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的法律体

劳动法的法律体

发布时间: 2025-07-28 11:47:19

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属于什么范畴

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的范畴。



社会法主要是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的一部分,旨在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涉及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等方面,为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因此,当我们谈论劳动法时,我们是在讨论一个旨在确保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领域。

Ⅱ 劳动法实务——第一章 中国劳动法律体系

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劳动基准法

    • 核心领域:涵盖工作时间、工资、安全卫生、性别与年龄特殊保护等。
    • 主要法规:《劳动法》、《工作时间规定》、《工资支付规定》、《职业病防治法》等。
    • 作用:为劳动者权益设定最低标准,允许企业提供更优厚条件。
  2. 劳动合同法

    • 核心法规:《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
    • 作用: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指导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
  3. 集体合同制度

    • 主要法规:《劳动法》和《集体合同规定》。
    • 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企业与工会的和谐共进。
  4. 安全生产法

    • 核心法规:《安全生产法》及行业特定法规。
    • 作用:确保劳动生产安全,为高危行业提供严格保护措施。
  5. 社会保险法

    • 核心法规:《社会保险法》。
    • 配套条例: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
    • 作用:确立国家五险一金制度,提供全面社会保障。
  6. 争议解决法律框架

    • 核心法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 配套法规:结合《劳动法》、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
    • 作用:为解决劳动纠纷提供明确的法律路径。
  7. 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 主要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
    • 作用:强化行政部门对劳动权益保护的主动监督,确保权利平衡。

Ⅲ 简述劳动法体系的构成制度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l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执业资格的人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所谓用工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所谓用工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包括能够提供给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物质、技术和组织条件,其他符合国家法定最低标准以上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一般依存于它的民事主体资格,即必须有自己的名称、住所、财产和组织机构。用人单位的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通常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职能部门代理行使。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为劳动法律关系为双务关系,当事人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即一方的义务为另一方的权利。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三、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场合,单方的意思表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

1.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同时,单方行为通常也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这是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特点。例

如,只有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以欺诈、胁迫等行为产生的劳动关系为无效劳动关系,这类劳动合同从其产生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则有可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例如,公民损坏他人财产的违法行为可以引起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关系;单方的馈赠行为也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等。此外,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不同于变更、终止、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都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但是,除了合法行为以外的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也可以使劳动关系变更或消灭。例如劳动者辞职或严重的违约行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等可以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

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②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需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③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于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2.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热点内容
餐桌立法 发布:2025-07-28 16:51:07 浏览:7
民法总则期末考试题 发布:2025-07-28 16:46:34 浏览:726
诸城法治新闻 发布:2025-07-28 16:35:21 浏览:688
民事诉讼法六十七 发布:2025-07-28 16:33:13 浏览:889
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发生冲突 发布:2025-07-28 16:32:20 浏览:225
工商道德模范 发布:2025-07-28 16:30:02 浏览:77
司法制服肩章 发布:2025-07-28 16:27:02 浏览:218
法律援助中期督查 发布:2025-07-28 16:21:07 浏览:75
公共法律服务名片 发布:2025-07-28 16:18:59 浏览:579
10月13日社会与法频道 发布:2025-07-28 16:17:00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