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高管是否適用勞動法
1. 哪些「公司高管」和單位之間不是勞動關系
勞動法的主要調整對象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用人單位)之間,為實現勞動過程而發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由另一方用於同其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生產關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5月25日頒布的《關於確定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一條對「勞動關系成立」的界定做了比較明確的界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1.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2.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3.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在司法實踐中,確認和識別某一關系是否是勞動關系,需要遵循一定實質標准和形式標准。實質標準是認定勞動關系是否存在的核心標准和決定性因素。其主要包括:勞動力由他人使用、勞動組織關系、組織從屬性、人身關系。另一方面,認定勞動關系還可以從形式上進行判斷,但形式標准只是認定勞動關系是否存在的輔助性因素,對於這類特徵的歸納概括,主要是為了方便司法操作。目前,相關法律規定的形式主要有:勞動者資格、僱主資格、書面勞動合同、勞動給付、工資性報酬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5月25日頒布的《關於確定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二條規定,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4.考勤記錄;
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形式標准只是認定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輔助性手段,如果某種社會關系只是具備勞動關系的形式標准,並不能當然地認定當事人之間存在勞動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剖析其是否具備實質標准,必須把實質標准和形式標准統一進行把握。
2. 如何界定什麼人算是公司高管
根據《公司來法》第217條第(源一)項的規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公司高管仍然屬於公司職工,依法受《勞動法》保護,節假日加班仍然應當支付加班工資。
3. 勞動法企業什麼崗位是管理崗位
什麼是管理崗位,勞動法對此沒有相關規定!
不過,勞動部相關規定中,對高管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