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關於不予處罰
Ⅰ 違法行為在幾年內未發現不予處罰
違法行為在兩年內未發現不予處罰。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以上所說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具體如下:
1、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
3、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4、違法行為在兩年內未被發現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違法行為又稱「無效行為」。不合法行為的一種。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與客觀上不合法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行為人在實施該行為時主觀上有過錯,從而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受到侵犯。主觀上的過錯指故意或過失兩種主觀狀態。根據違法性質,違法行為可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等;根據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違法行為可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行政違法的三大特徵:
1、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與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不同,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主體身份或以行政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首先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三十六條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Ⅱ 不予行政處罰免於行政處罰是什麼意思
免予處罰與不予處罰是行政法領域中的兩個概念。當違法行為人因特定情況而免於受到行政處罰時,我們稱之為免予處罰。這類情況往往在法律、法規中有所規定,基於這些規定,行政主體在考慮到特殊情形後,決定不對違法行為人適用行政處罰。這體現了法律對違法行為人給予一定的寬容,旨在通過教育、引導等方式使其改正錯誤。
另一方面,不予處罰則是指在違法行為不構成行政處罰意義上的違法時,行政主體決定不對行為人進行處罰。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並未觸犯法律、法規中規定的需要給予行政處罰的條件。因此,行政主體無需對其進行任何形式的行政處罰。
無論是免予處罰還是不予處罰,其本質都是在法律框架內,根據違法行為的具體情況,行政主體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所作出的決定。這些決定旨在實現法律的公正性、合理性以及對違法行為人的教育、引導與改正功能,同時維護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
綜上,免予處罰與不予處罰都是行政主體在處理違法行為時所採取的措施,旨在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違法行為人不同的處理方式,體現法律的靈活性與人道主義精神。這些措施有助於維護法律的權威性,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Ⅲ 關於我國刑法、行政法、民法等法律對於因年齡問題不予、免於或者減輕處罰是如何具體規定的
刑法:14歲以下不追究刑事責任,14到16周歲之間對八種特別嚴重的刑事犯罪追求刑事責任專,屬如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等。16周歲以上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要追究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病期間也不追求刑事責任。14到18周歲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並且不能被判處死刑。
行政法:行政法是各種行政法律法規的總稱,我只說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規定吧。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
民法:10歲以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對其民事行為負責;10周歲到18周歲之間(或16歲以上以自己能力生活)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對與其智力相當的行為負責;18周歲或以獨立能力生活的16周歲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承擔民事責任。
夠相信了吧。
Ⅳ 精神病患者是否能夠免於行政處罰
對於《刑法》比較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精神病患者是刑法中可能不承擔刑事法律責任的主體。這是因為精神病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沒有辨識事物的能力和意識。這也是立法精神所在。那麼,在行政法中,精神病患者是否能夠免於行政處罰呢?下面由我為讀者解答這一問題。一、精神病患者是否能夠免於行政處罰
只有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才不予行政處罰。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因此,精神病人也並非一概不處罰,只有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才不予行政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六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二、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按照我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
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以上知識就是我對相關法律問題的解答。對於精神病患者,只有經過權威機構的認定之後,才可以適用《行政處罰法》或《刑法》的規定。同時,我國《刑法》還規定了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如果有其他問題,也歡迎各位讀者到進行咨詢。
Ⅳ 行政案件不予處罰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