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解釋247條
A.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第247條規定的可供使用的域外送達方式有幾種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人民法院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可以採用下列方式:
(一)依照受送達人所在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方式送達;
(二)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三)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受送達人,可以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的使領館代為送達;
(四)向受送達人委託的有權代其接受送達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六)受送達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郵寄送達的,可以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三個月,送達回證沒有退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採用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受送達人收悉的方式送達;
(八)不能用上述方式送達的,公告送達,自公告之日起滿三個月,即視為送達。
B. 一事不再理原則和再審制度是否矛盾呢
一事不再審原則:
《民事訴訟法》第124條第五項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該條是我國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7條規定:「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本條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標准作出了規定。
再審的條件: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也就是說當判決下來之後,在六個月的期限內可以提出申請再審。當事人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才可以申請再審。1 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 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3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4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5 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6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7 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8 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9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也就是說,申請再審是有時間限制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五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由上可以看出,如果各方面情節未發生任何改變或變化,與之前完全相同,適用於不需再審也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如果訴訟的內容或是其他證據方面發生了改變或變化等等條件下,只要符合再審條件的可以再次提交訴訟請求,也就是適用再審制度。因此,一事不再審原則和再審制度不是矛盾的,它們互相完善相互補充協同發展,分別適應於不同的情況,能夠更好的為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C. 一事不再理和重復起訴的區別
《民事訴訟法》第124條第五項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7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D.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7條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
理解:
重復起訴,總結如下:
(一)當事人相同;
(二)法律關系相同;
(三)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或者仲裁請求完全相同。
則構成重復起訴。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一)「當事人」的范圍
通常的當事人,即原告、被告;
訴訟參加人,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獨立進行訴訟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訴訟擔當人,即代他人進行訴訟的人,如合同法中的代位權人、民訴法中的訴訟代表人等。
(二)「相同」的含義
當事人是否相同與當事人在兩訴中的地位無關,只要是在上述當事人的范圍內,即可以拋開訴訟地位直接進行比對。
「相同」不僅僅指當事人完全一致,也可以是後訴的當事人均包含在前訴的當事人之中,但不可以是前訴的當事人均包含在後訴的當事人之中。
【例如】前訴為實際股東提起的股東資格確認糾紛,原告為實際股東,被告為公司,第三人為名義股東;後訴為名義股東提起的確認委託持股協議無效糾紛,原告為名義股東,被告為實際股東。應當認為,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一)「訴訟標的」的含義
實體法說,包括舊實體法說(法律關系說)和新實體法說(法律事實說);
訴訟法說(新訴訟標的理論),包括一分肢說和二分肢說;
訴訟標的相對說。
我國當前的通說與實踐做法:舊實體法說,即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或法律關系。
(二)「相同」的含義
後訴與前訴在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完全一致;
後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屬於前訴的先決問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一)「相同」的含義
後訴的訴訟請求與前訴的訴訟請求完全一致,或包含於前訴訴訟請求的諸項之中;
後訴的訴訟請求蘊含在前訴的訴訟請求之中;
後訴的訴訟請求包含在前訴的先決問題之中。
(二)「否定」的含義
後訴的訴訟請求與前訴的訴訟請求或前訴所包含的某項訴訟請求完全相反;
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否定前訴所蘊含的訴訟請求;
【例如】給付支付可以吸收確認之訴,前訴原告起訴要求被告承擔合同解除後的違約責任,後訴被告起訴要求確認合同未解除。應當認為,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否定前訴所認定的先決問題;
【例如】前訴在繼承糾紛中需確認了婚姻關系成立,後訴要求確認婚姻關系不成立。應當認為,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否定前訴所認定的基本事實。
【例如】前訴原告起訴要求被告承擔合同解除後的違約責任,法院生效判決認定被告不構成違約。後訴原告又起訴要求確認合同解除。最高人民法院經審委會討論後認為:前訴已認定被告不構成違約,原告又以該事實理由起訴要求確認合同解除,構成重復起訴,應予駁回。(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抗字第61號民事裁定書)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前訴裁判結果」的理解,可以包括「前訴可能作出的裁判結果」、「前訴未生效判決作出的裁判結果」和「前訴已生效判決作出的裁判結果」。筆者認為,對於前兩種情形,僅要求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否定「前訴可能作出的裁判結果」;對於後兩種情形,至少要求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否定「前訴未生效判決作出的裁判結果」,否則可能構成「中止審理」的情形。
E. 新民事訴訟法第247條是什麼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的內容是:財產被查封、扣押後,執行員應當責令被執行人在指定期間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應當拍賣被查封、扣押的財產;不適於拍賣或者當事人雙方同意不進行拍賣的,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有關單位變賣或者自行變賣。國家禁止自由買賣的物品,交有關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收購。
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需要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協助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協助執行通知書,連同裁定書副本一並送達協助執行人。查封、扣押、凍結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送達時發生法律效力。
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被執行人佔有的動產、登記在被執行人名下的不動產、特定動產及其他財產權。未登記的建築物和土地使用權,依據土地使用權的審批文件和其他相關證據確定權屬。
對於第三人佔有的動產或者登記在第三人名下的不動產、特定動產及其他財產權,第三人書面確認該財產屬於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
對被執行人與其他人共有的財產,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並及時通知共有人。
共有人協議分割共有財產,並經債權人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有效。查封、扣押、凍結效力及於協議分割後被執行人享有份額內的財產;對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額內的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予以解除。
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或者申請執行人代位提起析產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訴訟期間中止對該財產的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 財產被查封、扣押後,執行員應當責令被執行人在指定期間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應當拍賣被查封、扣押的財產;不適於拍賣或者當事人雙方同意不進行拍賣的,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有關單位變賣或者自行變賣。國家禁止自由買賣的物品,交有關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