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具體行政行為與刑事行為
A. 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有什麼區別
區別:
1、刑事責任,是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等。我國的刑法對此作了全面詳盡的規定。
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行政責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處分,再就是行政處罰。行政處分制度的法律依據是195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公布的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暫行規定。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包括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合同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侵犯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有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包括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以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這些責任形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2、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法律責任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因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以保證法律授權的機關依法對違法行為人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以達到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同時也保障個人和單位不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不受追究。
B. 關於行政法,你到底了解多少
具體行政行為是行政法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認識到一個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時,那我們才能准確判斷它的救濟方法。
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定義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權力,就特定事項對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面行政職權行為。
具體行政行為是可訴的,而其他幾種行為是不可訴的,這是最本質的區別。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吧。
1.具體行政行為具有處分性。
2.具體行政行為具有特定性
特定性要求針對的對象是特定的,不能反復適用。特定性區分於抽象行政行為。所謂抽象行政行為,是指針對不特定的對象作出的,能夠反復適用的行為。
3.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區別於內部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對隸屬於其自身的組織或個人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內部行政行為包括人事處理、行政機關公文來往、職權調整。對於內部行政行為的救濟方式是申訴。
4.具體行政行為具有職權性
職權性要求客觀上看授權,主觀上看目的。職權性,區別於刑事司法行為。所謂刑事司法行為,是指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按照《刑事訴訟法》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主要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逮捕、搜查、扣押和通緝。
5.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性
單方性要求行政機關是否平等協商,是否強制。單方性,區別於行政協議。行政協議也稱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
綜上所述,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特徵以及與其他行為的區別。
C. 刑事犯罪和行政違法行為的區別
一、從行為結果上判斷。行為相同,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影響相對惡劣,就是刑事犯罪,如果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則是普通違法案件。如交通肇事案件,如果造成3人以上重傷或者1人以上死亡,構成交通肇事罪。如少量飲酒駕車但經檢測未達到醉酒的標准,則應為普通違法案件。
二、從情節是否嚴重來判斷。根據《刑法》的規定,有些罪的構成必須具有「情節嚴重」或者「情節惡劣」這一條件,如侮辱罪、誹謗罪、虐待罪、遺棄罪等。如果行為人具有相同行為,但在情節上沒有達到惡劣或嚴重的程度,就不能作為刑事案件進行處罰,只能給予行政處罰。
三、從涉案數額上判斷。根據《刑法》的規定,有些犯罪的構成在數額上需要達到「較大」的標准,如侵犯財產類的犯罪,盜竊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如果在數額上達到了「較大」的程度,則屬於刑事案件,否則屬於普通的違法案件。
四、從主觀目的上判斷。相同的行為,以營利為目的的,構成刑事案件。相反,非以營利為目的,則為普通違法案件。例如,以營利為目的,引誘、容留婦女賣淫的;以營利為目的的,製作、販賣淫穢物品的,是刑事案件;不以營利為目的介紹或容留賣淫、嫖宿暗娼的,則是普通違法案件。
五、從行為侵犯的對象上判斷。如果侵犯的是價值較高的對象,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反之則為普通違法行為。例如行為人故意毀壞國家珍貴文物或者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就構成刑事犯罪;如果毀損或捕殺的是一般文物或動物,則屬於普通違法案件。
六、從行為手段上判斷。例如,妨害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如果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構成刑事犯罪;如果沒有使用暴力、威脅的方法,則是普通違法案件。
七、從行為人作案次數判斷。行為達到一定作案次數的,就構成刑事犯罪,否則為一般違法行為。例如,一年以內在公共場合或入戶盜竊三次以上的,即構成盜竊罪;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次數的,即為普通違法案件。
八、從是否以某種違法行為為生或為業判斷。如果以某種違法行為生或為業,則構成犯罪,否則一般視為違法。如以營利為目的的,聚眾賭博或以賭博為業或開設賭場的,這都是以賭博為生或為業的,即構成賭博罪;如果只是為了娛樂,偶爾朋友聚聚玩玩牌,打打麻將,則不構成犯罪。
九、從是否可能造成某種嚴重危險判斷。如破壞交通設施,足以造成火車、汽車等發生傾覆、毀壞危險的,屬於刑事犯罪;如果沒有造成這種危險的,只是輕微的破壞,則屬於普通違法案件。
D. 行政和刑事的區別
行政與刑事的區別如下:
1、刑事主要適用於存在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刑罰、處罰或懲罰,主要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2、行政主要是適用於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方面,主要適用於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
行政磨散責任和刑事責任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1、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冊兄法行為。
2、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相關規定決定;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
3、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已御姿鏈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瞎配氏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鎮孫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賣橋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E.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的區別如下:
1、行政違法行為是指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2、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法律規范和侵犯民事權利的行為;
3、刑事違法行為就是犯罪行為,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觸犯刑法,達到或必須接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一般表現在具有社會危害性、具有刑事違法性、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F. 刑事跟行政有什麼區別
刑事和行政區別兩者在適用法律、案件的情節等方面存在區別。
一、區別
1.刑事主要適用於存在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刑罰、處罰或懲罰,主要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2.行政主要是適用於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方面,主要適用於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
3.針對的行為和適用對象不同。行政案件行政違法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刑事案件針對的是犯罪行為。
4.案件產生的原因不同。行政案件因行政管理或違反行政法律、法規而產生;刑事案件因違反刑法而產生。
二、行政案件申訴與訴訟的區別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行政案件申訴與訴訟主要的區別包括:
1、性質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這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前者受行政程序法即行政復議法調整,後者則受訴訟法即行政訴訟法支配。
2、受案范圍不同。行政復議范圍大於行政訴訟范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的,必然屬於行政復議范圍;但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未必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
3、審查標准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不予審查。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4、審理方式和審理制度不同。行政復議一般實行書面復議制度,也就是說復議機關在審理復議案件時,僅就行政案件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不傳喚申請人、被申請人、證人或其他復議參加人到庭,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和費用;而行政訴訟一般不實行書面審理制度,當事人雙方必須到庭,相互答辯。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也就是說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一般不得再請求復議;而行政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G. 刑事和行政什麼區別
刑事和行政區別 兩者在適用法律、案件的情節等方面存在區別。刑事主要適用於存在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刑罰、處罰或懲罰,主要適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行政主要是適用於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方面,主要適用於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