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民事訴訟法辯論
實現高效言詞辯論,德國的強制律師代理制度
德國《民事訴訟法》1877年確立的強制律師代理制度,旨在提升訴訟效率、防止濫訴與錯訴。此制度要求當事人必須由律師代理訴訟,否則行為無效。德國、法國、台灣地區與澳門特區是主要實施國家及地區。
制度理念
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設立強制律師代理,源於民眾對口頭辯論解決訴訟弊端的訴求。理想的辯論應由法律專家進行,確保公正性與專業性,這凸顯了強制律師代理的必要性。
司法改革對制度價值的認識
二戰後德國司法改革強調制度價值,通過提高訴訟效率來恢復法院組織。改革進一步闡述了強制律師代理有助於公平對待雙方、提升效率,實現民眾對司法的信賴。
2001年改革對制度價值的認識
德國再次啟動民事司法改革,旨在貼近民眾需求,實現高效訴訟與裁判透明。改革認為強制律師代理制度有助於實現訴訟程序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制度內容
適用范圍包括除初級法院外的各級法院。對於小額案件,初級法院可不適用強制代理。法院可指定律師代理無代理能力的當事人,費用依據《律師收費法》計算。
訴訟行為
德國強制律師代理廣泛適用於訴訟全過程,包括請求、任諾、提出主張等行為均需律師執行。法律行為如提出動議、上訴等也要求律師代理。
制度特點
德國實行收費律師制度,律師費用固定計算,避免律師為了經濟利益操縱訴訟。採用全額費用轉移規則,敗訴方承擔律師費用。設立訴訟費用救助制度,確保當事人平等地獲得法律意見與服務。
借鑒意義
強制律師代理制度在德國展現出獨特價值,對提升訴訟效率、維護公正具有重要作用。制度強調社會化訴訟模式,減輕法官負擔,促使雙方律師充分准備,實現高效准確的裁判。德國強制律師代理制度對我國民事訴訟改革具有借鑒意義,有助於優化訴訟空間、改善司法環境。
㈡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辯論原則
相互進行反駁和答辯,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訴訟結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則通過辯論查明案件事實。對此,德國的法學家肯納認為:辯論一般指當事人在訴訟中所提出的事實,並且經過辯論才可以作為法院判決依據的一項訴訟的基本原則。當事人沒有提出的事實,就不能作為判決的依據,法院不主動調查,即使調查了而不經當事人提出仍不能做為判決的依據。
辯論原則的具體含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辯論權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即當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對訴訟請求有陳述事實和理由的權利。有對對方當事人的陳述和訴訟請求進行反駁和答辯的權利。當事人藉此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辯論原則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包括一審、二審和再審程序。可見,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並不完全等同於法庭辯論。法庭辯論僅指當事人在開放審理過程中進行的辯論,是一種口頭辯論。辯論原則所指的辯論包括法庭辯論,也包括法庭審理程序以外程序中進行的辯論。
3、辯論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口頭辯論又稱「言辭辯論」,主要集中在法庭審理階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辯論,也是辯論原則最重要的體現。
4、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實體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問題。首先,凡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無關的問題不辯論的內容。其次,雖與案件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有關,但雙方沒有爭議的問題也不屬於辯論的內容。辯論的內容主要是雙方爭議的實體問題,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本身,如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的事實主張能否成立,基於某一事實主張的民事權利請求有無法律上的根據等。辯論的內容也可以是雙方爭議的程序問題,如當事人是否符合條件,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有無管轄權等。
5、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應當保障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也就是說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經過和基於當事人的辯論而作出。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形成於法庭辯論之後;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真相的判斷必須充分考慮當事人辯論的結果。只有這樣,辯論原則才能發揮人民法院判斷案件事實真相和確保訴訟公正中的作用。也只有這樣,當事人才能通過行使辯論權達到證明自己的主張,維護自己的實體權益的目的。
6、人民法院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辯論權。一方面人民法院引導當事人的辯論行使權,使當事人的辯論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法院應當給當事人充分的行使辯論權的機會,讓當事人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