所表現的。比如說在審查案件時要加強對細節的審查,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一貫表現、身份、作案動機方面。在審查時要加強這些細節的訊問,在審查報告討論筆錄當中,要反映出對如何提出量刑建議以及提出量刑建議幅度的問題。但是如果檢察機關屢次提出司法建議,都得不到司法裁判的支持,這實際上會造成社會對司法公信力的質疑,因此,在辦案過程中,公訴人應當與法官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在進行充分的探討後,在情理法的基礎上,達成較一致的觀點,在此觀點基礎上,由公訴人提出量刑建議。(二)完善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強化證人出庭作證和保護制度。新刑訴法對「非法證據排除」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辦案人員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決定的依據。因此在辦案中,公訴人應當牢固樹立嚴格審查意識,對於不符合規范的,有可能違法的證據予以重點審查。借鑒其他省市的作法和經驗,公檢法移送故意殺人等五類案件時,必須隨案移送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由此取得的材料,不僅可以固定言詞證據,而且還可以作為視聽資料,獨立證明取證過程的合法性。 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不僅明示作證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而且明確了履行出庭作證義務的范圍,應當到庭而不到庭的法律後果,包括強制到庭和拒絕作證的懲罰措施,以及對懲罰措施不服的救濟程序。與此同時,新刑訴法還對證人、被害人因作證面臨的危險,採取了堅決的保護措施,包括因作證而帶來的經濟損失的補償,以及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等。但是,強制證人出庭及制裁措施的適用不宜操之過急,應當採取穩步推進的方式。國家檢察官學院副教授劉輝提醒,證人出庭率過低,不完全是因為法律滯後,還有著豐富的國情因素。目前公訴部門在證人出庭作證方面多數採取積極勸說、說服的方式,在此方面仍有待改進。當證人出庭作證時,證人的口供可能會隨時發生變化,實踐中,當證人的口供與之前的證言相悖時,以證人當庭的口供為准,這對於公訴工作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公訴人必須要加強庭前與證人的溝通,庭中問話技巧的運用及庭後對證人的保護,確保證人及其親屬不受威脅。(三)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實踐中,檢察機關往往重視捕前審查,而且在捕前審查中,更加重視審查的是案件證據情況和嫌疑人可能被判處刑罰的情況。公訴部門通常認為捕後變更強制措施使逮捕工作顯得比較隨意,有損司法的嚴肅性、權威性,因此捕後往往忽視了對羈押必要性的繼續審查。新刑訴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四)正確認識完善刑事辯護制度的重要意義。新刑訴法規定了審查起訴階段變化律師的閱卷權、會見權和申請調取證據權的保障制度,我們作為公訴工作者,在法庭上處於與辯護人職責相對立的立場上,落實這一規定,首先要消除兩個誤區:一是對立抵觸情緒,即片面地認為完善刑事辯護制度會給公訴工作造成更大的障礙,工作中會出現更多的困難。二是消極等待思想,即不是積極主動適應刑事辯護制度新發展,而是漠視等待。其次,要積極面對,認真貫徹執行,在審查起訴工作中積極聽取辯護人的意見,對待辯護人的合理要求不推脫,不刁難,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五)力求「三效結合」,健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機制。為了在檢察公訴環節求得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良好結合和充分體現,建立健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相關工作機制應當至始至終作為公訴改革工作的重點長抓不懈。結合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有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應當重點實施以下幾項制度。一是案件進展情況告知制度和「親情會見」制度。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應犯罪嫌疑人家屬、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要求,結合案件性質、涉嫌犯罪的事實、主觀惡性、認罪態度和悔罪程度,告知其審查起訴的進展情況,並對有關情況予以說明和解釋,適當情況下可以安排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進行會見、通話。二是專門辦理制度,結合受理審查起訴案件「分類督辦」制度,指定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並善於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公訴人承辦。三是社會調查制度。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對未成年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等進行調查,加強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執法效果。四是堅持寬嚴相濟,當寬則寬,以教育挽救為主。此外,適用附條件不起訴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應當牢牢把握以下三個適用原則:一是必須堅持自願原則。新刑訴法賦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檢察機關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異議權,卻沒有規定檢察機關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之前,應當先聽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見。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檢察機關不能強制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接受這種特別制度,而應當由其自願處分。實踐中,我們可以採取兩種解決方式:一是公訴人在認真審查案件材料後,認為符合附條件不起訴條件的,採用書面形式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便其自主選擇;二是由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主動向公訴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公訴部門經過審查後認為符合條件的,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二是必須符合公共利益原則。按照新刑訴法規定,對涉嫌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侵犯財產以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涉罪未成年人可以附條件不起訴,這個限定條件比較寬泛。在辦理具體案件中,首要考慮公共利益因素,如對社會秩序和公眾的危害程度、預防犯罪的實際效果以及訴訟成本等,綜合權衡利弊,嚴格把握適用條件,明確不能或不宜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行為對象,對慣犯以及共同犯罪的主犯等與維護公共利益相悖的,不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對於曾經適用過附條件不起訴的,也不宜重復適用,以確保該制度不被濫用。三是必須堅持監督制約原則。為增強透明度,保證適用的公開、公正,必須加強來自外部和內部的監督制約。三、能力建設方面近年來,基層檢察院公訴部門受理的刑事案件數量逐年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新罪名案件逐年增多、社會熱點案件、涉眾型案件逐年增加,人民群眾對加強法律監督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而現實中,公訴部門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顯,使得大部分公訴辦案人員疲於應付辦案,放鬆了業務學習。此外,部分公訴人由於客觀環境限制及個人的原因,也忽視了對新知識、新政策的學習。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證據要求的提高,執法理念的轉變,對公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實現公訴人素質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公訴部門在應對更重的任務時從容不迫,游刃有餘。要改變公訴人整體素質與新形勢下的執法要求不相適應的現狀,進一步提高公訴人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特別是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所需要的化解社會矛盾、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加強公訴能力建設。(一)建立公訴人教育培訓工作體系和機制,提高公訴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全面精深的法律知識,廣博深厚的文化基礎是公訴人出色開展公訴工作的有力支持。具有全面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有利於公訴人正確地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重罪與輕罪的界限,以及正確酌定犯罪情節、手段、結果諸要素的輕重、性質、因果關系等有關問題。為此,要大力提倡公訴理論研究,通過多種途徑為公訴人提供學習機會。如可以通過開設公訴論壇的方式,邀請司法界、法學界的權威人士召開講座,使公訴人能從優秀法學工作者的身上吸取新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拓寬視野,啟發思維。(二)深化崗位練兵,提高公訴人的業務能力,培養專家型公訴人。公訴工作是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工作,承辦案件時的閱卷、製作各種筆錄、報告以及起訴書、公訴意見書等法律文書乃至法庭辯論活動,不僅要求公訴人具有嚴密的邏輯論證能力、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還要求公訴人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雄辯、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三)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公訴部門辦理的各類案件是社會矛盾進入司法領域的具體體現,作為新時期的公訴人,不能僅僅滿足於依法辦理案件,還要向修復社會關系延伸職能、深化內涵,堅持把化解矛盾糾紛貫穿於公訴工作始終。要提高公訴人化解矛盾的能力,首先要轉變思想,破除舊的執法理念,不能簡單地把公訴權定位在追訴犯罪這一個方面,要緊緊圍繞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牢固樹立服務大局的理念,三個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相統一的理念,恢復性司法和源頭治理的理念等,使公訴人充分認識公訴工作對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其次,克服機械執法、就案辦案,要將化解和調處矛盾糾紛作為執法辦案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進辦案方式方法,著力提高公訴人對執法辦案風險的評估能力,提高公訴人開展釋法說理、心理疏導等工作能力,提高公訴人與各部門、各當事人的協調能力。(四)通過拓寬監督思路,創新監督方式,進一步增強訴訟監督的實效。公訴部門除了打擊犯罪之外,還承擔著極其重要的偵查監督、審判監督任務。但現實中,部分公訴人還存在著不重視監督、不敢監督、不願監督、不會監督的問題,導致訴訟監督權的弱化。此外,訴訟監督工作機制的不科學、不完善也是制約監督工作有效開展的一個方面。為此,公訴部門要拓寬監督思路,創新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手段,加大監督力度,突出監督重點,消除監督盲點,增強監督效果。在偵查監督方面,針對案件質量逐年下降的情況,通過建立案件質量定期通報制度,建立追訴案件情況通報制度,完善引導偵查工作機制等方式,及時、全面、有效地對偵查活動開展監督;通過推進捕訴銜接與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堵塞監督漏洞。(五)拓展公訴環節化解社會矛盾的手段和空間,努力實現案結事了。化解社會矛盾是三項重點工作的內容之一,也是考量公訴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准。在實踐中,由於每個案件的具體情形均不相同,當事人的司法訴求不同,案件當中所涉及的社會矛盾也各有不同,矛盾化解的有效方式也自然不同。四、人員保障方面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責任加重、出庭公訴難度加大等問題使得公訴部門人員數量與工作量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充分保障公訴部門的人員配備,並且從財力、物力方面加以輔助。新刑訴法實施後,非法證據的排除方面,公訴人需要參加庭前會議,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公訴人也需要出庭公訴等等,這無疑又加大了公訴人的工作難度和強度。因此,對待適用簡易程序出庭的案件,公訴人在保證司法質量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簡化庭審方式來節約司法資源。公訴人辦案過程中,對於一些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可以適當簡化審查報告、量刑建議和起訴書等法律文書。從長遠考慮,建議可以從社會上招聘一些有能力、有才乾的人員幫助公訴人從冗雜的文書工作中解脫出來,一心一意辦好案,提高公訴工作整體效率。

㈢ 刑事訴訟法修改的第一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分編、章,修正案也不分」部分「,所以提問所指」第一部分「內容不清。
二、提供《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第一編總則部分的修改條款,請參考:
一、將第二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將第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刪去第二款。

三、將第二十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四、將第三十一條修改為:「本章關於迴避的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依照本章的規定要求迴避、申請復議。」

五、將第三十三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委託辯護人。

「辯護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後,應當及時告知辦理案件的機關。」

六、將第三十四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七、將第三十五條修改為:「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六條:「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九、將第三十六條改為二條,作為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修改為:

「第三十七條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上述案件,偵查機關應當事先通知看守所。

「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法律咨詢等;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有關證據。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

「辯護律師同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通信,適用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十、增加二條,作為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

「第三十九條辯護人認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收集的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證據材料未提交的,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調取。

「第四十條辯護人收集的有關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於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證據,應當及時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

十一、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二條,修改為:「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

「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辯護人是律師的,應當及時通知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或者所屬的律師協會。」

十二、增加二條,作為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

「第四十六條辯護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託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但是,辯護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知悉委託人或者其他人,准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的,應當及時告知司法機關。

「第四十七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或者控告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十三、將第四十二條改為第四十八條,修改為:「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九條:「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

十五、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條,修改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十六、將第四十五條改為第五十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將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修改為:「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十七、將第四十六條改為第五十三條,修改為:「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十八、增加五條,作為第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

「第五十四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第五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

「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條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

「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第五十八條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十九、將第四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九條,修改為:「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二十、增加二條,作為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

「第六十二條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一)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

「(二)採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四)對人身和住宅採取專門性保護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護措施。

「證人、鑒定人、被害人認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請求予以保護。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依法採取保護措施,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六十三條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二十一、將第五十一條改為第六十五條,修改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二十二、將第五十五條改為第六十八條,修改為:「保證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一)監督被保證人遵守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

「(二)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履行保證義務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十三、將第五十六條改為三條,作為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修改為:

「第六十九條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住址、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發生變動的,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向執行機關報告;

「(三)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五)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責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項或者多項規定:

「(一)不得進入特定的場所;

「(二)不得與特定的人員會見或者通信;

「(三)不得從事特定的活動;

「(四)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兩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

「對違反取保候審規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第七十條取保候審的決定機關應當綜合考慮保證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審人的社會危險性,案件的性質、情節,可能判處刑罰的輕重,被取保候審人的經濟狀況等情況,確定保證金的數額。

「提供保證金的人應當將保證金存入執行機關指定銀行的專門賬戶。

「第七十一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本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憑解除取保候審的通知或者有關法律文書到銀行領取退還的保證金。」

二十四、增加三條,作為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

「第七十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一)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四)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

「(五)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的。

「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

「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七十三條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執行監視居住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

「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適用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第七十四條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期限應當折抵刑期。被判處管制的,監視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的,監視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十五、將第五十七條改為第七十五條,修改為:「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執行監視居住的處所;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會見他人或者通信;

「(三)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五)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六)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身份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

「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二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六條:「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採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

二十七、將第六十條改為第七十九條,修改為:「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二十八、將第六十四條改為第八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二十九、將第六十五條改為第八十四條,修改為:「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三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一)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二)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三)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三十一、將第七十一條改為第九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逮捕後,應當立即將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羈押。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逮捕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

三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九十三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三十三、將第五十二條改為第九十五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收到申請後,應當在三日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三十四、將第七十四條改為第九十六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三十五、將第七十五條改為第九十七條,修改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被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對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

三十六、將第七十七條改為二條,作為第九十九條、第一百條,修改為:

「第九十九條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採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或者人民檢察院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三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零一條:「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

三十八、將第七十九條改為第一百零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期間的最後一日為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滿日期,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在押期間,應當至期滿之日為止,不得因節假日而延長。」

㈣ 刑訴法修改的幾大亮點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版的處理;基層權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㈤ 《刑訴法》新修改的強制措施有哪些

可以看人大修改刑訴法的決定。1.進一步明確逮捕條件和審查批准程序。針對司法實踐中對逮捕條件理解不一致的問題,為有利於司法機關准確掌握逮捕條件,修正案草案將刑事訴訟法關於逮捕條件中「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規定細化為:可能實施新的犯罪;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企圖自殺或者逃跑。x0dx0a還明確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逮捕。(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七條)x0dx0a為保證人民檢察院正確行使批准逮捕權,防止錯誤逮捕,修正案草案增加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時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程序,以及在逮捕後對羈押必要性繼續進行審查的程序。(修正案草案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x0dx0a2.適當定位監視居住措施,明確規定適用條件。監視居住同取保候審類似,都是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但限制自由的程度不同。現行刑事訴訟法對這兩種強制措施規定了相同的適用條件。考慮到監視居住的特點和實際執行情況,將監視居住定位於減少羈押的替代措施,並規定與取保候審不同的適用條件比較妥當。x0dx0a據此,修正案草案規定監視居住適用於符合逮捕條件,但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的,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以及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監視居住措施的等情形。x0dx0a同時,規定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監視居住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和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為防止這一措施在實踐中被濫用,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實行監督。(修正案草案第二十四條)x0dx0a3.嚴格限制採取強制措施後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拘留、逮捕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被逮捕人的家屬。其中,「有礙偵查」情形的界限比較模糊。另外,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後通知家屬未作規定。綜合考慮懲治犯罪和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需要,有必要對採取強制措施後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作出嚴格限制。x0dx0a據此,修正案草案刪去了逮捕後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明確規定,採取逮捕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逮捕或者執行監視居住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家屬。同時,將拘留後因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情形,僅限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並規定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修正案草案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一條)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亮點解讀_2018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2年3月14日表決通過了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了總則。法律修改內容還涉及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並增加規定特別程序。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將於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關鍵詞·委託辯護】
◆將第三十三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將第三十六條改為兩條,作為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七條為: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託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第三十八條為: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
【關鍵詞·偽造證據】
◆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二條: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悉兆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
【關鍵詞·自證其罪】
◆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關鍵詞·刑訊逼供】
◆關於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增加五條,作為第五十四條至第五十八條。
第五十四條內容為: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哪陸漏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關鍵詞·監視居住】
◆新增一條作為第七十三條: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李爛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六條: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採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
【關鍵詞·拘留傳喚】
◆將第六十四條改為第八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將第九十二條改為第一百一十七條: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關鍵詞·技術偵查】
◆在第二編第二章第七節後增加一節,作為第八節(第一百四十八條至第一百五十二條)。
第一百四十八條為: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
第一百五十一條為: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關鍵詞·死刑復核】
◆增加兩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九條、第二百四十條。
第二百三十九條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對於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回重新審判或者予以改判。
第二百四十條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在復核死刑案件過程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死刑復核結果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
責編/花語

熱點內容
司法部法規教育司 發布:2025-07-26 18:06:55 瀏覽:483
2014新勞動法解析 發布:2025-07-26 18:04:43 瀏覽:459
新勞動法調整之處 發布:2025-07-26 17:38:01 瀏覽:706
司法輔警考試真題 發布:2025-07-26 17:26:35 瀏覽:950
2014年的勞動法 發布:2025-07-26 17:23:46 瀏覽:404
律師國慶後舉報李家 發布:2025-07-26 17:18:46 瀏覽:231
新勞動法對企業太 發布:2025-07-26 17:17:34 瀏覽:643
未簽勞動法調崗 發布:2025-07-26 17:12:35 瀏覽:435
茂名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7-26 17:10:01 瀏覽:893
2014年法規真題與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26 17:05:06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