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論述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論述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8-07 09:29:34

㈠ 我國七大部門法包涵的法律

我國七大部門法包涵的法律有哪些
我國七大部門法包涵的法律有: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行政法:調整國家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因行政管理活動而產生的社會關系。
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等。
經濟法:調整因國家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而產生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社會法:調整因社會管理而產生的關系,主要包括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
環境法:調整因環境保護而產生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等。
綜上所述:我國七大部門法包涵的法律包括憲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經濟法、社會法和環境法。這些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第5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5條)

㈡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傳統行政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以判例發展起來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控權論」),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傳統行政法,實際以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平衡為本位,以防止行政權膨脹,越界侵害私人利益,應對其加以防範、限制為價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為基本原則。
部分行政法學者主張,現代行政法認同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賦權論」)或「平衡論」),認同行政法領域從國家行政擴充至公共行政,認同行政主體及行政相對人的擴張,以使行政法與民法一樣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有更大的適用度、以使行政法學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更強的解釋力。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認識不一,一般來說,前者較寬,後者較窄。同一法系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對行政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我們認為控權仍是最經典的行政法的核心與本體,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則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發生根本變化。
按照我國的通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關於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於寬泛。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典行政法之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現代行政法學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美國行政法學家古德諾認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的行政救濟」。我國台灣學者林紀東和管歐都認為,行政法是規定行政權的組織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為政府的組織人事和行政救濟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
產生並發展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即不是從行政法中分化出來的法,更與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調整對象、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經濟法為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國家介入社會經濟最主要和經常性地運用政府和其他行政主體的權力,因而,經濟法與行政法在內容上有交叉,具有密切的相互聯系性。

㈢ 行政法與民法和刑法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行政法、民法、刑法是構成我國整體法律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分別用以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民事行為權利和懲罰犯罪的三個平等法律體系。

一【三者的基本區別】
所謂行政法,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用以制約、規范和監督行政管理行為。

民法是用以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刑法就是用來懲罰犯罪行為的。

二【三者基本概述】
(1)行政法:
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2)民法: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根據不同的角度,人們在使用「民法」這一概念時,賦予其不同的含義:

首先,民法可分為形式意義上的民法與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所謂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指編纂成文的民法法典(即民法典);所謂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指包括具有一切具有民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及判例法、習慣法等。比如,在我國,在民法典尚未制訂的情況下,《民法通則》是基本的民事立法文件。此外,《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繼承法》等是民事單行法規。而在我國《憲法》以及其他部門法或者法規中,凡是涉及民事問題的法律規定,都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其次,民法可分為狹義的民法與廣義的民法。狹義的民法指部門意義上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典及商事特別法;廣義的民法的范圍相當於傳統的私法的范圍,即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別法(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破產法等)均是民法的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3)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㈣ 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在形式上的最主要區別是

法律分析: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由於行政法涉及的社會生活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復雜,又有較強的技術性、專業性,再加上行政關系變動較快,因此,制定一部系統、完整的行政法典幾乎是不可能的。

2、行政法規范賴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數量特別多,屬各部門法之首。

行政法有多種多級的立法者,不僅最高權力機關或地方權力機關可以規定,而且有權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制定,這就使得行政法的表現形式繁多,種類不一,即具有多種法律淵源。行政法的這種多頭、多級立法體制,是由行政法內容的廣泛性、技術的復雜性、專業的細致性決定的,是為適應行政管理生活的現實需要而產生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㈤ 聯系實際分析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與社會作用。

1)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行政法是僅次於憲法的部門法,是我國社會主內義法律體系中容最重要的部門法
之一,在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①從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來看,行政法調整著廣泛而重要社會關系,這類社會關系與國家權力、公民權利息息相關,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從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來看,行政法是憲法的最重要的實施法。③從行政法與其他基本法律部門的關系來看,行政法對其他部門法的影響越來越大。
(2)行政法的作用。就同屬於法的范疇而言,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一樣,具有法的規范作用和一般社會作用。
①行政法的規范作用,是指行政法具有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教育作用和強製作用。②行政法的一般社會作用體現為:保障公民權益;維護和鞏固社會秩序;推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③行政法的特殊社會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實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作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是有機的、統一的。

㈥ 有哪些部門法

部門法的分類主要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以及訴訟法。


一、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則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憲法是各部門法的立法基礎和原則指導,是其他法律的制定依據。在我國法律體系構建中,憲法起到了核心和基礎的作用。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法律。它主要調整的是行政關系,包括行政組織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等。行政法的目的是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民法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它主要涉及民事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如合同法、物權法、婚姻家庭法等。民法的核心理念是平等、自願、公平和誠信,旨在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四、刑法


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它主要調整的是刑事關系,規定了哪些行為是犯罪,以及犯罪行為的法律制裁措施。刑法的目的是懲罰犯罪,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


五、經濟法


經濟法是對市場經濟關系進行規范的法律,主要調整經濟關系中的宏觀和微觀經濟問題。它涵蓋了如公司法、證券法、反壟斷法等。經濟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六、訴訟法


訴訟法是規定訴訟活動的法律,主要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訴訟法規定了解決糾紛的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受到侵害時能夠得到司法救濟。


以上是部門法的主要分類,這些法律部門構成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共同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㈦ 行政法學押題精華之論述題(二)

(1)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平等但非對稱性;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義務是重合的;
(5)行政法律關系爭議往往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決機構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決,通過法院的司法程序是當事人選擇的最終機制。

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1)從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來看,行政法調整著廣泛而重要的社會關系,這類社會關系與國家權力、公民權利息息相關,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從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來看,行政法是憲法重要的實施法;
(3)從行政法與其他基本法律部門的關系來看,行政法對其他部門法的影響越來越大。
行政法的作用:
(1)行政法具有規范行政權、促進行政管理和服務有效實施的作用;
(2)行政法具有保護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的作用。

(1)具有公定力,行政行為一經作出,不論其實質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予以尊重的一種法律效力。
(2)具有確定力,有效成立的行政行為,具有不可變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不可爭辯的效力。
(3)具有拘束力,行政行為成立後,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所產生的法律上的約束效力,有關人員和組織必須遵守、服從。
(4)具有執行力,行政行為生效後,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須自覺履行相應行政行為所確定的義務,拒絕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方應當承擔相應責任的效力。

㈧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嗎

有,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主要是對國家權力的實現方式、運作及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范確認。

民法、刑法、行政法都是屬於部門法,其調整的法律關系的領域不同。刑法是國家對觸犯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是國家利益的行為給予最嚴厲的制裁,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主要是對行政權的存在及行使進行明確規定。

(8)論述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 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是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是我國當前現行憲法。

㈨ 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區別與關系

一、三者的基本區別:
1、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法律,用以制約、規范和監督行政管理行為。
2、民法,是用以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
3、 刑法,是用來懲罰犯罪行為的法律。
二、三者的基本關系:
1、刑法與民法、行政法的關系按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刑法規定犯罪和刑罰;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但是刑事不法與民事不法的界限卻並未如刑法和民法一般「之間存在一條明顯的楚河漢界」。民法典是萬法之母,其他法律大多是從不同角度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保護、充實和發展,刑事、行政法律也不例外。
2、面對刑法理論上存在的一些疑惑:是刑事不法,還是民事不法?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總的來說是實務界的一個難點。無論是司法制度的構建,刑事政策的選擇,還是具體問題的解決,都迴避不了民、刑關系交叉纏繞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法律體系中,法律之間的邏輯關系不盡相同。一個部門法是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為標准進行劃分的,刑法可以分解為各個部門法的制裁規范,因而違反民法的犯罪可以歸入民法,違反婚姻法的犯罪可以歸入婚姻法,或者侵犯林木的犯罪可以歸入森林法。但如此下去,刑法會被分解而喪失獨立存在的意義。目前,世界各國通行做法是,承認刑法是獨立的部門法。除了刑法與附屬刑法,有的國家還有大量散布在各個部門法中的刑事規范。刑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不完整性與不周延性,只有在民法及其他部門法的配合下,刑法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由此可見,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的後置法,彼此之間屬於前置法與後置法的關系。
3、事實上,法秩序統一不僅是一項立法原理,也應是一項司法原則。司法實踐中出現過這樣的案例:一個民事糾紛被一個法院認定為民事案件,但是同樣性質的案件,在其他法院可能被認定為合同詐騙罪,最終被判處刑罰,這種做法明顯破壞了法秩序統一原理。法秩序統一原理在刑法適用中的體現是,犯罪認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為。刑法和其他部門法存在後置法與前置法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後置法對前置法有一定從屬性,因此刑法對民法典也有從屬性。然而,這種從屬性又是相對的。所以從此意義上講,刑民關系有雙重性,即刑法有對前置法的從屬性,也有其獨立性。
刑法對民法的從屬性決定了民法規范對刑法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定罪量刑應以明文規定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刑法對部分罪狀進行兜底式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藉助於民法規定對這些空白進行填補,這正體現了民法對於刑法定罪的指導意義。新頒布的民法典,會對刑法中犯罪認定等產生一定影響,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刑法知識,也要掌握民法、行政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湖北省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45
動遷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2 00:45:57 瀏覽:994
天津趙洋律師 發布:2025-08-12 00:43:28 瀏覽:608
遂寧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8-12 00:19:25 瀏覽:385
外匯法規2017 發布:2025-08-12 00:15:01 瀏覽:592
合同法有約定從其約定 發布:2025-08-12 00:13:28 瀏覽:523
砸手機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0:07:32 瀏覽:635
律師保險費 發布:2025-08-12 00:05:52 瀏覽:285
民族教育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2 00:03:35 瀏覽:88
關於拆遷安置房法規 發布:2025-08-11 23:53:47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