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規章制度的重要性論語

規章制度的重要性論語

發布時間: 2021-02-07 17:23:02

『壹』 論語與管理

轉載
論語與管理
<論語>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說,孔子在處理問題時,不以自己的主觀臆想來處理事情,不強行推銷自己的觀點,不固執於一個判斷,
論語》說些什麼

(一)大旨談人

《論語》末章《堯曰》,明確提出治國的方法、途徑和心態。方法基本是採用帶有法家思想的制度來約束人,途徑則是純粹仁儒思想的愛護人,而所謂「寬、信、敏、公」則是對執政者心態上的要求。三個方面無不是關乎一個「人」字;至於從政的原則,即所謂「尊五美,屏四惡」,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質和壞的行為而言;最後一章講個人修為的目標時,很明確地說是「知命」、「知禮」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決得人的事了。而最後一句「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歸到「知人」的本源上來。

為何「知人」是本源問題?我們可以回到《論語》開篇的《學而》第一章來。「學而時習之」,是講自身所學能夠運用於社會的發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遠方來」,是自身所學能夠得到世人的認可並使其受到教化影響;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麼也可退而修為自身。很明顯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個層次,也確實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門」,看《論語》全文,其實無外乎一個「人」字。個人修為是人的問題,有所功用則為了影響世人,而濟世又何嘗不的為了人呢?並且,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是建立在個人修為的基礎上,以一個修為高尚的人或者這樣的群體來影響整個社會。

這其實已經揭示出孔子所倡導的管理原則,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來帶領和影響普通的人群,以實現全人類的素養提升,從而達到整個社會以最和諧的方式來發展。現代企業管理里有個寓言,說「企」字乃是無「人」則「止」的寓意,同樣高度重視人的主體作用,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確實讓人感到驚喜。

套用曹雪芹《紅樓夢》為「大旨談情」的說法,我們可以說《論語》為「大旨談人」。
管理的邏輯

《論語》中的管理邏輯有四個重要特徵。

一是對「人」的強調,所謂「大旨談人」,則處處離不開人的因素。實際上企業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來具體操作,企業里的所有問題,說到根本上還是人的問題。觀孔子一生,關注的是人的修為、影響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為。孔子的教學不是起始於晚年,而幾乎是畢其一生的。他的教學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結合當時的政治實際培養一批政治管理人才,並且他從來不傳授從政的具體技能,而是注重個人修為,把個人修為作為從政的基礎;

第二個特徵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並且主要是修養上的表率,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他認為一個品質高尚的管理者本身就具有典範和威懾作用,而品質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無益的。比如強調下屬忠誠的同時,他更要求上級的「寬容、誠信和公正」。要求下屬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於事」;

第三個特點,講究管理的細節,注重基層管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主張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組織的和睦和秩序,講究「孝悌」,認為「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並且,社會的和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層組織的和睦和秩序構成的。由此引申,一個企業里,只有各個基層部門的工作做好,企業才可以穩定發展。實際上,企業的發展是由各個部門的工作成績共同促成的;

第四個特徵是部門明確、各司其職,管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正名」,其實就是各個部門明確自己的職責,做好自己的事情,協作而互不幹預。領導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預部門的具體工作;而各個職能部門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同樣不對其他部門的工作橫加干涉。

這四個特徵,構成了《論語》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為本」。

『貳』 有關論語的議論文

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個朋友是醫院負責取腎的,他說罪犯們在執行死刑的時候,一個個怕到暈的暈、哭的哭、屁滾尿流的屁滾尿流,可惜怕已經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丟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氣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繞著你轉。要想改變世界,必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要懂得隨順自然,畏懼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為國家法律、規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權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國法王難,自毀前程。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聖人之言。今天的時代更不能誤將「老人言」當成是「老年人說的話」,那隨時可能會中毒。現代人只要多讀聖賢書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賢、親近長者。「聖人言」不是聖人的創造,而是聖人通過自己的經驗、思考,發現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轉而告訴我們,教導我們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則。中醫的專家每遇到疑難病症,會再讀《黃帝內經》去尋找答案,軍事家則對《孫子兵法》一讀再讀。我們平常為人處事,一部《論語》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雋永,常閱常新,能不斷給我們新的啟迪。我們學習聖人言教,若果能終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則必定受益無窮。

所以,天命、大人、聖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來就應該學習、心懷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飯、喝水一樣簡單,你干嗎非要輕慢它,自絕生命、慧命呢?

『叄』 儒家對於管理者自我修養和自我管理的基本要求

儒家思想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作為根本,是「內聖外王之學」,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以正己為基礎,是「修身治人之學」,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由於有偉大的後繼者從而發揚光大,並沿著兩條不同發展路徑展開:一條以「仁」為發展路徑,為戰國中期的孟子所繼承,主張人性善,開辟了「內聖之學」;另一條以「禮」為發展路徑,為戰國末期的荀子所繼承,主張人性惡,開辟了「外王之學」。雖然時過境遷,但儒家管理思想依然超越時空,穿過厚厚的歷史帷幕,給我們今天的管理以思考與借鑒。
管理者的個人素質(「五常」)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它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修養、處事態度等。儒家思想把仁、義、禮、智、信作為人之根本,在現代管理中可理解為提升管理者的個人素質。
1.仁者愛人,對別人要愛
①關心屬下:人性化管理。孝悌:愛親人,尊敬別人。「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
②培養屬下。泛愛:博施、濟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義者,宜也,即適宜、合理
合理的就可以拿出,推行合理的制度。「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突出「躬自厚而薄責人。」而在與人交往與合作時,「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3.禮者,等級制度
①「禮之用,和為貴」:強調社會與企業的管理秩序,協調各種社會關系,並透過共同的願景達到和諧統一。
②遵守規章制度,以制度規范行為。
③尊重倫理道德。
4.智者,知也
「學而知之。」提倡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以創新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引領行業發展。
①知人事關系,學習做人;
②知規章制度;
③知科學知識,技能的提升;
④知推理,「告諸往而知來。」
5.信,就是守信用
「民無信不立。」在現代企業競爭環境中,信是企業立足之本,發展之基。
管理的理論根據: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孟子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為舜禹。」
方針:以德服人--人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方法:①條件許可情況下,滿足屬下物質需求;②思想教育,轉變觀念;③知人善任;④提高自身素質,因為「修其身而平天下。」並且「徒善不足以為政。」
2.荀子性惡論:人性是惡的,善是教育的結果。人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方針:教育和法制相結合--法治
方法:①思想教育,改惡從善;②用刑罰禁止惡的行為--制約惡性;③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徒善不足以為治,徒法不足以自行。」「任法而不任人,則法有不通,無以盡萬變之情;任人而不任法,則人各有意,無以定一成之論。」
3.董仲舒性未善論:「谷中有米而非米。」
觀點: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方法:教化,德治--存善去惡。突出後天的改變作用。
4.韓愈性三品論
觀點:「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方法:上品--教化,中品--疏導,下品--制服。「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管理的基本原則:重義輕利
1.義和利是統一的
①利:以刀割禾,表示收成,收獲。義,繁寫為用兵器對著羊,均勻分配。義利最初的關系為生產與分配,「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②分配合理,下屬心情舒暢,積極性提高,生產率會提高。
③義以生利,義是手段,利是目的。
2.義和利是對立的
①義,人路也。貪利,則必不義。「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將摟之乎?」
②重義輕利。司馬遷認為「奸富最下」。
3.利義互生
①「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②「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4.利義互化
①「渴馬守水,餓犬護肉。」
②「重其祿以防其貪欲,使之取足於奉,不予百姓爭利。」
管理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1.定義:「常之為經,變之為權。」執經用權,先立後權。「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2.要堅持「經」
①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②管理的原則性:「無規矩無以成方圓。」不留例外。
3.要有「權」
「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也」所以採取改變的前提是通過改變可以產生更好的結果,對
組織更有利益,否則,就失去改變的意義。
①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②信而溺死」:尾生約婦橋下,水漲,守信不離,溺。
③「倉無繞,娶妻,妻美,讓與兄,此所謂忠愛而不可行者。」
4.經也變,權有度
田鳩見秦惠王,「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在企業管理中,原則性規定也可順應時勢而微調,改變也應在原則的基礎上把握尺度,結果是為了企業發展而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人員任用
1.任人唯親
「孝弟為本,親親尚恩。」
①親思想:維系宗親關系的是「禮治」。
②發展的局限性。
2.任人唯賢
「親賢為急,尊賢尚功。」
①賢的標准要符合時代要求。
②賢人的選拔與使用。
管理的策略
儒家思想對組織的獨到見解,在中國幾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群—分—義,群是建立組織架構,分是實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組織結構和實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義」,群的維系在於「和」。
1.道之以德,即以道德控制理性
①制定完備的規章:「不教而殺謂之虐。」
②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避免「領導有病,群眾吃葯;上頭犯錯,下級檢討。」
③管理者應加強道德教育:「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2.齊之以禮,即以禮儀控制行為
①制定合理的規范。「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②以規范約束行為:思想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習慣,習慣改變人格,人格改變命運。禮是控制人的外在行為,德是控制人的內在理性。「從心所欲,不愈矩。」
3.和之以樂,即以音樂協調情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①尊重人性:「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安以樂,其政和。」
②樂與禮殊途同歸。樂強調一致,「同民同樂」,產生「親」;禮強調差別,產生「敬」。「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③樂的目的在於和,即建立親密無間的上、下級關系。「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④娛樂的原則:「一張一馳,文武之道也。」德控制理想,樂協調情感,法禮調控外在。「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管理的目標:大同思想
1.孟子的「仁政」
①理論基礎:「人性善。」
②管理中心:「民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③管理原則:「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因此要保證基本利益,進行禮義教育,並尊賢使能。
2.荀子的「王制」
①隆禮重法:
隆禮,「國之命在禮。」「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重法,「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禮是法的准則。
②富民:
「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要從老闆角度為員工爭取利益。「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同時,要從員工角度為老闆爭取效益。
③尊賢使能。「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
3.儒家的大同:修齊治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儒家以「治人」為自己的管理對象,以「仁」、「為政以德」、「禮為用」為管理手法,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管理目標。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義、崇禮,與現代管理是相通的。追求企業管理的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是企業家始終在思考和踐行的一個現實問題。
無論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徵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儒家思想實際上都是值得企業借鑒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誠服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長期贊助你的生活。助你不買彩票,也能趕超王思聰,邁向人生巔峰,想

『肆』 原始儒家最為推崇哪一種社會文明制度

孔子講,抄是「禮崩樂壞」。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原為孔夫子感嘆西周森嚴等級的分邦建國制度遭受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而引起的社會秩序混亂。《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聖外王之人改進。

『伍』 作文:紀律的重要性 不少於1000字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湯姆是一個小火車站的站長。說是站長,其實只有湯姆一個人,賣票、檢票、打信號、甚至打掃衛生都是湯姆干。湯姆嚴格遵守所有的制度,並竭力維護制度。在車站內,如果有誰膽敢破壞制度,誰就是湯姆的敵人。湯姆退休時,為了表彰湯姆出色的工作成績,鐵路部門決定送給他一件禮物。湯姆要了一節報廢的火車車廂,放在自己家後院。一天天下著雨,湯姆的一位朋友去看望他,發現她坐在那節車廂的外面在雨中吸煙,樣子十分狼狽。朋友問他為什麼不到車廂里吸煙,湯姆沮喪地回答說:他們送給了我一節NO SMOKING的車廂。
這個故事頗有一些英國式的幽默,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國文化對紀律的重視。莎士比亞也曾說過:紀律是達到一切雄圖的階級。
在《高級漢語大詞典》中對紀律的解釋是:「為維護集體利益並保證工作進行而要求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條文。」由此可見,紀律就是制度。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的第一篇「學而」中有這樣一段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如果我們把「為人謀而不忠乎?」中的「人」看成是我們的企業,曾子便是要求我們每天問自己三遍,為我們的企業服務是不是盡心盡力了?我們是否對同事盡心盡力了?由此可見,遵守紀律不僅是一項重要的道德品質,也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人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企業便是商場上的軍隊。戰場上必須有鐵的紀律,而沒有良好紀律的企業也不可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早些年在深圳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外資合資企業中,遵守紀律是員工最基本的要求,違反兩三次就可能被炒魷魚了,說明這些企業確實把紀律當作核心價值觀去極力維護。
有些員工認為遲到早退、工作時間炒股票或者做點其他的是小事。對於這種觀點,我們可以從深圳人最早在全國提出「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引伸一下:我們到單位上班,時間是屬於單位的,是用來為單位服務的,如果做些與工作無關的事,等於「偷」單位的時間,「偷」單位的金錢。有些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可以高明地掩蓋,這是對紀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的。
那麼,如何改進紀律?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四點可供參考。
首先,從認識開始。很多人都知道海爾公司總裁張瑞敏先生二十多年前剛到海爾時規定的第一條紀律,「不許在車間內大小便」。但是一部分人僅僅把這件事當作海爾當時管理水平低的依據,卻沒有注意到這件事在業界廣泛流傳的真正原因:張瑞敏先生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紀律的重要性,並從一些涉及企業核心價值觀而又比較容易的方面開始樹立紀律的威嚴。
其次,積極的心態。相信「天道酬勤」。紐約市市長布魯姆勃格出生在普通家庭,完全靠個人的努力取得成功。他在談到成功的秘訣時說,他獲得的很多機會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他來的比別人早或走的比別人晚。
第三,嚴格的內部管理。把企業各種制度集中起來,根據它們是否反映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與企業發展戰略關聯的重要性進行分類、排序。對最重要的一些制度制訂培訓和落實計劃,加強檢查與考核;對一些次要的制度可以減少檢查與考核的頻率;對一些已經過時的制度應及時廢止。
第四,制訂科學的工作計劃。對於員工來說,大家可以每天早上拿出一點時間,把當天最重要的六項工作寫下來,然後逐項完成,確實無法完成的可以放到第二天再做。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工作效率提高了。
談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在藍天中翱翔的大雁。春天,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從南方飛向北方;秋天,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從北方飛回南方,年復一年。知道大雁為什麼會排成整齊的雁陣嗎? 有人說,這是一道很壯觀的風景,整齊、有序。也有人說,大雁通過列隊飛翔,可以減少空氣中的阻力。我們能看到的是,大雁為了順利到達目的地,調整隊形,井然有序。這也帶給我一些啟示:如果我們每名員工都能像大雁一樣遵守紀律,共同面對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必然會提高企業的信賴度和美譽度,贏得業界的尊敬和支持。在職場生涯中,這樣的企業將毫無疑問地成為一支百戰不殆的戰隊,愈戰愈勇、所向披靡。

『陸』 有關於學習的論語

1·7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柒』 論語與企業的關系

《論語》與現代企業管理
來源: 陳彥婷的日誌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宋趙普對其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上世紀80年代,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3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日本近代工業化之父澀澤榮一,一生參與創立或主持過600多家工商企業,到了晚年,他總結成功經驗,歸納為:「論語加算盤」。

儒家思想,是形成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石,在中國企業員工當中有深厚的思想基礎。把儒家思想經過提煉加工,運用到現代中國企業管理中去,很容易引起企業員工的共鳴和支持,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一、義利價值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可見孔子也認為致富脫貧是一種正常的追求,問題是在於手段是否合乎「道」。在今天而言,首先企業發展要合法,其次在合法獲取企業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相應的社會利益。

孔子認為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不義而富與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只顧近期利益,結果削弱了企業缺乏長期發展潛力。對此儒家的義利價值觀,對企業如何思考獲利不失為良方。一家企業只有真正融入社會,才能獲得長期發展的動力。按照荀子的解釋,義與利是對立統一的,「義」是代表整體的長遠利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應「以義克利」(《荀子·大略》)。中國缺乏百年老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長期發展的眼光。

義是利之本,重義而利在其中。相反,若把一己私利放在第一位,無疑是捨本逐末,其結果必然是求富而得貧,求利而得害。企業的終極目的是追逐最大的利潤,但從長遠來看,不顧他人利益,唯利是圖,反而得不到利益。因此,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家要吸取儒家的「先義後利」,從而使企業獲得長遠的根本利益。

二、仁愛治企

在《論語》中,我們最常見到的一個詞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仁」是人的本質,而人的核心就是「愛人」,就是以人為本,尊敬人、愛護人。《論語》中的「仁」不是從孤立的角度,而是從群體的角度出發理解人的本質,「仁」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一個人的價值追求和道德追求,也是維持人類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倫理價值准則。同樣,作為一個企業,也應該有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價值追求。而一個企業的價值追求與道德追求則取決於企業的管理者。這就要求管理者有人本意識,能夠愛護並尊重員工,以愛和敬的感情為紐帶,將企業全體人員團結在一起,共同致力於企業的發展。

「愛人」是仁學的靈魂,《論語》中的「愛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有很深遠的影響和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是人們長期以來追求的價值目標,實現了這個目標,人與人之間就會和諧共處與交往,人際關系良好,企業才會擁有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孔子的角度看,所謂的經營,實際上就是一種掌握人心理的過程,由於被管理者皆是由感情的人,只要「動之以情」常會收到極好的管理效果。「仁」體現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求管理者以仁愛之心對待員工,以真誠的感情實現與員工心靈上的溝通。讓員工信任他們,愛護自己的企業與企業的利益。

要達到「仁」,就要懂得「忠恕之道」,為他人著想是「忠」,對待他人寬厚是「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要拿自己作個比譬,將心比心,希望自己的得到什麼,就應該相應的給別人什麼;「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領導者要充分考慮員工的利益和處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員工,才能獲得員工的尊敬和擁戴,從而上下關系和諧。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仁」和「禮」是相輔相成的,「仁」是內在精神,「禮」是外在行為,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就做到了「仁」,就能達到人際關系和諧。「禮」在企業是道德規范,就是規章制度,「禮」是保證企業有正常秩序的重要內容。

三、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在現代企業中,是自動化管理的境界。

孔子贊舜的治理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孔子認為無為而治是極高的管理境界。其中,「無為」是手段,「治」是目的。企業的活動就是人的活動的組合,一個企業單靠領導是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企業要想蓬勃發展,就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團結協作,必須發揮員工的積極性。領導者只要從宏觀上控制企業,掌握大綱,指示基本方針,應放手讓員工擔負相的工作。

舜能無為而治,就在於舜手下人才濟濟,「舜有五人而天下治。」(《論語·秦伯》)舜有著禹、益、契、棄、皋陶五大賢人,他們都以天下為己任,又各有所長,同心輔舜,在舜手下形成一個各司其職、搭配適宜的人才組合。企業中人才的作用極為重要,要得到人才的輔佐,就需要做到:一是任人唯賢,把人才放到重要的崗位上,「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為政》)「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尹伊,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二是選拔人才不能求全責備,「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三是知人善用,孔子對於人才使用,提出「器之」的原則,即像器具一樣,什麼樣的器具派什麼用場,什麼人才就要安排什麼崗位,做到量才而用,人盡其才。

要想員工樂於為我所用,企業領導就需要德治。「以德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認為管理者講究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理方針,就能得到人才輔佐,達到無為而治,就如北極星處在一定位置,別的星辰都會環繞它而運轉。孔子認為領導者要有德,需要端正自己,「苟正其身矣,與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證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正人先正己,領導者率先垂範,就不用制度法規的強制約束,大家都會自覺地踐行企業宗旨、目標和價值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贊成用道德來教化,用禮儀來約束,這樣民眾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還能自覺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用行政命令或懲罰來約束民眾,那麼民眾雖能免於違反條例,但卻沒有羞恥之心。現代企業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對職工的道德熏陶,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凝聚、激勵及導向作用,取得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從而心悅誠服地服從企業的管理。

四、和為貴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和」,即和諧,「和為貴」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和諧。堅持以和為貴的思想,就要協調好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的關系。首先,要協調好內部員工與員工之間、領導與員工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整個企業齊心協力,形成一支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的團隊;其次,協調好企業與外部公眾的關系,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因此企業要廣結人脈,服務顧客,化解矛盾,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最後,樹立合作「雙贏」意識,作為現代企業,要與對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實現優勢互補,抵制惡意競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孔子認為,「和」是把不同的事物結合起來,並使之達到平衡、和諧、統一。《禮記·中庸》中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是一切事物的通理,這種平衡統一的狀態就是中庸。

在孔子的理論中,中庸不僅是一種倫理,更是孔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發展的最佳狀態,是抓住事物本質的方法。中庸講究「不偏不倚」、「時中」、「適量守度」。

企業管理中,許多情況下,對立雙方難以直接用是非來判斷,這時需要採用「中庸」的方法,即協調、結合、取中的方法,從而來達到和諧、統一。

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能產生巨大的企業凝聚力,形成員工的強大動力,現代企業要建立柔性管理制度,強調員工之間的平等,消除領導與員工之間的鴻溝,建立和諧的企業文化。面臨變化的市場,要把握其中的變化規律,摸清行情,根據中庸的觀點來採取對策。

『捌』 分析論語中的君子之道,並說明在今天有何意義

論語》 君子之道
在中華文化發軔之初,「君子」是人們對於為官者的稱謂,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要求,是全體社會成員對於權力階層所抱持的理想期待。以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君子」概念逐漸脫離了權力意義,成為普通民眾的人格嚮往,形成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規范。
所謂「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徑,就是君子的核心價值觀。辜鴻銘先生說:「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道。」本文擬就《論語》一書中所蘊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淺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
君子人格的第一要義,就是必須具備愛心。儒家把這愛心歸結為一個字——仁。孔子說:「仁者愛人」。愛心的體現,首先是愛人——愛父母兄弟,愛姐妹同宗,愛鄰里師長,愛同事友朋,愛同胞手足,愛異族異邦,愛弱勢窮苦者,愛老邁殘疾人,愛志同道合者,愛異見陌生人……總之,愛一切人。孔子管這種對人類普遍的愛心叫做「泛愛眾」。孔子認為愛心的培養首先要從「孝」、「悌」開始,即從愛父母、愛兄長、愛親朋做起,由親親而親民而親天下。愛心擴展開去,由愛人而愛物——愛花鳥蟲魚,愛草木走獸,愛山川河流,愛風雪雷電,愛地球,愛月亮,愛太陽系,愛銀河系,愛宇宙,大愛無疆。
在當代語匯中,我們經常會用「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義」等詞句,來表達對小人的鄙視,說明今天的中國人,仍然以「仁」與「不仁」作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為執政者的君子,懷著忠愛惻怛之心,無條件地為全體公民求利益謀福祉,這便是仁的行為,這樣的出發點變成國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動,這便是施仁政。君子執政,必須具有對人民的同情之心,體貼之意,關愛之情。孔子說,執政的道理,無非是仁與不仁罷了,就這么簡單。(孔子曰:「道仁,仁與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為實現「天下歸仁」的理想而奔走呼號了一生。《論語》中講到「仁」的地方,達109處之多。其中直接將行仁愛人列為君子道德首義的就有十幾處。君子行仁,主要表現為: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權利;寬恕人的過失;對優秀者抱持由衷贊美與鼓勵之意,對貧弱落魄者深懷同情憐憫之心;居廟堂之高,須施仁政、行善舉,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剋制個人及集團私慾,實現天下為公;處江湖之遠,也須修內守善,積仁致道,錘煉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自覺。即使沒有條件接受基本教育的普通百姓,也須恪守「孝親「的道德底線。
2 君子人格的價值尺度是「義」
馮友蘭先生說:「道德方面的應該,無條件的應該,就是所謂義」(《中國哲學之精神》)。當代語匯中的「普世價值」,其意思接近或大致相當於義。先秦諸子幾乎人人口不離義,其中《論語》24次講到義。
如果一個事件發生在我們面前,或者有人提出一個貌似偉大的理論,我們憑什麼判斷它是好事還是壞事?是真理還是謬誤?我們如何決定是贊成它跟著它走還是反對它與它斗爭?這里有一個價值判斷的尺度,它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尺度,就是——義。凡是合乎義的,便是好,干就對了。比如行義舉、盡義務、張義幟、入義師、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甚而至於捨生取義、慷慨就義。凡是不合乎義的,便是不好,應該迴避或反對。比如不義之財不要貪,不義之人不要做。
君子,古代的統治者,當他走上權力的中心,面臨著實行什麼樣的路線、政策,走什麼樣的道路、方向,設計什麼樣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法律體系、文化生態等等所謂治國安邦的大問題時,他必須做出判斷,決定取捨。而這判斷取捨的依據,就是義。凡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尊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順應世界發展的大方向主潮流的,就是合乎義,就應該辦,可以干。反之,則為不義,不如不幹,否則越干越糟。
3 君子人格的行為規范是「禮」
古代祭神致福的儀式叫「禮」,也叫「禮儀」或「儀禮」。這種儀式都很莊重、規范、嚴肅,後來引申出社會行為的法則、規范的含義。周代在行禮的時候,開始演奏高雅、嚴肅的音樂,這種配樂的禮儀,也叫「禮樂」。禮樂具有示範、規矩、法制、文化、文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等含義。
在古代,禮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范和准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條件有機會,就一定要學習禮,盡早學會適應社會的規矩,否則將會遭到社會拋棄。孔子曾勸誡弟子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並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一個不懂禮法的人,不可能取得成功。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辯證地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養成起了重要作用,有它的歷史功勞,今天應該加以繼承和弘揚。但禮制中也有很多糟粕,必須揚棄、改造,加進適應現代化的、國際化的新內容,才可以用來向公民普及、教育。對包括禮制在內的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肯定和一概否定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4 君子人格的科學態度是「知」
知是君子人格構成的要素之一。孔子說:「知者不惑」,什麼事都明白,這不那麼容易,連孔子自己都說無法完全做到。一個無知的人,也許會做出某些壯舉,他可以因此被稱為英雄,可以當模範,但他絕不是君子。馮友蘭先生說:「智是人對於仁義禮的了解。」如無了解,那麼即使他的行為合乎仁義,也並不是仁義的行為。
君子「知」的范圍極其廣泛。《論語》要求君子做到知言、知人、知恥、知禮、知「道」、知命等等。知言就是能通過他人的言語准確了解人家的內心。知人就是善於與人溝通,了解別人的心思優長就像了解自己有幾個手指一樣。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自己倒沒多大關系,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說:「知恥近乎勇。」知禮就是懂法守法,言談舉止都在規矩禮儀的范疇內。知「道」,就是明確人生的大目標,明白自己該干什麼,能幹什麼,絕不胡來。知命就是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能夠順應天命,不做逆潮流而動的事情。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知,從學習中獲得,到實踐中錘煉,日積月累,最終鑄就智慧美的人格。子貢說:「學不厭,智也。」君子一定是愛學習、會學習、學得扎實通透、終生學習不夠的人。雖說愛學習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君子,但不愛學習的人一定不會成為君子。學習的途徑無非是兩條:一是向前人學習,這就要讀書;二是向今人學習,就是要注重實踐,在現實生活中學習。
5 君子人格的操守宗旨是「信」
「仁、義、禮、知、信」是儒家最重要的理論范疇,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漢代董仲舒名之為五常。除五常外,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的時候,又提出了仁的五種行為表現——恭、寬、信、敏、慧。早期儒家臚列的十種修養規范,均有信在其中。「信」即誠信、信用、信仰、信譽、信任。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則人任焉」,「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君子信而後勞其民」,「君子義以為質,信以成之」。孔子甚至認為,在必要的時刻,國防軍備可以放棄(去兵),經濟建設可以不顧(去食),但民眾普遍的「信」卻決不可丟失(《論語·顏淵》)。一個人若信用破產,他將無以立身於社會;一個政權若失去民信,則這政權必亡;一個民族若無信仰,豈能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信堅守,小信變通。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像仁義這種永恆的道德必須堅守,而對早已過時的理論、廢舊的規章以及那些像八股一樣的陳詞濫調必須果斷放棄。朝令夕改,翻雲覆雨,固非君子所為;而死守官運亨通遺訓舊制,裹足不前,寧做僵化的標本遭人唾罵,也不肯順應潮流,做改革的先鋒,這樣的「君子」,更加可悲。所以信與不信之間,蘊含著巨大的膽魄與智慧。
6 君子人格的目標追求是「道」
君子所追求的道,例如「君子謀道不謀食」的道,是道義、公理的意思。孔子說:「志於道」(《論語·述而》),就是明確地把自己人生的目標定在對「道」的追求上。古人認為,人生於世,聞道是最重要的事。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之達致,自然離不開學習。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其中的學,即指學道。「四十五十而無聞焉」的聞,也是指聞道。
君子把「道」的實現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首先必須克服物慾的誘惑。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固窮」、「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等等,都是這層意思。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是克制物慾、悉心聞道的典型。孔子贊揚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迴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的時候,孔子回答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克制己私。奉行仁義,修煉道德,必須克去己私。求道必苦。
其次,道的實現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投入終生。不要期望做一兩件善事或者苦幹十年八年,道就實現了,沒有這么簡單。所以君子必須從心理、意志、體力上做好為道奮斗終身的准備。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雖然物質上清苦,時間又很漫長,但君子的精神是快樂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君子與小人之間切換來切換去。有時候做君子的時間長一些,有時候也免不了施展點小人伎倆,偶爾干出點不仁不義的糗事。這都是可恕可諒可以改正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過則勿憚改」,孔子雖然期望每個人都成為君子甚至聖人,但他十分寬容,允許我們犯點小錯。
7 君子人格的胸懷境界是「寬」
仁者包容天下,寬以得眾。小肚雞腸者,寡友少朋,難成大事。為政的君子,尤其如此。官居高位,肚量要博大,胸懷要寬闊。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小至舢板扁舟,大至航空母艦,都能容得下,耍得開。所謂海納百川,無論滔滔江河,還是涓涓小溪,也無論甘泉清流,還是污泥濁水,大海一律接納不棄。
寬容,主要是指能夠傾聽批評的聲音,善待反對自己的人,寬恕那些說話難聽、行事過激、你越是想要面子他偏要給你難堪的人。孔子說:「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居於統治地位而不寬宏大量,這種樣子我怎麼能夠看得下去呢?)(《論語·八佾》)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的時候,把「恭寬信敏惠」五個字,概括為成就仁人的五種品德。為人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
寬恕,俗語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曾子曾把孔子的學說概括為兩個字:「忠恕而已矣。」(《論證·里仁》)孔子自己對恕的解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所謂忠,是恕的積極一面。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功,就幫助別人成功;自己想發財,也幫助別人發財。
君子雖然以寬待人,以恕容人,以忠事人,但律己卻甚嚴。一日三省己身,言而無苟,九思三畏,惡居下流。對於親族同黨,不會放任縱容,弄權謀利,包庇遮掩。「君子不施其親」,「君子不黨」,「求諸己」,「約之以禮」等等,都是儒家修己安人,正確處理與他人關系的准則。
8 君子人格的修養規范是「文」
君子外表總是給人斯斯文文的感覺。君子在公共場合,不會大聲嚷嚷。即使要對敵國宣戰,君子也不必聲嘶力竭。聲音的大小,並不表示力量的強弱。
君子的衣著,不一定是名牌,不一定多貴,但一定是得體合身,干凈雅緻。君子見客,即使不一定沐浴熏香,也必定是梳洗整潔,神清氣爽。君子講話,決不吞吞吐吐,絮絮叨叨。那些八股調調,套話大話,君子羞於出口。
君子的斯文,令人沉醉。這看起來像是外表的功夫,但仔細品味,它深藏於君子的內心。優雅的外表就是內心純潔善良的顯現,內心若有美德就一定會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醜陋的靈魂決不會有真正優雅的外表,就像病入膏肓的人絕不會有生動潤澤的氣色一樣。修飾和掩藏只能短時有效。內心若無真純潔真學養真道德真才幹,頭發即使再光亮,也無法贏得尊敬。裝斯文就是偽君子。
子貢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為里,文為表;質是內容,文是形式。高尚的內在道德,有待良好的氣質修養加以表達;文縐縐的模樣,有待充實深厚的學養。只有文與質彼此配合得體,相互輝映,才是真正的君子。
9 君子人格的獨立精神是「不器」
器是尊貴的、美麗的、重要的物件。人人都想成器。成器就是成功。在某一領域內,出類拔萃,領先群倫,有鮮花、掌聲、美女環繞,闊宅、豪車、鈔票可以盡情享受。有人命好,生下來就是器。有人命差,打拚一生,也難以成器。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有人生前落寞,死後榮耀;也有人活得風光,死得窩囊。
人生無非就是成器與不成器的區別。儒家一貫求功名搏進取,「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到死也沒能出個名,君子對此是很糾結的。對於尚未成器者,當然首要任務是成器。而對於已經成器者,孔子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就是不要把成器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別把功名太當作一回子事。要小心器能傷人,器對於人性的戕害就像無形的殺手一樣:有人成功以後,人性變成狼性。有人成器之後,不知道自己姓什麼,找不著北了,人話也不會說了,人事也不會做了,整天恍兮惚兮,甘願做個木偶,被別人把玩。孔子早就看出這種危害,他警告人們不要被器所束縛、所左右:雖然我已經成器,但我頭腦依然清醒。我永遠是人而不是物,我必須保持作為人的理性、尊嚴與獨立判斷的權利。「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玖』 誰知道一些有關分類管理、建立制度的古詩文、典故、成語

1、鼠:碩鼠說鼠,無食我黍。《詩經》
2、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孔雀東內南飛》
3、虎:二虎共斗,必有容一傷。《廉頗藺相如列傳》
4、兔;狡兔死,走狗烹。《吳越春秋》
5、龍:虎嘯龍吟殷岩泉《夢游天姆吟留別》
6、蛇: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7、馬: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8、羊: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詩》
9、猴:金猴奮起千鈞棒——毛澤東《七律》
10、雞: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
11、狗:狗彘食人食——司馬光《訓儉示康》
12、豬: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詩》
Never say die.永不氣餒!

『拾』 論語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什麼作用

一、《論語》對現代企業管理的積極作用:
1.「以人為本」——企業管理的核心。
在《論語》中,「仁」的本意就是「愛人」。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標准,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朴、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准,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我國的家族企業應吸取孔子的仁學思想,實行人本管理。
2.「以和為貴」——企業旺盛的法寶。
孔子認為,「禮之用,和為貴。」(《學而》)即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君子和而不同」(《子路》),君子與人團結協作做到恰如其分,但並不盲目附和。在一個群體中,個人擔當不同的角色,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這就可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家族企業應倡導孔子的「和為貴」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3.「見利思義」——企業發展的保證。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義」是指道德規范,「利」是指「經濟利益」,孔子主張,要「見利思義」,(《憲問》)即從事經營活動,首先要想一想,這種利是否符合道德規范。家族企業應注重以義取利,追求企業的長遠利益。
4.「誠實守信」——企業生存的基石。
孔子指出,「民無信不立」,(《顏淵》)沒有民眾的信任,組織都難以長期生存下去;同時,管理者自身也要做到誠實無欺,「信則民任焉」,(《堯曰》)管理者誠信,就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孔子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即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是難以立身處世的。所以,誠實守信,不僅是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也是企業管理者的一種基本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
5.「忠孝精神」——企業管理的凝聚力。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孔子認為,無論是當國君,還是做父親,做子女,都要忠於職守,盡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孔子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孔子除了講臣民對君主的效忠,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忠誠外,還包含對待工作要忠於職守的意思,如「敬其事而後其食」(《衛靈公》),強調員工要恭敬謹慎地對待本職工作。
6. 「人治」與「法治」相結合——企業管理之道。
加強企業領導者文化建設。一方面,企業領導者要身先士卒。孔子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這里充分肯定了企業管理者「身正」對其下屬的影響和榜樣作用。所以,建設高素質的企業領導班子是建設現代企業文化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企業領導者要做到任人唯賢。孔子提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為政》)即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百姓就服從了。所以,企業領導者應以「賢」作為任用人才的標准。改變家長式管理模式,實行「法治」。企業應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執行嚴格認真。
綜上所述,《論語》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對於對現代企業管理很有幫助。

二、《管子》的論證方法是由內到外,把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聯系起來,尤其是考察國內政治對國際環境的影響。對於對現代企業管理有重要啟示。
《管子》的邏輯思路代表了中國傳統思想中「推己及人」的思維定式,把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視為本質上一樣的政治環境。西方國際政治理論崇尚層次分析法,把國內層次與國際層次嚴格區分開來。華爾茲明確表示,國際政治的系統理論研究的是國際層面,而非在國內層面發揮作用的力量,而外交政策理論是國家層次的理論,它預期不通的政治實體將如何因應外部壓力。同時,華爾茲還認為,國際政治理論忽略國內層次的因素,因為國內層次需要另外一種國家政治和政策的理論來進行研究。

熱點內容
新勞動法如何計算工資 發布:2025-07-30 05:17:59 瀏覽:670
民商法定義 發布:2025-07-30 05:17:20 瀏覽:25
早泄有法治嗎 發布:2025-07-30 05:16:36 瀏覽:369
基層普法民法典 發布:2025-07-30 05:06:12 瀏覽:162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加油蕎麥八 發布:2025-07-30 05:06:09 瀏覽:477
法治政府建設講課稿 發布:2025-07-30 04:46:57 瀏覽:967
2015民法先修段波 發布:2025-07-30 04:42:15 瀏覽:816
農業局依法治縣宣傳欄 發布:2025-07-30 04:41:24 瀏覽:39
法院致企業 發布:2025-07-30 04:33:19 瀏覽:920
銷售者與經營者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30 04:27:45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