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論刑事訴訟法控審分離

論刑事訴訟法控審分離

發布時間: 2025-08-07 09:21:30

① 刑事訴訟的結構簡介

我國刑事訴訟形成了以法院判決為中心,檢察機關干預公安機關偵查,提請法院審判,人民法院和公安機關很少聯系的直線型結構。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處於相對重要的地位,權力強大,影響控制著刑事訴訟後面的每一個環節。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各方面活動都會受到公安機關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而他們對抗公安機關的手段、措施卻相對較少。公安機關擁有的權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行政權,按照權力制約理論,行政權應當受到司法權的有效監控,以司法權制約警察權,是人們對警察天然侵犯性進行深刻認識的結果〔8〕。我國的檢察機關擁有的權力廣泛,但過於分散和脆弱,對公安機關缺乏相關的實質性管理手段,法院更是無法對公安機關進行司法控制。這種刑事訴訟構造表面上看公、檢、法三機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實質上是以偵查為中心的職權式訴訟模式,目的是加強審前程序,確保偵查活動的順利實施。

我國缺乏偵、檢追訴、司法審查、執行獨立的訴訟結構,現行立法中的許多制度設計也違背控辯平等和「任何人不得為自己法官」的司法原則,由檢察機關指導公安機關偵查,對逮捕行為實行司法審查、執行獨立符合訴訟任務,加大了監督力度,強化了檢察機關的控訴職責,為控辯平等、法官中立創造了條件。這樣完成的三主體(檢察、法院、司法)配偵查(控訴)、審判、執行、預防五職能的刑事訴訟制約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要求控訴(偵查)與辯護(無罪推定、不被強迫自證明有罪、律師幫助)平等,保障法院獨立的公正審判;另一方面要求建立檢察(公安)、法院、司法三者之間分工協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多元型結構。總之,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應借鑒現代西方國家好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實現保障人權和懲罰教育犯罪的目的,進一步向科學性、民主化方面邁進。

② 不批捕和走直訴的區別

1、實施階段不同。

不批准逮捕和走直訴,從刑事訴訟的角度說,是不同階段的不同工作。首先檢察院和法院的控審分離,在控審分離、相互制約的訴訟法原則之下,法官和檢察官的訴訟職能和訴訟角色是不同的,因此,對被告人訴訟行為的認識也可能是不同的。

2、適用條件不同。

當證據不足時,檢察院會不予批准逮捕,反之就是檢察院認為證據十分充足時就可以直接提起訴訟。

3、實施機關不同。

不批准逮捕是指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逮捕人犯,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公安機關要求逮捕人犯時,必須報請人民檢察院批准。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不應逮捕的,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公安機關應立即將被拘留者釋放。

走直訴,就是現在常見的偵查機關直接將犯罪嫌疑人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不再報請批准逮捕。這是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直接形式。直訴的,說明偵查機關認為被移送審查起訴的人已經構成了確切無疑的犯罪。

(2)論刑事訴訟法控審分離擴展閱讀:

檢察院對報請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不批准逮捕的,現在與過去有不同的情況。以往批准逮捕的條件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三個條件,就是「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都應當予以逮捕。

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取保候審期限屆滿或者發現不應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的,應當及時解除或者撤銷取保候審。

取保候審即將到期的,執行機關應當在期限屆滿十五日前書面通知決定機關,由決定機關作出解除取保候審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並於期限屆滿前書面通知執行機關。但在實際中,存在部分直訴案件的偵查期限過長問題。

由於公安機關忙於大案要案,而大多數直訴案件相對來講比較簡單,有時在取保候審期間沒有移送審查起訴,待期間屆滿,發還了保證金,又對其變更為監視居住,甚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全部屆滿,才移送審查起訴。

在公民做出了任何的違法行為後,不僅會給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造成危害,同時也會影響到社會的治安和秩序,所以公安機關是一定會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進行調查,當犯罪嫌疑人的較為輕微時,也是可以不將犯罪嫌疑人進行逮捕,直接將案件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

③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亦稱一事不再理原則,在中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中未明確規定,但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款中有所體現。
一、一事不再理原則(大陸法系)
1. 該原則意味著對於同一行為,一旦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否則不得對行為人進行再次追訴或審判。
2.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基於法院已作出生效的裁判。
3. 該原則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院對同一事實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從而維護司法權威和確保法律秩序的穩定性。
二、禁止雙重危險原則(英美法系)
1. 該原則規定一個人不得因同一行為或罪名受到兩次或多次審判或處罰。
2. 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適用並不以法院作出生效裁判為條件,只要司法程序已對被告人構成危險,被告就不應面臨第二次危險。
3. 該原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國家濫用追訴權,避免被告人因同一罪行受到雙重危險。
三、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對中國的啟示
1. 申訴期限: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未明確申訴期限。盡管存在一些限制性規定,但基於人權保障理念,應借鑒其他國家做法,對再審進行合理區分。
2. 再審理由:中國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關於「確有錯誤」的規定過於籠統,不利於操作。可以參考海洋法系國家對這一司法原則的例外適用,尋求原則與人權保障、犯罪懲罰之間的平衡點。
3. 再審啟動主體:法院和檢察院有權啟動再審,而當事人僅有權申請。關於法院是否能主動提起再審,存在不同觀點。考慮到法院作為中立第三方,應遵守不告不理、控審分離的訴訟原則。
法律依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款規定,任何人一旦根據某一國家的法律和刑事程序被最終定罪或宣告無罪,就不得因同一罪名再次受到審判或懲罰。這一原則要求同一個人不得因同一行為遭受兩次審判或懲罰。

④ 人民法院在審理中發現新的事實,可能影響定罪的,應當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或者變更起訴;人民檢察院不同意

根據抄《最高人民法院襲、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發現有新的事實,可能影響定罪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補充起訴或者變更起訴,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或者變更起訴。人民法院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起訴或者變更起訴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七日以內回復意見。

⑤ 刑事訴訟三大基本職能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職能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刑事訴訟主體在刑事程序中所承擔的特定職責或可以發揮的特定作用。在現代刑事訴訟中,由於控訴與審判的分離、被告人獲得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形成控、辯、審三種基本訴訟職能共存的局面。1、控訴職能。控訴職能是指向人民法院揭露、證實犯罪並要求人民法院對被告人確定刑罰權的職能。控訴職能的存在主要是基於國家懲罰犯罪的客觀需要,其行使主體要包括:公訴人、自訴人和被害人等。2、辯護職能。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人權、民主思想的傳播、程序公正化觀念的進行以及憲政制度的建立,是產生辯護職能的決定性因素。行使辯護職權的主體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等。3、審判職能。審判職能是指通過審判確定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和應否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職能。審判職能存在的理論根據是基於公證處理刑事案件的需要以及權利運行的科學要求,其行使主體只有一個,即是人民法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⑥ 控審分離原則

控審分離原則如下:

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必須分別由專門的訴訟主體來承擔,而不能把兩種職能集中由一個訴訟主體來承擔,如果沒有法定的控訴主體提起訴訟,承擔審判職能的法院就不能主動審判任何案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

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形式意義上的控審分離:

形式意義上的控審分離是指主要的兩種訴訟職能控訴和審判職能應由不同的國家機構來行使。控訴權本質質上是一種行政權,審判權卻是是司法權。

法官是正義的化身,法院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正義,主要通過承擔審判職能來行使。總之,形式意義上的控審分離原則就是實現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組織控制審判分離。

實質意義上的控審分離:

實質意義上的控審分離原則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程序啟動上的「不告不理」;二是審判過程中的訴審同在啟動審判程序上,從一審到二審,再到再審,都必須由公訴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才能對案件進行審判,法院不能自己啟動審判程序。

熱點內容
湖北省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45
動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94
天津趙洋律師 發布:2025-08-12 00:43:28 瀏覽:608
遂寧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8-12 00:19:25 瀏覽:385
外匯法規2017 發布:2025-08-12 00:15:01 瀏覽:592
合同法有約定從其約定 發布:2025-08-12 00:13:28 瀏覽:523
砸手機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07:32 瀏覽:635
律師保險費 發布:2025-08-12 00:05:52 瀏覽:285
民族教育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2 00:03:35 瀏覽:88
關於拆遷安置房法規 發布:2025-08-11 23:53:47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