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當事人的地位
『壹』 我國行政法規定的行政主體是什麼
我國行政法律法規中所規定的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管理職能,能依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一定行政行為的主體。例如能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主體,能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主體等。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條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五條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貳』 行政案件當事人包括哪些人
包括原告、被告、 共同訴訟人、共同訴訟和第三人
行政訴訟當事人,是指因對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到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和參加訴訟,並受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約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行政機關。在法學上,當事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中的第三人;狹義的當事人則僅指原告和被告。現就對行政訴訟當事人在廣義的范疇進行探討。
行政訴訟當事人:因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爭議,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並與案件的審判結果有利害關系的訴訟主體。不同程序中,當事人的稱謂是不同的。
1、行政訴訟原告是指對行政主體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說,行政訴訟原告大多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相對方。
2、行政訴訟的被告是指被原告起訴指控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和與之發生行政爭議,而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行政主體。必須明確,行政訴訟的被告不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而是行政機關本身。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始終作為被告,這是行政訴訟的一大特點。
3、行政訴訟法第26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共同訴訟人就是共同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對共同訴訟中原告一方是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我們稱之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是兩個以上的行政主體的,稱為共同被告。因此,可以說,行政訴訟的共讓絕同訴訟實際就是訴的主體的合並。這與訴的客體合並是不同的。
根據共同訴訟成立的不同條件,可將共同訴訟分為必要的共同訴訟和普通的共同訴訟。
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同一的訴訟,它是一種不可分之訴。主要包括共同原告和共兆早同被坦猜姿告兩種。
4、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訴訟。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訴訟是可分之訴,即共同訴訟人對訴訟標的的權利或義務沒有共同的利害關系,它們可以分作幾個訴由人民法院分別審理。普通的共同訴訟是由人民法院合並審理形成的,如果人民法院分別審理,則成為各自獨立的案件,而不是共同訴訟了。因實踐中普通共同訴訟情況比較復雜,因而難以一一列舉。
5、行政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並因而參加到他人正在進行的行政訴訟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叄』 行政法律關系有哪些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律關系的一種。同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政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其地位優於對方當事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一般只要具有這方面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單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可能由社會團體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發生。(2)某些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也往往因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即確定。(3)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增設或限制、剝奪對方當事人的某項權利,也可以增設或豁免對方當事人的義務,而對方當事人不能這樣做。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其權利和義務等都是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事先規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當事人都不能自由選擇。
(四)行政法律關系中的違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機關承擔責任,有時還要對受害的公民負責。
只有同時具備以上特點的社會關系,才是行政法律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肆』 行政相對人是指什麼
行政相對人是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
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及境內外的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通常處於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與行政主體(如政府部門、機關單位)相比,其地位相對弱勢。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行政行為的影響。例如,企業受到工商部門的監管和管理,個體戶受到稅務部門的征稅影響等。
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作用是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合規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法治政府的建立和人權保障。在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應當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確保行政行為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行政相對人的特點:
1、權益影響: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對行政相對人的權益有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只要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都是行政相對人。
2、法律地位: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務身份,他們是被管理者的一方當事人。他們的法律地位表明其是人身權、財產權等的擁有者,有權享受行政主體的保護,也有義務遵守行政主體的規定。
3、法律關系:行政相對人是與行政主體之間具有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人,即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行為所針對的人。他們在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4、法律身份:行政相對人的法律身份是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角度來界定的。他們在法律地位上與行政主體是平等的,但在實際的管理關系中,他們處於被管理的地位。
5、權利義務: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是指有行政法所規定或確認的,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由行政相對人享有和履行、並與行政主體的義務和權利相對應的各種權利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