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成文法源
㈠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哪些
這個可多了!狹義的法律僅僅指憲法、法律。廣義的還包括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但是紅頭文件之類不是。
㈡ 行政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是一個復雜的法律體系,它涉及到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時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這一法律體系還包括行政主體內部的法律關系。行政法的法律淵源主要是成文法,涵蓋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以及法律解釋和國際條約與協定等。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不僅擁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時也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依據。它是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在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例如,《公司法》和《企業所得稅法》等法律都屬於這一范疇。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比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就屬於這一類。
地方性法規是指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沖突的前提下,制定的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規范性文件。而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則專門適用於民族自治地方,它們也是行政法的重要成文法源之一。
法律解釋是指對法律規范的含義及其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在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指的是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是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的部分,都是行政法規范的一部分,也是行政法的法源之一。
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例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就屬於部門規章,它為會計從業資格證的管理提供了具體的規范。
以上各類法律規范共同構成了我國行政法的法律體系,保障了行政管理活動的合法性和規范性。
㈢ 行政職權包含的內容是
問題一:行政法包括哪些內容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
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不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根據與基礎。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
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在憲法之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
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如《增值稅暫行條例》
地方法規和自治、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解釋:法律解釋指人們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都屬於行政法規范,屬行政法的法源。
規章: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
問題二:公民的行政職權有哪些 公民沒有行政職權。只有國家工作人員才有行政職權。
行政職權是一種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問題三:「行政法規」包括哪些內容????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憲法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監察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飢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問題四:權力清單制度涉及行政法的哪些內容 廣推權力清單制度,是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施行的 *** 內部的自覺行動,是一次深具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色彩強於法律強制要求的自我變革。
首先,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行政效能強調數量與質量、功效與價值、目的與手段、過程與結果的統一。[1]公布權力清單目錄,有利於明確權力邊界,增強組織內部的協調性和外部的遵從度,部門內外達成共識,一定程度上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沖突,降低行政管理和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其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調控行政立法的必要補充。20世紀以來,一般性、抽象性的根據、基準由法律來規定,而具體性、實質性的內容則委託給行政立法,「框架立法」越來越多。[2]立法權被分割、轉授,而道德約束相對軟性和 *** 部門有限理性等極易導致部門利益化,在陽光下晾曬權力並進行制度化運作,倒逼立法良性,是對行政立法天然缺陷的自我修復。
再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深化行政治理的突出體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關鍵是制度現代化。要培養和增強制度自信,就必須尊重製度形成規律並厲行制度創新。制度的發生、形成和確立是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消逝和人類活動沉積的雙重結果。[3] 廣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一次嶄新的行政實踐,是具有開拓意義的制度創新,必將為國家治理體系注入行政治理的強大內生動力。
第四,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優化行政服務的內在要求。美國「重塑 *** 運動」三原則:顧客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思想觀念即「為誰服務」的問題;競爭導向、結果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程序和實際效果即「如何服務」的問題。[4] 在職權法定基礎上,用行政手段編織權力的制度籠子,並著力規范權力運行軌跡,進一步解決「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如何為民用、如何讓民滿意」的問題,最終達到優化行政服務的目的。
最後,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推進行政公開的應有之義。在美國,公開公正成為民主程序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讓陽光照耀所有重要行政決策的過程,可激勵 *** 機關更高質量達成行政目標。[5]行政公開包括:行政立法和政策公開、執法行為公開、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行為公開以及行政信息、情報公開。[6] 公開以權力依據、類型、數量和運行程序為核心內容的權力清單,既是公權的自我約束,也飽含對私權的尊重和敬畏,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公私權力(利)的界限。
(二) 邏輯起點: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
權力清單制度的邏輯起點,在於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通過行政層級的內部管理方式進行梳理匯總並分類公布,具有「示範性、規范性、公示性、工具性、變動性」[7]等特性,在權力制約制度譜系中展示了四個維度。
1.權力清單應是伸縮有為的指向標。一般來說,行政職能和行政權力行使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指向,即:依法作為和依法不作為以及應當依法行為而消極未作為。從對相對人的影響看,盡管大多數行政行為是賦予義務或限制甚至剝奪權利即侵益性行為,但某些行政行為賦予當事人權利或減免其義務即授益性行為。[8] 20世紀行政國家的產生,源於國家行政職能的增加和行政權的擴大,意味著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秩序的確立和保障,也意味著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受侵害的威脅性和可能性增大。[9]
2.權力清單應是動靜結合的刻度尺。從形式看,權力清單一經公布便成為靜態,而從內容看,權力清單目錄中的權力范圍、數量和類型等則是動態的。國家治理是個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權力、社會權力等多種治理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滲透或轉化擴張;國家管理領域、范圍和事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變化;而且立法不可能事前對所有權力進行事無巨細的明確授權;加之法律具有滯後特性;並且制定的法不一定是......>>
問題五:行政行為的法律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管理活動、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 的行為. 行政行為包含了下列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作出的行為. 這是行政行為的主體要素. 2、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責的行為. 這是行政行為的職權、職責要素. 3、行政行為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作為法律概念的法律要素.
行政行為的內容,是指一個行政行為對相對方在權利、義務上產生的具體影響,亦即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作出某種具體處理和決定.行政行為的內容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難以逐項列舉說明.根據各類行政行為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產生的影響及其引起的法律效果的不同 ,將行政行為的內容概括為: 1、賦予權益或科以義務 行政行為內容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賦予一定的權益或科以一定的義務,實際上設定了 新的法律地位,使得行政主體與行為對象之間以及行為對象與他人之間形成一種行政法律關 系. 賦予一定的權益,具體表現為賦予行為對象人一種法律上的權能或權利和利益,包括行政法 上的權益,也包括民法上的權益. 科以一定的義務,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命令行為對象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 為,具體包括單純行為上的義務,如接受審計監督;也包括財產義務,如納稅決定行為;還 包括人身義務,如拘留決定. 2、剝奪權益或免除義務 這是取消某種法律地位,以解除已經存在的法律關系.剝奪權益,是使行為對象人原有的法 律上的權能或權利和利益的一種喪失.免除義務,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表現為對行為對象人 原來所負有義務的解除,不再要求其履行義務,如免除納稅人的納稅義務. 3、變更法律地位 這是行政行為對行為對象人原來存在的法律地位予以改變,具體表現為:對其原來所享有權 利或所負擔義務范圍的縮小,或者對其原來所享有權利或所負擔義務范圍的擴大,如批准營 業執照擴大或縮小經營范圍、減少或增迦納稅稅種、稅率等. 4、確認法律事實與法律地位 確認法律事實,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對某種法律關系有重大影響的事實是否存在,依 法加以確認. 確認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體通過行政行為對某種法律關系是否存在及存在范圍的認定. 確認法律事實與確認法律地位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確認法律事實必然影響確認法律關系,但確認法律事實並不等於確認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法律關系,在事實的認定之中並不能完全確認.確認法律關系是以法律事實確認為前提的,在有些法律關系確認之中,也同時包含著對法律事實的確認.但有些法律關系的確認和法律事實的確認,法律要求是分 開的,不能互相取代或交錯在一起.
問題六: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轉變職能,建立「適度規模 ***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基本建成,市場成為了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行政權力仍在我國資源配置中佔有重要位置,許多本應該由市場來優化配置的資源仍然掌握在「權力之手」中。因此,應該進一步推進 *** 職能的轉變,繼續由過去的全能 *** 向「適度規模 *** 」轉變,將「權力之手」約束在有限的范圍內――行政的歸行政,市場的歸市場。
建立適度規模 *** ,就要進一步推進政企、政事、 *** 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與 *** 性質及職能不相符的事務一律交給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強化制度約束與責任追究,嚴格制約 *** 部門對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經營活動和具體業務的直接干預,當前應著力解決 *** 對企業生產投資、人事管理等方面事務的直接干預問題;清理、回收不宜由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事務,理順 *** 部門與事業單位的關系;進一步推進政資分開,直接或間接割斷 *** 干預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與具體業務的資產紐帶;進一步縮小行政審批的范圍, *** 控制的重要產品、資源、工程、服務等的指標、額度和規模,視具體情況,或引入市場機制配置調節,或依靠法律法規規范操作,把行政審批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內,尤其要把投資審批范圍嚴格限制在關系經濟安全、環境資源、整體布局的重大項目和 *** 投資類、限制類項目方面。
二、建立公共服務型 *** 。公共服務型 *** 不僅是對 *** 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的強調,更是一種 *** 管理的目標模式,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 管理本質、 *** 職能作用和 *** 管理方式的一種實質性概括。
現代國家 *** 的實質是公共服務型 *** , *** 只有通過提供充足優質的公共服務,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合法性。我國 *** 的職能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四個方面,其中,公共服務是 *** 職能的核心與實質。而從管理方式來講,我國 *** 要優質、高效、規范地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同時加強 *** 服務型機關建設。
公共服務具有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強化 *** 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制度,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障弱勢群體利益、保持社會利益均衡的根本措施。
建設服務型 *** 也是對經濟波動與經濟周期進行有效調控的重要手段, *** 公共服務支出能自動調節社會總需求,達到抑制消費或拉動需求的目的。
公共服務型 *** 是由以 *** 為主的公共部門來提供公共服務,是由 *** 部門、 *** 服務類機構、公共服務事業法人共同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型 *** 所提供的服務包括維護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和社會性公共服務等部分,包括為實現公民權利、促進經濟發展、推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公共服務。
三、依法行政,建立法治 ***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 *** 。
首先,應該繼續完善 *** 依法行政的法制體系。隨著《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頒布,我國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修改程序日益完備,科學化、民主化的行政立法體制逐步建立,這為制定完備的行政法規范提供了完善的立法體制。
在行政法規范的內容上,要建立健全規范經濟社會活動,特別是涉及市場主體行為、產權保護、交易秩序及勞動、就業、保障等的法律法規,為 *** 全面依法行政創造完備的法制環境;建立健全規范 *** 行政活動,特別是涉及機構編制、職責許可權、行為方式、獎勵處罰等的法律法規,強化對 *** 行為的監管。
其次,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體制,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行政執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公正有效與否,關繫到相對人權益保障和行政管理體制改......>>
問題七:行政權力具有哪些特徵 無論哪種行政,它都具有行政的一般特徵,這些特徵反映了行政自身內在質的規定性,從而使行政與非行政相區別。行政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徵:
⑴行政具有國家意志性。行政不是一般的社會活動,更不是個人活動,而是一種國家的活動。它以國家機關名義進行並體現國家意志。
⑵行政具有執行性。行政並不是國家所有活動,而是行政機關實施國家行政權的活動。這種活動主體主要是國家機關,活動的內容是實施國家行政權。根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第85條和第105條的精神,從中央到地方的國家行政機關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民 *** ,他們是本級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行政活動便是人民 *** 執行權力機關意志的活動。人民 *** 由權力機關產生,它從屬於權力機關並向其報告工作。它對權力機關的意志只有執行的義務,而沒有「抗衡」的權利。因此,從實質上說,行政是一種執行活動,是行政機關執行權力機關意志的活動。
⑶行政具有法律性。現代行政管理首先是一種法律管理。現代行政尤其是我國行政,並不超越與法律,它要受法律制約。「依法行政」是當代行政法的原則和核心。它要求以求且行政都遵循法律所規定的條件、程序、方式、形式等,違反法律屬行政違法,違法的行政顯然就沒有法律效力。
⑷行政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徵是第一和第三特徵引申的自然結果。既然行政是國家的活動,體現了國家的意志,那麼,它的實施必然以國家的政權為後盾;既然行政是法律活動,由法律所確認,那麼,行政的實施必然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障。行政的強制性主要表現在: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政活動,相對人有接受、服從和協助的義務,否則,行政主體可以藉助法律手段來強制相對人執行和服從自己的行政決定。
問題八:行政權力監督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這個在學界有爭議,主要是就範圍大小有爭議。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權力監督,一類是非權力監督。
權力監督包括了:立法監督(在中國是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監督(在中國包括法院、檢察院兩方面,也有把法、檢單列出來的)、行政監督(屬於內部監督,典型的機構就是監察局、審計局。上級對下級的監督也是)。
非權力監督包括的方面很多,主要有:政黨監督、社會團體監督、公民監督、媒體監督。
有問題追問。
㈣ 行政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是規范行政主體在行使權力、接受監督和與相對人、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關系,以及內部關系的法律體系。它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其中,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基礎。法律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是中國成文法國家的行政法基本法源,如《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是集中體現和規定行政法規范的法律文件,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享有制定權的地方權力機關在不違反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前提下,在本行政區域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解釋,無論是立法解釋還是具體應用解釋,都可能涉及行政管理領域,成為行政法的法源。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
㈤ 行政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行政法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規范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這是行政法的核心內容,它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職權時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程序,以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規范行政主體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法還規定了行政機關在接受內外部監督時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以確保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規定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行政法明確了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方面的規定。
規定行政主體內部關系:行政法還包括對行政機關內部組織、編制、職權劃分、公務員管理等方面的規定,以確保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規范性和效率性。
行政法的法源主要包括:
- 成文法:如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這些法律文件為行政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 部門規章及地方政府規章:這些規章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具體實施細則,具有法律效力。
- 法律解釋: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凡涉及行政管理領域的內容都屬於行政法規范。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有:
-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
-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如《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等,為行政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 行政法規:如《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
- 地方性法規: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管理辦法》等,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法規,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㈥ 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
問題一:行政法的淵源主要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包括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一般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行政弗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特殊淵源有司法解釋、其他規范性文件、國際條約和慣例。
問題二:簡述我國行政法的淵源 行政法淵源有單一式憨混合式兩種。所謂單一式就是一個規范主要是某一部門法的內容,那麼我們說這個規范就是這一部門法的單一式淵源,如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混合式是指一部法律內容涉及多個部門法,那麼這一規范是某一部門法的混合式淵源,如《能源法》、《環境法》等,其內容設計民、刑、行政法三方面內容。
在我國,行政法淵源主要有
1.憲法
2.法律(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一般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3.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而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部委和一定層級的地方人民 *** 。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效力只限於相應的行政區域內
5.法律解釋
6.國際條約(很少,但是地位很高)
問題三:行政法的淵源 涵義行政法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產生與存在形式。其應包括實質淵源與形式淵源,就法律的適用而言,通常講行政法淵源是指形式淵源,即行政法律規范的載體。凡載有行政法規范的各種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個行政法的法源結構而言,包括成文法源與不成文法源兩大部分。成文法,也稱制定法,是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規定。一般說來,在成文法主義的大陸法系國家,成文法佔據其法體系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行政法領域,成文法的比重更大。中國行政法的淵源是指各種成文法,全球行政法淵源通常還包括判例、行政慣例和行政法理。淵源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不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根據與基礎。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 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2) 關於國家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3) 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以及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4) 有關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在憲法之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 *** 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例如國務院2003年5月公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就是對具體行政管理活動的直接規范。地方法規和自治、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解釋:法律解釋指人們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都屬於行政法規范,屬行政法的法源。規章: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前者如民政部於2003年3月發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管理暫行辦法》。後者如杭州市人民 *** 188號令決定2003年1月施行的《杭州市老年人優待辦法》。實施國家間的條約和 *** 間的協定時常會涉及到一國國內的行政管理,成為調整該國行政機關與公民、組織及外國人、外國組織之間行政關系的行為准則,因此條約和協定中的某些條款也是行政法的淵源,除非某一條款在中國參加該條約訂立協定時給予保留。效力關系各種法律形式的位階與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相適應,其明確的依據是法律規范的規定,包括《行政訴訟法》、《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規定》。
問題四:我國行政法一般淵源包括 1.憲法
2.法律(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一般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3.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而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部委和一定層級的地方人民 *** 。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效力只限於相應的行政區域內
5.法律解釋
6.國際條約(很少,但是地位很高)
問題五: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 5分 分為成文法淵源和非成文法淵源。
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區法規和單行條例、規章(部門規章、地方 *** 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
非成文法源包括:司法判決、行政法的一般性基本原則、習慣法、公共政策
問題六:行政法的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是什麼意思啊?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可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4)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可分為:(1)法律解釋;(2)其他規范性文件;(3)國際條約、慣例
沒看出區別?
一般淵源,是所有部門法都共有的淵源
特殊淵源則是有的部門法有,有的沒有
說得通俗點:
一般淵源是 我有的你也有
特殊淵源是 我有的罰不一定有
所以才特殊
例如有些小的部門法,是沒得司法解釋滴
問題七:我國行政法律規范的淵源有哪些? 行政法淵源
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
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不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根據與基礎。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
(1) 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
(2) 關於國家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
(3) 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以及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
(4) 有關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
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在憲法之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 *** 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
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例如國務院2003年5月公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就是對具體行政管理活動的直接規范。
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法律解釋:法律解釋指人們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都屬於行政法規范,屬行政法的法源。
行政規章: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前者如民政部於2003年3月發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管理暫行辦法》。後者如杭州市人民 *** 188號令決定2003年1月施行的《杭州市老年人優待辦法》。
㈦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內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容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