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規制定主體
『壹』 行政法規是由哪個部門制定的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以下是關於行政法規制定的一些關鍵點:
- 制定主體: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明確為國務院,由其部長負責。
- 制定目的與依據:行政法規是為了管理和指導國家各項行政工作,依據相關法律並遵循特定程序制定的。
- 制定范圍:行政法規涵蓋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及外事等多個領域。
- 起草與制定程序:國務院法制機構或相關部門負責起草行政法規,關鍵的行政管理法規草案通常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在制定過程中,會廣泛聽取各機關、組織、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通過座談會、論證會或聽證會等形式進行。
- 立法許可權: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明確了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且行政法規的許可權中不包括設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綜上所述,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依據相關法律和程序制定的,用於管理和指導國家各項行政工作的規范性文件。
『貳』 法律法規的制定主體
1. 憲法的制定主體是全國人大。
2. 法律的制定主體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3. 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
4.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主體是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省會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規定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
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主體是自治地方的人大。
6. 經濟特區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主體是經濟特區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制定。
7. 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省會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規定的較大的市政府。
8. 特別行政區法律法規的制定主體是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而制度方面的法律由全國人大制定。
9. 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的制定主體為國家之間締結或加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相關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督促其落實。法律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公布等程序也有明確的規定,確保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
『叄』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法律、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在制定主體、效力層級上有明確的區別。
首先,在主體規定上,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地方性法規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行政規章則由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關,如央行、審計署等制定。
其次,從法律效力看,行政法規在三者中具有最高地位。規章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並未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國家設定了裁決機制以解決沖突。當出現效力沖突時,由人大常委或國務院進行裁定。根據《行政立法法》第八十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第八十二條指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在各自的管轄范圍內具有同等效力。從法律邏輯推理,地方性法規在效力上高於行政規章。
總體而言,法律、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在制定主體、法律效力上有顯著差異。了解這些區別有助於在實際應用中正確識別和適用不同類型的法規。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需根據法規的層級、制定主體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肆』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是哪個部門
我國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是國務院。具體說明如下:
- 制定主體: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國務院是負責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
- 公布方式: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 行政法規的重要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為各類行政行為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