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企業的委屈
『壹』 深圳某公司20號發上月工資,員工告到法院,法院:賠5.4萬!
最近有條新聞在會計和hr圈子裡,討論的很激烈。本來大家都覺得20號發工資很正常的一件事,沒想到是違法的。下面深空網就跟大家講一講。
01、公司20號發上月工資,罰5.4萬
深圳有家公司,因為20號才發上個月工資,被員工告上了法庭,吃了「大虧」。
員工莫某在入職簽的勞動合同中,寫明了工資發放日為每月20號,發放的是上個月的工資。
但是莫某以公司沒有按照《勞動合同法》,按規定及時支付足額的勞動報酬為由。
要求公司跟他解除勞動關系,而且要求公司還要給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因為雙方發生了爭議,所以就告到了法庭。
經過一審、二審後,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公司這就是拖欠工資的行為,所以公司應該賠償經濟補償金,總共賠了54481.7元。
(圖片
公司可就不服氣了,於是又申請再審一次。
公司提出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1、公司不認為自身有拖欠工資的行為,因為在勞動合同中就寫明了,是在每月20號發上月工資,並且他也簽了,那就表示他認可,公司不存在拖欠的行為。
2、公司覺得法院沒有結合實際情況給公正判斷,因為現在很多企業經營都比較困難,工資要及時到位本來就是難事,現行的《深圳市員工工資支付條例》是很難落實的。
所以公司覺得不符,要求再審。
但是法院不這么認為,還是按原判執行。
法院裁定如下:
1、這個案件是勞動合同糾紛,而公司根本沒搞清狀況,還覺得爭議點是經濟補償金的問題。
2、員工莫某是因為公司沒有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按照規定給他支付上月的勞動報酬,所以要跟公司接觸勞動關系。
而且每月20號發放工資不符合《深圳市員工工資支付條例》第九條、第十二條的規定,所以簽的那份合同屬於無效條款。
3、綜上根據莫某的工作年限和平均工資來算,補償54481.7元經濟補償金是合理的。
所以法院駁回了公司的再審申請。
02、發工資的「小貓膩」
看完之後很多打工人憤憤不平,因為自己的公司也是這樣,但是又不敢去雞蛋碰石頭
(圖片
但也有開公司的看到了,覺得公司也很委屈,一不小心又犯法,一朝回到解放前。
(圖片
所以,到底啥時候發工資才是合法的?
先看案例中提到的《深圳工資支付條例》,這個比較特殊,也就只有深圳有這樣的規定。
規定「工資支付的周期不可以超過一個月,並且約定的工資支付日不可以超過支付周期滿了之後的第七天。
如果說用人單位因故不能按時在約定的支付日支付,那可以延長五天;
如果是因為公司經營困難,還要再延長的,就要徵得工會或者本人的書面同意,延長到十五天內支付」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深圳的企業,必須趕在第二個月的7號之前把工資發了。
如果有特殊理由,那就延遲5天,也就是第二個月12號前要把工資發了,但前提是要工會或本人書面同意。
再如果經營困難,面臨倒閉,那就要經過工會或者本人書面同意以後,最遲在第二個月的22日前把工資發了。
所以上面那個案例里20號發工資,可以判定為拖欠工資。
所以這54481.7元,判的有理有據,這同時也給一些天天想拖工資的公司敲響了警鍾。
有些法盲老闆可能覺得,晚一點發工資,那筆錢還能自己放著利滾利多一天,或者有更囂張的,直接就不給你買五險一金,合同都不簽。
之前還有一個玄學的面試判斷公司的說法,問對方發薪日啥時候。
(圖片
甚至還有一些網友整理出來了各大公司發工資的時間,難道上面的玄學說的是真的?
(圖片
如果你的公司也在深圳,可以跟這個案件里的員工一樣,給老闆上一課!
除此之外,還有個比較奇葩的,就是分批給你發工資。
為了避稅,將工資分批分不同公司把你的工資打給你,雖然金額是沒錯,但是萬一哪天要勞動仲裁,就會有極大的爭議,你很可能會吃大虧。
至於其他地區發放日期沒有嚴格規定,只要不拖欠就行。
03、扣我工資?你違法了!
公司裡面總有一些奇葩的規定,這要扣工資,那要扣工資,簡直就是在違法邊緣反復橫跳。
1、請假扣三倍工資,違法!
如果說是事假,應該是按:(21.75天-請假天數)×日工資
不可以按3倍來扣,如果以此威脅你的話,就是違法行為。
《勞動法》第50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如果講不通非要扣,那就去勞動仲裁,公司跑不掉的。
2、上班遲到扣工資,違法!
有的公司就很囂張了,遲到早退直接扣個100、200的。
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則,普通的用人單位並不具有罰款權,遲到早退那麼幾分鍾,並不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直接扣半天或者一天的工資,還滿嘴的「規范用人管理」,實則是犯法的。
公司只能夠根據遲到了多久,扣除遲到時間的工資。
假如遲到了一個小時:
當日勞動報酬=(月工資÷月工作天數)-(日薪÷工作時間)×1
3、績效不達標扣工資
有些公司就很離譜,合同上寫著基本工資5000,績效5000。
結果一到手就是5000+0。
及時企業經濟虧損,甚至是破產了,也必須支付勞動者工資。
很多公司就會以你績效不達標,把績效全扣了,所以大家在面試的時候留個心眼。
可能你預期是8000/月,結果那個公司跟你說基本工資5000,績效5000,遠超於你的8000。
但實際上績效根本就不發?!
有些甚至合同就沒寫績效工資標准,直接不公示考核結果就給扣了,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這是違法的!
通過這次的事件,希望各位給各位老闆敲個警鍾,別貪圖那點小便宜耍心機,今天沒人告你,指定不定哪天就栽個大跟頭!
『貳』 為什麼很多企業無視勞動法,不交社保,辭退員工,經常加班
個人覺得有一些城市消費者維權觀念比較差,也有一些根本就不明白,當公司侵犯了自身的利益,感受她們都習慣一樣,我覺得這個是不太好的,公司重視員工,重視員工的勞動果實,這種公司才可以長期!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廣泛。也讓人很無奈。明明知道這種作法不合法,但你就是找不到非常好的方式面對。好多人覺得左右為難,離職肯定不會是許多人優選,那這個就這樣就只有一個選擇了:承受!只不過那樣又不甘心,那下面你可以那樣,首先是根據正常的方式,例如公會、職工監事體現我們的合理訴求,如果能夠明顯改善自然最好是,假如仍然無法得到有效處理,能通過上訪或是市長熱線反映情況,那樣堅信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讓難題獲得適度處理。
並沒有不加班的公司,得到最大的權益是每一個創業者的尋求,許多公司便是牢牢抓住員工這類心理狀態,持續的榨取人力資本,使加班加點變為常態化,不給加班費變成習慣。實際上一個企業的工會是至關重要的,維護保養員工的權益,公會該是先行者,遺憾他在漸漸地退出我們的視線,也失去原先的功效。做為員工處在勞務關系裡的弱勢影響力是眾人皆知的客觀事實。員工僅有自己拿起法律武器來維系自身的合法權利。首先提高自己的直接證據觀念,把與上班的有關直接證據保存好,例如,加班加點審批單、考勤統計表等。隨後向公司單位明確提出付款加班費的規定,假如協商不成或用人公司回絕商議,員工能夠向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辦理裁定。需要注意,不論是勞動爭議仲裁或是起訴,要求用人公司付款加班費的證明責任都是在員工一方。有關直接證據是不是被採納是案子輸贏的重要。
『叄』 勞動仲裁為什麼偏向勞動者
1、勞動法天然屬性就偏袒勞動者這個群體。
2、企業老闆總覺得自己就只要正常發工資,不需要規范的管理,總是以人來管理,比如簽訂勞動合同,我接觸的案子,除非雙方本來就沒有確定勞動關系的傾向,否則,都是說忘了,丟了,員工自己不願意簽了。這是理由嗎?是的,但法律責任是要承擔的。
3、員工申請仲裁案,無論員工對錯,企業老闆總覺得自己委屈,要不就說這個員工上班不認真,要不就說這個員工讓公司賠了多少錢,要不就說這個員工做了什麼不好的事引起的糾紛。完全不看看公司什麼問題,管理規范不規范,賺錢的時候有沒有分員工,虧錢的時候就從員工身上摳?
4、個別的員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最近處理的案子就是,物流企業,員工是叉車司機,有一天有一個美國船來了,讓卸貨,員工以這個船是美國來的,帶病毒,不願意卸貨,還跟其他員工講(船是有消毒的),搞得很難看,公司沒辦法,外面另外請臨時工解決,但這個員工就被開除了。最後因為證據不足以證明員工存在煽動和嚴重違紀行為,公司輸了。但這類員工是存在,但不常見,絕大部分員工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而已。
5、不要老說仲裁偏袒勞動者,仲裁就是個中立機構,案子輸了,就說仲裁偏袒,案子贏了,對方也說偏袒,仲裁案本來就是一方會贏,一方會輸,不可能兩邊都贏。偏袒的是法律規定,而且,我認為,勞動法偏袒勞動者是應該的,不為什麼,只因為單個勞動者對抗用人單位是處於弱勢的地位,需要法律給予這個平衡。
『肆』 對於非國企的公司,有完全遵守《勞動法》的公司嗎
中小企業或初創企業並不是很多完全符合「勞動法」的公司,他們往往「無視」相關法律規定。但勞動仲裁部門需要有人「報告」這種情況的處理情況,才能受理、調查、協調解決。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員工卻不敢辭職?它背後的三個真理根深蒂,僱主違反了「勞動法」,但員工不敢辭職。背後的這三個道理,真的令人擔憂。
很多情況下,拖欠剋扣工資的,不繳納社保公積金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沒有工傷津貼的,都會正視並開始學習「勞動法」舉報或選擇辭職。這種情況也是現實中職場人的無奈表現。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行為,2年內未被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發現,且未被舉報或投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查處。所以,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很大程度上侵害了你的利益,建議大家及時收集證據,向公司當地勞動監察大隊投訴,甚至直接申請勞動仲裁。第三,辭職怎麼能這么任性
馬雲說,員工離職有兩個原因,一是錢給得不到位,二是心裡委屈。我們大多數職場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看看」不是常態。辭職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除了考慮用人單位是否違反「勞動法」,還要考慮他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沒有一家公司是完美的,這家公司的好可能就是下一家公司的不好。所以,正常情況下,職場中理性的人,只有對用人單位失望,積累絕望,才會在選擇工作後選擇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