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行政法全文
A. 熊文釗的其人其事
從小喜歡「填表格」
與熊文釗教授接觸多了,發現他是一個非常風趣、頭腦極為敏銳的人。這與他早年的音樂修養有關。他1962年生於湖北黃岡,自幼喜歡音樂,在黃岡中學就讀期間上的是文藝班,1974年進入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樂團,演奏薩克斯和黑管,轉眼就是七年。朋友們開玩笑這樣評價熊文釗,說他是法律界音樂玩得最好的人,又是音樂界最懂法律的人。1977年恢復高考,已經拿了幾年工資工作穩定的熊文釗,決定棄藝從學,參加高考,並且報考法律專業。熊文釗說:「這與我的童年經歷有關,我從小就對政治有一種敏感。」
上小學的時候,熊文釗就喜歡看報紙,並且對有官員出席的會議看得非常仔細。那是在「文革」期間,他特別關注哪個省的「革委會主任」是誰,副主任是誰,省軍區司令、政委是誰,並且自己製作了表格,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就在表上填一個,漸漸就把這些官員的名單填滿了。時間長了,連駐外使節、外國元首他都分別製作了表格進行填寫。
填表的同時,他開始了分析。他發現,五一、國慶等重大慶典和接待外賓的場合,如果某人的名字突然出現了,那就預示著他又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如果某人的名字突然消失了,那他就很可能要「下台」。預測一次次應驗,讓他很有成就感,漸漸成為一種愛好。時至今日,他在這方面的敏感非常人所及,預測常常神准,令朋友們總以為他有什麼特殊「渠道」,其實呢,他的渠道就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熊文釗如願考入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本科學習。他自己都不曾料到,正好趕上了中國行政法學的起步與發展階段,他與中國的行政法治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給應松年送爐子
當時北京政法學院建立了「行政法學教研室」,負責人是方彥。方彥是延安時期的老報人,對推動中國行政法學貢獻很大,近些年來卻少有人提及。熊文釗說,改革開放後中國行政法學的第一批人才,都是方老網羅到北京政法學院的。像行政法學界泰斗王名揚,還有當時在西北政法學院的應松年,都是方老想盡辦法調到學院的。
當時選修課表上有一門名叫「行政法學」的課程,熊文釗很感興趣,進行選修,這樣與方彥的接觸多了起來,漸漸成為方彥的親密弟子,方彥有什麼事兒,都喜歡叫上他,他成為教研室的一個主要勞動力。
記得應松年剛到政法學院的時候,被分在6號樓4樓朝東的一個小房間里,居住條件十分艱苦。尤其是冬天,房子里漏風嚴重,又沒有暖氣,住在裡面不得病才怪。方彥有一天叫上熊文釗,說是要給應老師弄個爐子生火,否則冬天過不下去。熊文釗說,我再去叫個同學。方彥說,叫什麼叫,我們兩個不就行了。方彥領著他從學院事務科領來一個燒蜂窩煤的爐子,然後兩人一起抬到應松年的房子里去。當時方老已經是六七十歲的人了,把應松年感動得不得了。現在回想起來,熊文釗說,延安時期老幹部的作風,真是感人啊,有這樣的榜樣,自己不努力學習對得起誰?如果沒有方老,中國的行政法學不可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就出現那麼蓬勃發展的局面。
「接力」翻譯
當時行政法學的這幫老師和學生,對行政法學知識的渴求,真是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1984年3月,司法部委託北京政法學院舉辦行政法研究班,邀請中外知名學者講授行政法理論,這是全國首期行政法學理論培訓班,薈萃了一大批後來行政法學界的骨幹。熊文釗當時還在讀本科,但他硬是爭取機會進入研究班去聽課,而且節節不落、風雨無阻。
研究班聘請的比利時專家麥耶爾用法語講授行政法專題,翻譯遇到一些行政法學方面的專業術語,時常「卡殼」,要請教坐在講台下的王名揚先生。王名揚先生早年留學法國並獲得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學位(行政法學專業),精通法語。可操著濃重湖南衡陽口音的王名揚先生所做的解釋仍然無法讓大家聽明白。姜明安是湖南汨羅人,聽得懂王名揚的湖南話,而他的普通話並不比王老好多少,他用湖南汨羅話轉述王老的湖南衡陽話,大家還是弄不明白。在北京長大的朱維究性子急,有時沒等姜明安說完,她就把自己的猜測搶先「翻譯」出來,「翻譯」得不對,王名揚就急忙擺手說「不地(對)不地(對)」。熊文釗是湖北人,聽湖南話有點優勢。於是熊文釗就斗膽接過來「翻譯」普通話。由於從小就從事藝術工作,熊文釗的普通話可算得上湖北人中講得最好的了,經過這樣的「接力翻譯」才能讓大家明白這些專業術語。大家笑成一團的時候,麥耶爾教授就睜大眼睛迷茫地看著。
初生牛犢進入 國家立法殿堂
1985年,熊文釗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師從王名揚、龔祥瑞、應松年等著名的憲法與行政法學者,繼續研習憲法與行政法。時值《民法通則》頒布後不久,全國人大法工委資深顧問陶希晉先生提出,廢除了舊中國的舊六法,應當制定新中國的新六法,並明確提出要制定《行政法通則》。陶希晉先生早年長期擔任董必武的秘書,資格非常老,在建國初就是政務院副秘書長,在全國人大說話有分量,他對我國行政立法的推動功績,彪炳史冊。
1986年10月,全國人大法工委成立了行政立法研究組,陶老提議由《民法通則》起草組組長江平教授任行政立法研究組組長,研究組由羅豪才、應松年、張煥光、皮純協、朱維究、姜明安等組成,王名揚、方彥等任顧問。熊文釗有幸參加了行政立法研究組主持的《行政法通則》的起草工作,並參與撰寫了若干份試擬稿。這一年,熊文釗才24歲,就能進入全國人大的行政立法研究組起草法律文件,歷史給予他的機遇真是千載難逢。
行政立法研究組成立以後,通過起草《行政法通則(試擬稿)》,編發《行政立法研究資料》和《行政立法研究動態》,為全國行政法學者提供了國內外行政法研究的最新資料和動態,極大地激發了青年學者的求知慾望。
1986年底,第二屆行政法年會在山城重慶召開,陶希晉抱病從桂林趕到重慶。他感覺當時國內行政法學界的思想還偏於「保守」,希望有年輕人能出來「放幾炮」。他通過秘書約請了包括姜明安、熊文釗在內的幾位年輕人到他的住所匯報《行政法通則》框架的起草情況。陶老提出,能否讓年輕人到會上去講一講《行政法通則》的立法框架設想?
在前輩的支持和鼓勵下,熊文釗這個「初生牛犢」,在會上突破了原定議題,以自由發言的方式介紹了《行政法通則》的「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主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訴訟」的立法框架,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廣泛關注。現在許多行政法學界的權威專家都很懷念那次會議,認為那次會議為行政法學開拓了一個新境界。
相對人、聽證會與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當時年輕的熊文釗思想大膽,敢說敢為,常常冒出一些非常新穎的說法。
熊文釗是1985級的研究生,現在擔任浙江工商大學校長的胡建淼當時是1986級的研究生。熊文釗當時沒戀愛,胡建淼來自上海,到北京後也是「單身漢」,兩人一見如故,晚上經常在一起整幾瓶啤酒一袋花生米,在宿舍里閑吹鬍侃。兩人都覺得,當時行政法學的專業術語太少,大白話太多,應該創造一些術語。有一次,胡建淼提出「行政主體相對的一方」應該怎麼說,熊文釗說:「那就叫相對人吧。」從此,兩人的學術論文中開始出現「相對人」這個概念,漸漸被通用。「後來從外國的翻譯資料中也發現了『相對人』的術語,但當時國內是我們提出來的,提出時也沒看到外國的翻譯資料。」
後來,全國人大行政立法研究組在羅豪才、應松年的領導下,先後為《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的制定提出了重要的立法框架及專家試擬稿,熊文釗都進入了專家咨詢組。1989年4月,在北京平谷金海湖畔的一個賓館召開了關於《行政處罰法》草案的專家研討會。研討會的一個焦點是,要不要把「聽證制度」寫入《行政處罰法》,如何寫。當時「聽證制度」在中國完全是個新鮮事物,從沒寫進過法律條文。寫是應該寫,但如果寫得太多,許多專家擔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時會引起較大的爭議,反而延緩了這一制度的立法。包括熊文釗在內的一些專家提出,在中國建立聽證制度非常必要,與其寫得太多引起爭議被擱置,不如就先將聽證制度確立下來,待以後再進一步完善。人大法工委最後採納了這一建議,就在第42條、第43條寫了幾行字,送到常委會討論,果然順利通過了。從此,「聽證制度」在中國落地生根。
在1988年太原召開的行政法學年會上,熊文釗還提出,我們國家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其實行政法學也應該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就是「國家核心價值賦予的行政職能」,「兩個基本點」,一是「授予政府權力」,一是「控制權力濫用」。當時不少專家認為行政法學就是研究「控制政府權力」,不包括「授予政府權力」。但後來越來越多的專家接受了熊文釗的觀點,並提出「平衡理論」。熊文釗的「兩個基本點」,其實就是講行政權力的平衡問題,權力的授予和控制必須平衡,才能保證行政的安全、有效,減少行政風險,提高行政效率。
減少「副職」觀點 屢遭「封殺」
2006、2007年來,熊文釗對「大部門制」的研究成果屢見報端,但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他在《望》新聞周刊上提出減少「副職」的問題之後,有多家中央和地方的報紙雜志記者和編輯來采訪或來約稿,熊文釗總要提到行政機關應減少「副職」。他說,根據1982年頒布的《國務院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各部應設正職一人,副職二至四人;各委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員五至十人。可實際情況是,副職大大超編,例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達到12個,嚴重超過法定職數。
當時編輯記者們都覺得這個觀點很重要,可最後發表出來的文章,這一觀點總是被刪掉。編輯記者們解釋說,老總說這個觀點太敏感,紅筆「框」下去了。熊文釗很執著,堅稱:國家有法律規定,政府要依法行政,這有什麼敏感的?
後來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減少領導職數」,熊文釗笑著對那些編輯記者說:「你看,你們當初要是報道了多好!」
遏制部門利益膨脹的「最佳」辦法
近年來,熊文釗對國家行政機關部門利益膨脹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大部門制」改革是遏制部門利益膨脹的「最佳」辦法。
2005年,國家經貿委研究撤銷審批項目,在各部門研究來研究去,結果誰都不願意撤銷自己部門的審批項目。後來向熊文釗等專家咨詢,專家們提出撤銷方案,然後在經貿委的辦公會上通過,這一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還有一年,科技部在各部門徵求立法草案的意見,也是爭論來爭論去,最後也是按專家意見通過。這其實都是部門利益在作祟。
我國的部門利益膨脹,首先表現在「部門立法」上。許多國家法律法規是由相關部門起草,在起草時往往追求部門利益最大化,將部門權力擴張法定化,而偏離了整體的國家政策方針和公共利益,例如政府專營、行政准入限制、計劃配置資源、部門保護等方面。
其次,部門利益集團化、個人化、違法化。鄭筱萸案件中反映出行政腐敗、官商勾結、利益同盟等現象,而這些現象並非個別。有些為了部門利益公然違法,例如交通部門居然讓2004年通過的《公路法》中開征燃油稅的規定擱淺至今。
再次,對公共財政奢侈浪費。我國每年用於公車、公款吃喝以及公務出國的費用已高達幾千億元。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2004年度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報告中就指出,1999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動用中國奧委會專項資金1.31億元,其中用於建設職工住宅小區1.09億元,用於發放總局機關工作人員職務補貼和借給下屬單位投資辦企業2204萬元……
部門利益膨脹是權力的屬性使然。阿克頓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孟德斯鳩也曾說過,行使權力的人總是會行使到法律的邊界為止。我們總是對於權力保持良好的預期和渴望,以為掌權者一定會奉公執法、一心為民。事實上,我們不能對權力抱有一絲一毫的幻想,特別是在制度的設計和規范的建構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權力的腐化性、自私自利性。而「大部門制」改革,是將許多部門「連鍋端」,可能是遏制部門利益膨脹的「最佳」辦法。
在熊文釗的「大部門制」前瞻中,提出了「大部門制」的通盤規劃和分步實施的整體方案,國土建設部=區劃+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大農業部=農業+糧食+林業;大交通部=交通+鐵道+航空+公路+水運+郵政等。對於現在的調整方案,將公務員當作人力資源要素、社會保障職能仍然沒能整合以及鐵道部沒有被合並到交通部等問題,熊文釗說,這還是部門利益在作怪,但他相信,遲早會有整合的那一天。
B. 什麼是英美法系
問題一: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什麼區別? 法系是指根據法在結構上、形式上、歷史傳統等外部特徵以及法律實踐的特點、法律意識和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對法進行的基本劃分。
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爾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襲英國中世紀的法律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英、美、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均屬於英美法系。近幾十年來,英美法系國家也制定了大量成文法以作為對習慣法的補充。目前世界上大約有26個國家法律屬英美法系,除英美兩國,其餘主要是英聯邦國家,大陸法系又稱為成文法,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以法典為第一法律淵源,法典是各部門法典的系統的綜合的首尾一貫的成文法匯編。世界上大約有70個國家法律屬成文法系,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陸及受其影響的其他一些國家。
兩者的主要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
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第二,法律適用不同。
前者習慣用演繹形式,後者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第三,判例地位不同。
前者不是正式淵源,後者是法
▲第四,法律分類不同
前者分為公法和私法,後者分為普通法、平衡法
▲第五,法律編纂不同
前者傾向法典形式,後者傾向單行法
▲第六,訴訟程序不同。
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法系這種分類不能提示法的本質,但有助於促進法律文化的了解與交流。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歷史上差異顯著,但二十世紀以來,這種差別開始縮小。
2.我國在舊中國時代屬於大陸法系,在新中國時代則不屬其中任何一個法系,自成一個獨立的法系,叫做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比較接近於大陸法系。別忘了,我國至今沒有一部民法典啊!
3.蘇聯是大陸法系。
問題二:什麼是大陸法系、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civil law system)一詞中的「大陸」兩字指歐洲大陸,故又有稱之歐陸法系,這個法系現時主要由歐洲大陸的國家(例如法國、義大利、德國、荷蘭等)及其他受上列國家影響的國家(例如日本)採用。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羅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多稱民法法系,中國法學著作中慣稱大陸法系。指包括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從19世紀初以羅馬法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仿效這種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國家中與英美法系並列的淵源久遠和影響較大的法系。
英美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的,與以羅馬法為基礎的民法法系相對比的一種法律制度。它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後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歷史上的羅馬法以民法為主要內容。
1、第一,法律體系不同。大陸法系行政法構成了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行政法的內容廣泛,包括行政組織法、行政活動法、行政監督控製法,自成體系。而英美法系無公法私法之分,行政法不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行政法的內容主要是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以控制行政權的濫用和越權為核心,有關行政組織方面的問題一般不作為行政法的內容。
第二,適用法律規則不同。在處理和解決行政案件上,大陸法系國家以適用行政法為原則,而適用一般法律規則為補充和例外。而在英美法系國家,則以適用一般法律規則為原則,以適用行政法規則為補充和例外。
第三,司法體制不同。在有關裁決行政案件的司法體制上,大陸法系國家設有完整的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的並與之並列的行政法院系統。英美法系國家,則是由普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沒有專門的行政法院系統。駭這是我們老師上課時PPT上的資料,應該比較可以!
問題三:英美法系是什麼? 英美法系中訴訟程序的許多特性,實際上是由一個決定性的事實造成的,即該訴訟程序來源於陪審制。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英國只有在刑事案件中才使用陪審制,而且是在嚴重的犯罪並且被告主張自己「無罪」時才使用。在大陸法系中,訴訟可以有間隔地劃分為多次的審理。因而,對於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出人意料的觀點或證據,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在下一次的法庭審理中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予以反駁。而在英美法系中則大不相同,由於採取的是一次性的審理,律師為了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論點和證據想清楚,還必須了解對方的論點和證據。大陸法系主要是繼承了羅馬法而產生的,而英美法系恰恰是未繼承羅馬法,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如大陸法主要是成文法,而英美法卻是判例法等。本文所選取的訴訟程序的比較,只是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在具體司法制度上的一個差異。研究不同法系之間的差異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使我們取長補短,吸收別的法系中的好的制度,來完善本國的法律制度,這將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正處於緊鑼密鼓的階段,在立足於大陸法系成文法的同時,適當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制度等,來充實、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這都需要我們放眼於全球,大膽地吸收、借鑒外國的法律制度中的精華。
問題四: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什麼區別 轉自網路
法系是指根據法在結構上、形式上、歷史傳統等外部特徵以及法律實踐的特點、法律意識和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對法進行的基本劃分。
資本主義國家有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爾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襲英國中世紀的法律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制度的總稱,英、美、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均屬於英美法系。近幾十年來,英美法系國家也制定了大量成文法以作為對習慣法的補充。目前世界上大約有26個國家法律屬英美法系,除英美兩國,其餘主要是英聯邦國家,大陸法系又稱為成文法,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以法典為第一法律淵源,法典是各部門法典的系統的綜合的首尾一貫的成文法匯編。世界上大約有70個國家法律屬成文法系,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陸及受其影響的其他一些國家。
兩者的主要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
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
▲第二,法律適用不同。
前者習慣用演繹形式,後者習慣用歸納的形式。
▲第三,判例地位不同。
前者不是正式淵源,後者是法
▲第四,法律分類不同
前者分為公法和私法,後者分為普通法、平衡法
▲第五,法律編纂不同
前者傾向法典形式,後者傾向單行法
▲第六,訴訟程序不同。
前者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後者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同時還存在陪審團制度。
▲法系這種分類不能提示法的本質,但有助於促進法律文化的了解與交流。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歷史上差異顯著,但二十世紀以來,這種差別開始縮小。
2.我國在舊中國時代屬於大陸法系,在新中國時代則不屬其中任何一個法系,自成一個獨立的法系,叫做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比較接近於大陸法系。別忘了,我國至今沒有一部民法典啊!
3.蘇聯是大陸法系。
問題五: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別是哪些國家還有中國是什麼法系 中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陸法系,但非要分類,應該是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
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法國、德國外,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 *** 統治時期的舊中國也屬於這一法系。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
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問題六: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別是哪些國家 大陸法系的國家有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扎伊爾、盧安達、蒲隆地、日本、泰國等。
英美法系丁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
問題七: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區別是什麼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差異
目前,世界各國沿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內地採用的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英美法系 西方社會存在兩大法系,一是大陸法系,一是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後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歷史上的羅馬法以民法為主要內容。法國和德國是該法系的兩個典型代表,此外還包括過去曾是法、西、荷、葡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日本、泰國、土耳其等國。舊中國 *** *** 的法律,大陸法系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形成了兩個支流。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於英國,後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到18世紀至19世紀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被傳入這些國家和地區,英美法系終於發展成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英美法系中也存在兩大支流,這就是英國法和美國法。它們在法律分類、憲法形式、法院權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 英美法系的主要特點是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判例法(簡單解釋判例法就是以前怎麼判,現在還是怎麼判)為主要形式。
普通法法系:是指以應該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
問題八: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有什麼區別?都是什麼? 法的分類:大陸法系主要分類是公法和私法;英美體系的主要分類為普通法與衡平法,
法律淵源:大陸體系法律淵源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體系則包括。
法律結構不同:大陸體系習慣於用法典對法律部門包含的法律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是大陸法系法律體系的主幹。英美體系很少制定法典,其法律結構主要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構成。
法官許可權不同:大陸體系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沒有創造法律的權力。英美體系法官可以援引法律的規定,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創造法律。
訴訟程序不同:大陸體系以法官為中心,具有糾問的特色。英美體系以當事人、辯護人、代理人為中心,具有抗辯式的特點。
法律邏輯不同:大陸體系的法律推理通常採用的是演繹法,而英美體系主要採用的是歸納法。
問題九: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較 1、大陸法系,又稱為民法法系 是指以古羅馬法、特別是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由於該法系的影響范圍主要是在歐洲大陸國家,特別是法國和德國,所以又稱為大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主要法律的表現形式均為法典,又稱為法典法系。 (1)屬於這一法系的除了歐洲大陸國家外,還有曾是法國、德國、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地的國家及因其他原因受其影響的國家。例如,在非洲有衣索比亞、南非、辛巴威等;在亞洲有日本、泰國、土耳其等;(2)此外還包括某些英美法系國家內的部分地區,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英國的蘇格蘭等。2、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的法律、特別是以普通法為基礎和傳統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由於主要淵源於英國普通法,又被稱為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以判例法為法的主要表現形式,又稱為判例法系;由於在現代是由英國法與美國法兩大分支構成,又稱英美法系。 這一法系的范圍,除了英國(蘇格蘭外)以外,主要是曾為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地區等。3、民法法系與普通法系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在經濟基礎、階級本質上是相同的,都重視法治等。4、二者的區別:(1)在法律思維方式方面 民法法系屬於演繹型思維, 普通法系屬於歸納式思維,注重類比推理(2)在法的淵源方面 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淵源只是制定法,普通法系中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淵源。(3)在法律的分類方面 民法法系國家一般都將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作為法律分類的基礎, 普通法系則是以普通法與衡平法為法的基本分類。(4)在訴訟程序方面 民法法系與教會法程序接近,屬於糾問制訴訟, 普通法系則採用對抗制訴訟程序。(5)在法典編纂方面 民法法系的主要發展階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特別是近代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法典編纂活動。 普通法系在都鐸王朝時期曾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立法活動,近代以來制定法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從總體上看,不傾向進行系統的法典編纂。(6)另外 兩大法系在法院體系、法律概念、法律適用技術及法律觀念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