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比例原則的要求
1.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
律師解答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是合理行政的重要內涵。所謂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當兼顧行政目的的實現與適當性措施的選擇、兼顧保障公共利益與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如果為實現行政目的而採取的行政措施和手段,可能對行政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則應將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2. 李佳行政法口訣19句話
李佳行政法口訣19句話,具體總結如下:
1、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有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
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
第三,損害最小,是指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處罰中應當遵循比例原則,處罰結果應當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以達到制止違法行為發生的目的。
2、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原則包括:
第一,行政公開,為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
第二,公眾參與,指的是行政機關作出重要的規定或者決定時,應當聽取公眾意見,尤其是應當聽取直接相對人與其他利害關系人的陳述或者申辯。提出的陳述申辯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予以考慮、採納。
第三,公務迴避,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3、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適用要件:一是存在信賴基礎,即行政機關作出了相對人賴以產生信任的授益行政行為;二是有信賴利益,即相對人因為信賴而實施了相應的行為.而因為實施了該行為產生了可評估的利益或承受了相應的負擔;三是有正當的信賴.信賴的發生出於相對人的善意且無過錯。
保護方式,能不撤銷、廢止,則不撤銷、廢止,但如果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銷、廢止或變更,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予以賠償或補償。
3. 行政法比例原則
行政法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公正、合理、適當的原則,確保行政行為與其目的之間的比例關系,避免過度行使職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影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重要標准之一。
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激粗約束行政機關的行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政機關的規范化、合法化、透明化和公正性。
4. 什麼是法律中的「比例原則」
法律中的「比例原則」,其核心在於平衡公共利益與公民基本權利。在限制公民基本權利以實現公共目標時,此原則要求手段與目的間進行利益衡量,確保目的正當性。
比例原則由三部分組成:
首先,「手段適合性」強調所採取手段必須適合達到目的,且與所欲解決的問題緊密相關。
其次,「限制最小化」要求立法者選擇對公民基本權利影響最小的手段來達成目標。
最後,「狹義比例原則」關注手段達成的公共目的與造成的損害之間的適當比例,確保法律結果公正、公平。
行政法中的「合理行政原則」即包含「比例原則」。行政機構在執行行政行為時,應與其目標保持適當比例,平衡行政效率與個人權益保護。
「比例原則」的三大要求包括:
一是「合目的性」,強調行政機關採取措施時必須符合法律目的,確保裁量權運用的合法性。
二是「適當性」,要求所採用的具體措施與手段必須為實現法律目標所必需,避免不必要的權力濫用。
三是「損害最小」,在可選方案中,行政機構應選擇對當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實現行政目標。
5. 關於行政法的比例原則,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2010年卷)
【答案】:D
比例原則,又稱「過度禁止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個人或單位權利免予遭受國家過度侵害。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上的具體要求是: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行政機關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比例原則是合理行政原則的要求之一。
比例原則不是權責統一原則的要求,A項錯誤。比例原則適用於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而非羈束行政行為,故B項錯誤。比例原則不是合法行政原則的要求,C項錯誤。
實質法治,與形式法治相對應,是指整個社會、一切人和組織都服從和遵守體現社會正義的理性法律統治。合理行政原則,強調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合法行政原則屬於形式法治的范疇。比例原則作為合理行政原則的具體要求之一,當然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故選項D正確。
6.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期末考試兩道論述題求標准答案
針對的對象不同;抽象針對不特定多數人,具體針對具體的人;
行為後果不同;具體的行為後果會導致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抽象則不會;
實施主體不同,抽象的是行政機關以及立法機關,具體的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委託的組織;
比例原則是行政法上重要的基本原則,比例原則有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為滿足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在作出決定前准確理解和正確確定法律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多數情況下,法律會對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確規定,但有時法律規定的目的可能比較含混,這些情況下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立法背景、法律的整體精神、條文間的關系、規定含義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
第二,適當性。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為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擬採取的措施對達到結果是否有利和必要。
第三,損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機關能用輕微的方式實現行政目的,行政機關就不能選擇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以上來自網友,我看了哈,基本准確。)
以上內容也不算什麼標准答案,僅供你參考,提供一個思路,具體的自己也可以想想,組織哈語言什麼的
7.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應該保證其採取的措施與其達到的目的相適應,不能超過所需程度或范圍的原則。
比例原則是行政法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之一,也稱為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或合理性原則。它主要體現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應該遵循的原則:即在採取行政措施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合理、最適當的方式和方法,確保其措施與所需達成的目的相適應,並且不得超過所需程度或范圍。具體來說,比例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 目的合法性。行政機關在採取措施時,必須有明確和合法的目的。如果其措施的目的不合法或者不明確,就不能符合比例原則。2. 手段必要性。行政機關在採取措施時,必須選擇最合理、最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並非所有手段都被嘗試過,或者某些手段更為適用而未被採納,就不能符合比例原則。3. 程度適當性。採取的措施應該與達成的目的相適應,並且不得超過所需程度或范圍。如果所採取的措施超出了其達到目的所必需的程度或范圍,就不能符合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中有哪些具體應用?比例原則在行政法中有很多具體應用。例如,行政機關在採取強制措施時,必須保證其措施適當、必要,並且進行嚴格限制;在採取經濟手段時,必須保證其公平、合理,不能傷害公共利益或單方面犧牲某一方的利益等。
比例原則是行政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利益,避免行政機關濫用職權。在實踐中,行政機關在制定和執行各項行政措施時都應當嚴格遵守比例原則,確保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必要性,從而實現協調行政管理與公民自由的平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六條 行政機關依法進行行政許可,應當堅持依法、公正、公開、合理的原則,保證許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該法律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應當堅持合理原則,即許可機關在行使許可職權時必須保證其採取的措施與其達到的目的相適應,不得超過所需程度或范圍。這為許可申請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8. 行政法的比例原則怎麼理解
法律分析:比例原則包含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三個子原則。行政法中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據這一前提外,行政主體還必須選擇對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進行。比例原則對我國行政法治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五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
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未經申請人同意,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參與專家評審等的人員不得披露申請人提交的商業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務信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除外政機關依法公開申請人前述信息的,允許申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異議。
9.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有哪些具體要求
法律分析:比例原則的要求 一、合目的性: 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二、適當性: 是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與措施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三、損害最小: 是指在行政機關在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