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什麼行為違反行政法

什麼行為違反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5-08-26 19:22:02

❶ 行政違法行為舉例10個

行政違法行為舉例10個,具體如下:
1、吸毒;
2、違規建設建築;
3、偷稅;
4、逃避追繳稅款;
5、抗稅行為;
6、行政主體越權行使行政權力;
7、行政行為無法律依據
8、行政行為缺乏事實依據;
9、行政行為做出超過時效;
10、在作出行政行為沒有保障相關人的參與權。
行政違法的特徵:
1、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與民事違法和刑事違法不同,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在行政法上的違法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只有當他們以行政主體身份或以行政主體名義出現時,他們的違法才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首先,行政違法具有違法性,它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侵害了受行政法保護的行政關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其次,行政違法在性質上屬於一般違法,其社會危害性較小,尚未達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並依照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❷ 行政違法行為有哪些

一、行政違法依主體可分為兩類:(1)職務過錯,即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2)行政過錯,即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二、按照違法程度分為以下幾類:(1)實質性行政違法,指不具備行政行為實質要件的行政違法,如主體不合格、內容不合法、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等。(2)形式性行政違法,指不具備行政行為形式要件的行政違法,如行為的作出不符合法定程序、行為的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等。三、根據違法的范圍可以分為:(1)內部行政違法,指內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越級指揮(2)外部行政違法,指外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公安機關非法拘留公民。四根據違法的形式可以分為:(1)作為行政違法,積極地作出行政法律規范所禁止的行為,(2)不作為行政違法,表現為拒不作出行政法規范所要求的行為。

❸ 生活中常見的行政違法行為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行政違法行為有超越職權、濫用職權、行人闖紅燈等行為。行政違法行為是行政機關沒有依照法律程序作出或應該作出而沒有作出的法律行為,具體情況不同行為確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如下:
1、實質性行政違法;
2、形式性行政違法;
3、內部行政違法;
4、外部行政違法;
5、作為行政違法;
6、不作為行政違法。
對於行政違法,不同類型的行政違法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則。
1、根據違法的程度,行政違法可以分為實質性行政違法和形式性行政違法。
前者是指不具備行政行為實質要件的行政違法,如主體不合格、內容不合法、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等;後者則是不具備行政行為形式要件的行政違法,如行為的作出不符合法定程序、行為的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等。
區分實質行政違法與形式行政違法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首先,從法律效力看,實質違法一般屬無效行為,從該行為發生之時即沒有法律效力,而形式違法一般屬可撤銷行為,它經有效補救可轉化為有效行為;其次,從法律後果看,實質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懲罰性行政責任(如行政處罰、行政處分),而形式違法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主要是承擔補救性行政責任(如撤銷違法)。
2、根據違法的范圍,行政違法可以分為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
前者是指內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越級指揮;後者則指外部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如公安機關非法拘留公民。
內部行政違法與外部行政違法在救濟手段上是有區別的:內部違法僅限於行政救濟,不受司法審查;而外部違法不僅可藉助於行政救濟,還可藉助於司法救濟。
3、根據違法的形式,行政違法可以分為作為行政違法與不作為行政違法。
前者表現為積極地作出行政法律規范所禁止的行為,如稅務機關違法徵收稅款;後者則表現慶豎升為拒不作出行政法規范所要求的行為,如工商機關對企業申請營業執照不予答復。
作為違法與不作為違法均是行政法律的規范對象。就行政訴訟而言,作為違法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不作為違法同樣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
行政機關在對行政相對人做出處罰,必須要事先經過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才行,否則的話行政機關也是沒有處罰權的。當然,對於同一違法行為,如果沒有侵犯不同的客體,違反多個法規規定的話,那行政機關通常是不能做出多次處罰的。
行政處罰聽證的流程
1、在行政機關告知可要求聽證權利後,受處罰的當事人如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可要求聽證權利後的三天內向該行政機關提出。受處罰的當事人提出要求聽證的方式,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口頭形式。對受處罰人以口頭形式提出的聽證要求,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應當記錄在案,以確認受處罰的當事人行使了要求聽證的權利的事實。
2、行政機關在收到受處罰的當事人的聽證要求後,應當著手准備有關舉行聽證的事項。如行政機關已經確定舉行聽證,則應當在聽證的七天前,將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受處罰的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和有關人員,如受害人。為保證聽證的有效性,聽證通知應當以書面形式到達受處罰的當事人及其委託代理人和有關人員。
3、除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應當公開舉行。公民可以參加旁聽。新聞記者可以采訪。
4、聽證應當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的調查人員主持。這種調查與審查人員的分離,有助於確認調查結果的公正性、全面性。受處的當事人認為主持聽證的人員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的,有權向該行政機關申請其迴避。
5、受處罰的當事人可以自已參加聽證,也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理參加聽證。
行譽老政違法的構成要件
1、違法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行為人具備行政主體資格是行政違法的前提。只有行政主體的行為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非行政主體的行為不可能構成行政違法。
2、行為人負有相關的法定義務。行政主體依法享纖孝有行政管理的權力,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職責和義務。某一行政主體負有的法定義務,並不一定適用其它行政主體。因此要確定行政主體的行為是否構成行政違法,必須首先確定其是否負有相關的法定義務。
3、行為人具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如果行政主體負有法定義務,那麼沒有履行或者承擔這項義務的時候,才能構成行政違法。也就是說,必須存在行政主體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必須是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侵害了受法律保護的行政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行為時所持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統稱為「過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我知道黑板報 發布:2025-08-27 00:09:05 瀏覽:889
法院案卷整理 發布:2025-08-27 00:07:50 瀏覽:984
霞山法院執 發布:2025-08-27 00:06:33 瀏覽:108
法官下判決不同意 發布:2025-08-27 00:06:27 瀏覽:620
民法之治 發布:2025-08-26 23:58:55 瀏覽:525
道教與道德經 發布:2025-08-26 23:57:20 瀏覽:637
我國公司法奉行的設立原則是 發布:2025-08-26 23:55:44 瀏覽:441
有關葯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6 23:54:25 瀏覽:682
北大碩士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26 23:54:17 瀏覽:1000
執行與司法警察 發布:2025-08-26 23:52:06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