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2018
⑴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含義是什麼
法律分析:反不正當競爭法含義是指調整在國家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即反不正當競爭關系,包括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制關系和反不正當競爭體制關系。法律明確規定經營者的哪些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應予以制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一條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⑵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問題
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基本原則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指有關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法規和立法、司法解釋等法律規范的總和。即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外,還包括商標法、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產品質量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等一切有關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法規、立法和司法解釋等。狹義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於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3年12月1日施行。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上述規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奠定了法律的基本原則。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以下法律原則:
(一)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也是中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它是指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體在市場交易和民事活動中都必須遵守自願協商的原則,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獨立自主地選擇、決定交易對象和交易條件,建立和變更民事法律關系,並同時尊重對方的意願和社會公共利益,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或任何第三方。只要進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動雙方的交易等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幹涉。以欺詐、強迫、威脅等違背交易主體意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為法律所禁止。
(二) 平等與公平原則
平等原則是指當事人之間在從事市場交易等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論交易主體的財產所有制形式,如是個體、私營、國營、集體等,以及財勢與規模大小、強弱等都不受歧視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一視同仁。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
(三) 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以誠待人,恪守信用,不得弄虛作假、為所欲為。誠實信用原則也是中國民法中規定的一項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凡是正當經營的經營者,必然是誠實的、講信用的,凡是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必然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四)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是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一項特定原則。它要求經營者應當遵守市場經濟公認的商業道德進行經營運作。市場經濟公認的商業道德是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吸收世界國際貿易慣例兼容並蓄的產物。任何違反商業道德,違反約定俗成的行業規則和國際慣例的行為都會導致侵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不正當競爭的結果。社會公認的商業道德,一般是指忠於職守、誠信無欺、公平競爭、文明經商、禮貌待客等。
法律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明確規定了屬於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法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共分為十一類:
1、 商品混同行為;2、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3、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行為;4、商業賄賂行為;5、虛假廣告宣傳行為;6、侵犯商業秘密行為;7、違法有獎銷售行為;8、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條件銷售行為;9、非法削價傾銷行為;10、誹謗競爭對手行為;11、串通投標行為。
⑶ 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賄賂司法解釋。
你好
一、商業賄賂犯罪涉及刑法規定的以下八種罪名:(1)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2)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3)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4)單位受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條);(5)行賄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6)對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條);(7)介紹賄賂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條);(8)單位行賄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條)。
二、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的「其他單位」,既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等常設性的組織,也包括為組織體育賽事、文藝演出或者其他正當活動而成立的組委會、籌委會、工程承包隊等非常設性的組織。
三、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國有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
四、醫療機構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在葯品、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等醫葯產品采購活動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銷售方財物,或者非法收受銷售方財物,為銷售方謀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醫療機構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有前款行為,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醫療機構中的醫務人員,利用開處方的職務便利,以各種名義非法收受葯品、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等醫葯產品銷售方財物,為醫葯產品銷售方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在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的采購等活動中,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銷售方財物,或者非法收受銷售方財物,為銷售方謀取利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有前款行為,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
依法組建的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采購中談判小組、詢價采購中詢價小組中國家機關或者其他國有單位的代表有前款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的規定,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七、商業賄賂中的財物,既包括金錢和實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錢計算數額的財產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裝修、含有金額的會員卡、代幣卡(券)、旅遊費用等。具體數額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准。
八、收受銀行卡的,不論受賄人是否實際取出或者消費,卡內的存款數額一般應全額認定為受賄數額。使用銀行卡透支的,如果由給予銀行卡的一方承擔還款責任,透支數額也應當認定為受賄數額。
九、在行賄犯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行賄人謀取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者政策規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對方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行業規范的規定提供幫助或者方便條件。
在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商業活動中,違背公平原則,給予相關人員財物以謀取競爭優勢的,屬於「謀取不正當利益」。
十、辦理商業賄賂犯罪案件,要注意區分賄賂與饋贈的界限。主要應當結合以下因素全面分析、綜合判斷:(1)發生財物往來的背景,如雙方是否存在親友關系及歷史上交往的情形和程度;(2)往來財物的價值;(3)財物往來的緣由、時機和方式,提供財物方對於接受方有無職務上的請托;(4)接受方是否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提供方謀取利益。
十一、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共同收受他人財物,構成共同犯罪的,根據雙方利用職務便利的具體情形分別定罪追究刑事責任
(1)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以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2)利用非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以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3)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追究刑事責任,不能分清主從犯的,可以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這是司法解釋全文,歡迎採納。謝謝
⑷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一條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⑸ 反不正當競爭法2018年1月修訂後有哪些改變
供參考
⑹ 反不正當競爭法
嗚嗚,要考試了
⑺ 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的必要性
反不正當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機制,各個市場主體正是通過競爭來實現自己的經濟目的的。競爭對每個市場主體來說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是,市場主體不能濫用平等、自由的競爭權,實施侵犯他人利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因此,市場經濟要求有一整套的規則來維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有序運動的經濟,是受法律調控和保障的經濟,《反不正當競爭法》正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而制定的。
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經營者是市場主體,他們是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是正常現象,一般來說是市場主體自身的原因所決定的,只不過是通過市場的檢驗表現出來罷了。但是,不能否認外部條件對經營者的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正當競爭行為,它的一個特點就是採用損害其他經營者即競爭對手的利益的手段,搶占市場,牟取非法利益。這種力圖從外部顛倒優勝劣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直接侵害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了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
保障對外開放順利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對外開放必將進一步擴大,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日益臨近,這就要求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制度,應與國際的常規相銜接。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侵害本國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而且也侵害外國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我國現在已參加了許多有關經濟貿易和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作為條約的成員國負有義務通過立法制止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制定和施行,適應了國際潮流的需要。
市場交易中的欺騙行為表現
欺騙性交易行為,是指經營者在經濟活動中,採取假冒、模仿、虛假手段,使他人形成認識上的錯誤並在這種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與之交易的行為。「假冒」是指有意並徹頭徹尾地仿製別人的商品或者企業名稱,完全無意以自己的商品或者名稱進行合法交易。「模仿」是指使用與別人企業名稱或者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行為。「虛假」是指對商品質量、產地作跟實際不相符的表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①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各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標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④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做引有誤解的虛假宣傳均屬於欺詐性交易行為。
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表現
根據商標法的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品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為假冒他人注冊商標,假冒了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標,使別人誤認為假冒者的商品是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而去購買,這就勢必影響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經營者的商品銷售,這樣形成了二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①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④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無論何種情形,無論經營者為實施此行為後是否在事實上損害競爭對手的利益,均可按本條加以禁止。《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規定處罰。
偽造或冒用質量標志的行為表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十四條規定,禁止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禁止偽造產品的產地。認證標志是指產品的提供者將自己的產品提供給有權或職能的國家行政機關或國家權威機關認可的機構,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對當事人提供的產品經過檢測、認定,證明產品、工藝、服務、完全符合規定標准或技術規范的標准,利用證書或標志以資證明,認證標志是對產品質量的評價,這種評價一方面是對企業勞動的肯定,但更主要的是給企業的產品帶來信譽,給用戶和消費者傳達質量可靠的信息,一般來說,經過認證的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具有相當的競爭力,鑒於認證標志的信息功能,競爭者就偽造標志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在市場交易中導致對真正具有認證標志產品的誤認,從而達到欺騙消費者,這種誤導是以偽造而達到的虛假的表示,以低劣產品冒充質量好的產品,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其目的在市場交易中損害競爭對手的利益而獲取不應有的利益,當然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名優標志是證明其產品符合政府規定標準的一種標志。名優標志具有產品的榮譽,這種榮譽又是政府授予,因此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其優質標志的產品,如未獲得國家授予的名優標志,而偽造或者冒用名優標志,一方面這是對政府授權的否定,另一方面是用偽造來混淆其名優標志的產品,混淆是手段,其目的是欺騙消費者,從而獲得非法的利益,這種行為當然構成不正當競爭,也觸犯了產品質量法第十九條的規定。
所謂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是指非法製作產品質量認證、標志優質產品標志、獲國際榮譽獎的標志、生產許可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行為,或者未獲准認證,未取得優質產品、國際獎等榮譽,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等,而擅自使用相應質量標志的行為,均是欺騙行為,所謂偽造產地是指在甲地生產而標注乙地地名的欺騙行為。
虛假宣傳的行為表現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所謂廣告,就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形象地介紹有關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廠家、有效期限、產地等具體內容,從積極意義上講,它可以傳播商品的有關知識,傳遞市場信息,藉以達到指導消費,擴大流通,方便消費者生活,促進國內和國際的經濟貿易的發展,但是虛假廣告則是以不正當、不公平地損害競爭對手的競爭地位,或提高自己的競爭地位的廣告形式、虛假廣告違反誠實信用的商業慣例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是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危害最大的一種。近幾年來,利用廣告進行欺騙的非法活動屢禁不絕,有的達到禍國秧民的地步,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在顧客的投訴中,反映虛假廣告的約佔全部投訴的4%,經營者如果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作虛假宣傳,就會使客戶和消費者走入誤區,購物需求的使用價值不能很好實現,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則之一供需規則受阻、市場運作紊亂、消費者知悉其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受到了侵害。上述《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所涉及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都是廣告所包含的內容,廣告通過這些內容可以宣傳商品的信息,如果內容不真實,則商品的信息必然虛假,消費者得到虛假的信息後也就會對商品發生誤解。商品的製作成分、性能、用途可以代表商品的基本特徵,廣告一般應當把商品的這些特徵作為商品的真實信息傳遞給觀眾,但是內容不真實的廣告則把這些特徵大加美化,經過美化的商品也就格外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的生產者和產地關繫到商品的來源,也是廣告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可以影響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意志,如果廣告在商品來源的問題上進行欺詐,消費者就可能由於廣告的誤導而把劣質商品當作馳名商品,這當然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現今已有了《廣告法》對廣告行為加以規制,但是,將虛假廣告的宣傳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仍有必要。
⑻ 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審議亮點解讀
法律分析: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審議亮點解讀是:反不正當競爭的管轄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具有一般管轄權,相關部門也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監督檢查;執法機關查封扣押權等行政強制措施,完善了執法機關的監督檢查許可權和職責。還增加了當事人配合調查的義務以及對拒不配合的當事人的責任追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 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規范會員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⑼ 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什麼時候發布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2號)於2006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12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1】
《解釋》共19條,涉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四條的規定,對「傍名牌」、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明確界定。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第一個涉及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
其部分亮點列舉如下
《解釋》對"知名商品"作了明確界定:在中國境內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商品。法院認定知名商品,應當考慮該商品的銷售時間、銷售區域、銷售額和銷售對象,進行任何宣傳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域范圍,作為知名商品受保護的情況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解釋》列舉了三種行為可以被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對商品作片面的宣傳或者對比的;將科學上未定論的觀點、現象等當作定論的事實用於商品宣傳的;以歧義性語言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方式進行商品宣傳的。
《解釋》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通過反向工程方式獲得的商業秘密合法。
《解釋》對商業秘密中的「客戶名單「明確界定,《解釋》規定,客戶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以及交易的習慣、意向、內容等構成的區別於相關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戶信息,包括匯集眾多客戶的客戶名冊,以及保持長期穩定交易關系的特定客戶,構成「商業秘密中的客戶名單」。
在此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出台更新的司法解釋。
【1】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86198
⑽ 天涯雜談民事訴訟法解釋88條 最高法院關於民訴法解釋88條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應當立即
提問者,首先確認是否為,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5年2月4日)第八十八條是這樣規定的:訴訟代理人除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提交授權委託書外,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關材料:
(一)律師應當提交律師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材料;
(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提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基層法律服務所出具的介紹信以及當事人一方位於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
(三)當事人的近親屬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委託人有近親屬關系的證明材料;
(四)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證明材料;
(五)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推薦材料和當事人屬於該社區、單位的證明材料;
(六)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應當提交身份證件和符合本解釋第八十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8)第三十七條 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如果是新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對訴訟代理人代理條件規定,不屬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08)第三十七條的情形。
司法活動區別一般的民商經營行為,司法部門相關規定,屬於司法權范疇,不屬於「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2015年3月15日新修訂)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提示:如果必需民商公民代理,可以盡量實現相關機關要求即可,未必是自己親為,其他親屬朋友和律師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