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貴州省土地管理實施條例

貴州省土地管理實施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08 01:18:46

A. 貴州省土地徵用補償標准

貴州省征佔用林地補償費用管理辦法
第七條 林地補償費標准:
(一)征、佔用苗圃地、果園及其他經濟林地的為耕地(旱地)年產值的6-8倍;
(二)征、佔用喬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為耕地(旱地)年產值的2-5倍;
(三)征、佔用宜林地的為耕地(旱地)年產值的1倍。土地年產值,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被征(撥)耕地的前3年平均年產值及其類別、各類作物的主、副產品的常年產量,參照國家收購牌價和市場價格綜合擬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國家的一般標准:
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按照下列標准執行:
(一)土地補償費
1、徵收稻田、菜地(魚塘、藕塘)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該耕地年產值的8至10倍;
2、徵收旱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該土地年產值的6至8倍;
3、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徵收旱地年產值的2至4倍。
土地年產值,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部門根據被征(撥)耕地的前3年平均年產值及其類別、各類作物的主、副產品的常年產量,參照國家收購牌價和市場價格綜合擬定,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報市、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有條件將土地補償費用於發展生產、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可以統一安排使用;被徵收的屬於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者自留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可以調整其他土地給被征地農民,但質量和數量不相當的,可以給予被征地農民合理補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未能調整其他土地給農民且又未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應當將不低於80%的土地補償費一次性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用於發展生產、自謀生活出路。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取得的土地補償費應當設立專戶管理,用於發展生產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
土地補償費的使用管理辦法應當由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成員表決確定,收支情況至少每6個月公布一次,接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者村民監督。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截留、挪用、侵佔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補償費。

B. 貴州省城市房屋折遷管理辦法【省 人民政府63令】

貴州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貴州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黔府令[2002] 63 號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保障城市建設順利進行,保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需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附屬物是指與房屋主體建築有關的附屬建築或構築物。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和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控制人口密度的原則,在規定的拆遷范圍內進行。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拆遷人是指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包括代管人、國家授權的國有房屋及其附屬物的管理人,下同)。
本辦法所稱城市房屋拆遷單位(以下簡稱房屋拆遷單位)是指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資格證書,接受拆遷人委託,對被拆遷人進行拆遷動員,組織簽訂和實施補償安置合同,組織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單位。
第四條
拆遷應當遵循先補償和安置後拆遷的原則。拆遷人必須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和安置;被拆遷人必須服從城市建設的需要,在規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省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地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六條 對在城市房屋拆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七條 需要拆遷房屋的單位,必須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發給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拆遷方案的內容包括:拆遷范圍、拆遷的實施步驟、被拆遷人的總戶數、對被拆遷人的安置方案、估算的各項補助費用、從事拆遷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實施房屋拆遷,不得超越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準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
拆遷人與被拆遷房屋產權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合同》後,必須在30日內向房屋產權管理部門申請注銷被拆遷房屋的《房屋所有權證》;若被拆遷人以產權調換方式得到償還的房屋,拆遷人應在90日內為被拆遷房屋產權人的產權調換房屋辦好《房屋所有權證》。現房從拆遷補償安置合同簽字生效之日起計算,期房從竣工交付之日起計算。
因房屋拆遷涉及變更土地使用權的,應當在拆遷前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有關手續,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
因房屋拆遷涉及變更國有資產的,應按有關規定辦理手續。
第八條 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可以由拆遷人自行拆遷或委託拆遷。
委託拆遷的,被委託人必須是持有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房屋拆遷資格證書的房屋拆遷單位。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必須以委託人的名義與被拆遷人簽訂合同,並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實施自行拆遷房屋的單位,拆遷人必須報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批准。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接受拆遷委託或者指定拆遷單位。
第九條
拆除房屋的,必須由具有爆破與拆除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進行拆除。拆除前,必須擬定拆除施工和採取安全措施的方案,並到當地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第十條 房屋拆遷單位必須服從當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統一管理,拆遷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崗位培訓、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
第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在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後,及時將拆遷人、拆遷項目、拆遷范圍、拆遷工作程序、拆遷期限和其他相關事項,以公告形式公布。
拆遷人及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在房屋拆遷之前,向被拆遷人做好有關政策宣傳、解釋工作。
《拆遷許可證》內容發生變更時,應按本辦法第七條的規定重新申報。
第十二條
房屋拆遷公告公布後,對被拆遷房屋存在權屬爭議的,被拆遷人可以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向當地縣級以上房屋產權管理部門提出申訴,由房屋產權管理部門處理;也可向人民法院起訴。被拆遷人提供的有關房屋所有權的證明文件和材料,必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和材料。
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公告的規定期限內糾紛未解決的,由拆遷人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並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三條 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公告規定期限內,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用書面形式簽訂補償、安置合同。其主要內容應包括:
(一)補償形式和補償金額;
(二)產權調換方式償還的房屋的質量、功能、環境、面積、地點和層次;
(三)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四)違約責任與糾紛解決辦法;
(五)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條款。
第十四條
建設項目轉讓時,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原拆遷協議載明的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項目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以書面形式告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轉讓建設項目,轉讓人、受讓人雙方應當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15日內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第十五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經協商達不成有關補償、安置協議的,均可向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裁決。被拆遷人是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
裁決部門應當自受理裁決申請之日起30日內做出裁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裁決書之日起9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訴訟期間如拆遷人已給被拆遷人作了補償安置或者提供了周轉過渡房的,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七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特區)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第十八條
強制拆遷應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強制執行時,被執行人所在單位和被拆除房屋所在地的基層組織應當派人協助執行;強制執行過程和搬遷的財物,執行機關應當記入筆錄,由執行人員及基層組織的協助人員簽名或蓋章。強制拆遷時,應通知被執行人到場,如果被執行人拒絕到場的,強制拆遷照常進行;被搬出的財物,由執行機關派人運至指定場所,送交被執行人,因被執行人拒絕接收而造成的損失,由被執行人承擔;執行機關將財物送交被執行人前,應當妥善保管財物,保管費用由被執行人承擔。
第十九條
為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可對拆遷人用於拆遷補償安置的資金、產權調換償還的房屋進行監管,具體辦法由市、縣(特區)人民政府確定。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權人,依照本辦法的規定給予補償、安置。
拆遷公告公布後,被拆遷人對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進行改造、拆建、裝修的,不予補償。
拆除違法建築和超過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安置。
第二十一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實行產權調換或貨幣補償。
產權調換的面積按照被拆房屋的建築面積計算。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
被拆遷房屋的市場評估價格由具有房地產評估資格的機構按照《房地產估價規范》進行評估。
第二十二條
以產權調換方式償還的房屋,償還建築面積與原建築面積相等的部分,應按照同等地段商品房市場價格結算結構和成新差價;償還建築面積超過原建築面積的部分,按照同等地段商品房市場價格結算;償還建築面積不足原建築面積的部分,按照同等地段商品房市場價格結合結構和成新結算。
以上經過結算後應補給被拆遷人的費用,均由房屋所有權人受益;應當由被拆遷人支付的費用,由房屋所有權人支付。
第二十三條 以產權調換方式償還的房屋,其計劃、規劃、建設等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國家的有關標准和規范,並經驗收合格。
第二十四條
對以產權調換的方式從區位好的地段遷到區位差的地段的,可適當增加產權調換房屋的面積或給予補助,具體標准由市、縣(特區)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五條 對以產權調換的方式將非住宅改為住宅安置的,應按各自的房屋市場價值進行補差結算,具體標准由市、縣(特區)人民政府確定。
第二十六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只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補償實行產權調換。原租賃關系繼續保持,原租賃合同應當作相應修改,公有非住宅房屋租金由雙方按市場租金議定,公有住宅房屋租金由政府定價。
第二十七條 市政工程建設和公共建築工程建設拆遷范圍內需要拆遷住宅房屋和非住宅房屋的,實行貨幣補償或異地產權調換。
第二十八條
對拆除設有抵押權的房屋實行產權調換的,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重新簽訂抵押協議,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公告規定的期限內達不成抵押協議的,由拆遷人參照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實施拆遷。
拆除設有抵押權的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重新設立抵押權或抵押人清償債務後,方可給予補償。
第二十九條
以產權調換方式償還的房屋不能隨即解決的,拆遷人應提供周轉過渡房給被拆遷人,或者徵得被拆遷人同意後由其自行臨時過渡,過渡期限應當在協議中明確規定,但自行過渡期不得超過兩年。
拆除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由拆遷人按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適當補助費。
第三十條
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因拆遷而搬家的,由拆遷人付給搬家補助費。搬家補助費標准:拆遷住宅房屋的,按被拆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1—10元計算;拆遷非住宅房屋的,按被拆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5—20元計算。市、縣(特區)人民政府可在此標准范圍內確定具體數額。
第三十一條
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在規定的過渡期限內自行解決過渡用房的,拆遷人應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標准:拆遷住宅房屋,按被拆房屋建築面積每月每平方米1—10元計算;拆遷非住宅房屋,按被拆房屋建築面積每月每平方米2—20元計算。市、縣(特區)人民政府可在此標准范圍內確定具體數額。
在規定的過渡期限內,由拆遷人提供周轉過渡房的,不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二條
拆遷人、被拆除房屋使用人雙方應遵守過渡期限協議,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由拆遷人提供周轉房的,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到期不得拒絕遷往安置用房而不騰退周轉房。
第三十三條
由於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從逾期之月起在原臨時安置補助費標準的基礎上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增加標准為:逾期不滿半年的增加25%;逾期滿半年不足一年的增加50%;逾期滿一年不足二年的增加75%;逾期二年不足三年的增加100%;逾期三年以上的,拆遷人必須採取措施予以安置,不予安置的,在原臨時安置補助費標准基礎上增加500%。由於拆遷人的責任,導致由拆遷人提供周轉過渡房的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延長過渡期限的,從逾期之月起按本辦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標准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四條
拆除未到規劃管理部門、房地產管理部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辦理房屋及土地用途變更登記,擅自將住宅房屋改為非住宅房屋的,仍按住宅房屋進行補償安置。
第四章 罰 則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三十六條 拆遷人違反本辦法,造成被拆遷人經濟損失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七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照本辦法實施罰款時,應出具省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罰款收據,並全額就地繳入國庫。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違反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辱罵、毆打房屋拆遷工作人員,拒絕、阻礙房屋拆遷工作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四十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拆遷村民住宅時,應按照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進行安置。村民修建住宅的用地限額及具體標准,按照《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一條 市、縣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措施。
第四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C. 貴州省農村宅基地批准面積是多少

《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

第三十條農村村民建住宅的用地限額(包括原有住房專宅基地面積及附屬設施屬用地)為:

(一)城市郊區、壩子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30平方米;

(二)丘陵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70平方米;

(三)山區、牧區:每戶不得超過200平方米。

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鎮規劃范圍內,願意讓出原屬田土可以復耕的宅基地,遷到荒山或者荒地上建房的,可以在規定的用地限額基礎上增加60至80平方米宅基地面積。

D. 1987年貴州省頒布的貴州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現在還有效嗎

【法規名稱】貴州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1987年)[失效]
【頒布部門內】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容常務委員會 【法規文號】
【頒布日期】1987-12-12 【實施日期】1988-03-01
【是否有效】 失效 【效力級別】地方性法規
【批准部門】 【批准日期】
【失效日期】2001-01-01

E. 貴陽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征地補償新老標准銜接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的意見內容

一、關於新、老標准執行銜接問題
各區、市、縣、開發區和金陽新區要立即對所有正在實施征地和即將實施征地的項目進行清理,做好新、老標准銜接工作和宣傳解釋工作,對新標准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
新、老標准執行的銜接問題按照以下原則處理:
1.2010年1月1日以後報批的建設用地,一律按照新標准制訂征地補償方案和實施征地補償。
2.2010年1月1日前已批准征地但還沒有實施征地的,一律按新標准進行補償。
3.2010年1月1日前已依法完成征地的,一律不再按新標准補差。
4.2010年1月1日前已批准征地並已實施征地但未完成的,按老標准補償。
二、關於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問題
征地統一年產值和區片價補償標准中未含青苗及地上附著物。對青苗補償,一市三縣范圍內按照統一年產值(1500元/畝)的1倍補償;六區(含金陽新區)范圍內按照築府通[2002]52號文確定的年產值標準的1倍補償。
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按照築府報[2008]146號意見,由各區、市、縣政府結合各地實際擬訂,報市政府批准後執行。
三、關於國有農用地補償問題
國有農用地補償參照此次公布的標准執行。
四、關於土地補償費集體和個人所得的比例劃分問題
按照《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二十條的有關規定,實行征地統一年產值補償標準的,土地補償費的80%以上應支付給被征地農民。參照上述比例,實行征地區片價補償標準的,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的部分不低於區片價的92%。
五、關於社會保障資金繳交問題
在用地報批前,用地單位(批次報地的用地單位為政府或政府委託的單位)根據項目所在地的區、市、縣社保部門開出的繳款通知書將社保資金繳入當地縣級財政專戶,繳費憑證作為用地報批的必備材料。

F. 貴州省土地徵收補償標准

參考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G. 貴州省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 先謝了!

貴州省耕地佔用稅實施辦法
頒布日期:1987-09-01
執行日期:1987-09-01
第一條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保護農用耕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耕地是指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佔用前三年內曾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視為耕地。
佔用魚塘、園地、菜地及其他農業用地建房或者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的,亦視同佔用耕地。
第三條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的單位或個人,都是耕地佔用稅的納稅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稅額一次性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四條根據人均佔有耕地情況,全省劃分為四類地區,以縣(市、特區、區)為單位,核定平均稅額(見附表)。
縣級人民政府可按照附表規定的稅額,根據人均佔有耕地情況,具體制定征稅標准,但每平方米徵收稅額,最高不得高於十元,最低不得低於一元,全縣(市、特區、區)平均稅額不得低於上表稅額。
城市郊區和工礦區人均耕地一畝以下的鄉(鎮),適用稅額可以適當提高,但最高不得高於全縣(市、特區、區)規定的最高稅額的50%。
農民按規定建房標准新建住宅,按適用稅額減半徵收耕地佔用稅。
第十四條本辦法從一九八七年四月一日起執行。附表:
┏━━┯━━━━━━━━━━━━━━━━━━━━━━┯━━━━━━┓
┃││每平方米平┃
┃類別│名稱│均稅額(元)┃
┠──┼──────────────────────┼──────┨
┃一類│南明、雲岩、烏當、花溪、白雲、遵義市、安順│5.8┃
┃│市、都勻、凱里、水城│┃
┠──┼──────────────────────┼──────┨
┃│遵義縣、湄潭、綏陽、桐梓、赤水、鳳岡、余慶、│┃
┃│安順縣、清鎮、開陽、修文、平壩、息烽、六枝、│4.8┃
┃二類│銅仁、思南、興義、安龍、貴定、龍里、惠水、│┃
┃│獨山、黃平、黎平、天柱、畢節、金沙、織金│┃
┃││┃
┠──┼──────────────────────┼──────┨
┃│道真、務川、仁懷、習水、正安、江口、玉屏、│┃
┃三類│萬山、松桃、興仁、鎮遠、岑鞏、錦屏、麻江、│3.8┃
┃│三穗、甕安、福泉、大方、黔西、鎮寧、盤縣│┃
┃││┃
┠──┼──────────────────────┼──────┨
┃│石阡、印江、德江、沿河、普安、晴隆、貞豐、│┃
┃四類│望謨、冊亨、納雍、赫章、威寧、普定、關嶺、│2.8┃
┃│紫雲、施秉、劍河、台江、榕江、從江、雷山│┃
┃│凡寨、平塘、羅甸、長順、荔波、三都│┃
┃││┃
┗━━┷━━━━━━━━━━━━━━━━━━━━━━┷━━━━━━┛

H. 誰能告訴我貴州省土地徵用賠償標准,最好是相關文件或者是中國土地徵用賠償標准

《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中的規定:
第四章 耕地保護

第十二條 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佔用耕地的單位和個人應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下列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一)佔用基本農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繳納徵用該土地補償費2倍的耕地開墾費;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繳納徵用該土地補償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耕地開墾費。
(二)佔用其他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繳納徵用該土地補償費1倍的耕地開墾費;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繳納徵用該土地補償費0.5倍以上1倍以下的耕地開墾費。
耕地開墾費應當列入建設項目總投資。
第十三條 新開墾的耕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也可以委託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
土地後備資源匱乏的個別州、市、地,新增建設用地後,新開墾耕地的數量不足以補償所佔用耕地數量的,必須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減免本行政區域內開墾耕地的數量,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易地開墾。
第十四條 禁止閑置、荒蕪耕地。閑置、荒蕪耕地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應繳納閑置費的,按該耕地年產值1至2倍的標准繳納。
第十五條 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等用於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按照下列許可權批准:
(一)一次性開發不足60公頃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二)一次性開發60公頃以上(包括本數,下同)不足300公頃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三)一次性開發300公頃以上不足600公頃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農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灘等用於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事先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同意,並簽訂合同;批准許可權依照前款規定執行,其中,一次性開發600公頃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條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要求,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對田、水、路、林和農村村民住宅區及閑散地、廢棄地進行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方案應當明確參與土地整理的單位和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新增耕地的分配原則。
開發、復墾和整理土地,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等規劃,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沙化、石化和水土流失。
禁止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造地,禁止毀林毀草開墾。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工作。
第十七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堆放固體廢棄物、臨時使用土地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每平方米5元至15元的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
第十八條 耕地開墾費、土地閑置費、土地復墾費由承擔耕地佔補平衡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許可權收取,全額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外資金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耕地開墾、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具體徵收、管理、使用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十九條 建設徵用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受理建設用地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提出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第二十條 徵用土地的補償費用,按下列標准執行:
(一)土地補償費
1、徵用稻田、菜地(魚塘、藕塘)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該耕地年產值的8至10倍。
2、徵用旱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該土地年產值的6至8倍。
3、徵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徵用旱地年產值的2至4倍。
土地年產值,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被征(撥)耕地的前3年平均年產值及其類別、各類作物的主、副產品的常年產量,參照國家收購牌價和市場價格綜合擬定,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有條件將土地補償費用於發展生產、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可以統一安排使用;被徵用的屬於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者自留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可以調整其他土地給被征地農民,但質量和數量不相當的,可給予被征地農民合理補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未能調整其他土地給農民且又未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應將不低於80%的土地補償費一次性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用於發展生產、自謀生活出路。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取得的土地補償費應當設立專戶管理,用於發展生產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
土地補償費的使用管理辦法應當由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的成員表決確定,收支情況至少每6個月公布一次,接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村民監督。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截留、挪用、侵佔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補償費。
(二)安置補助費
1、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用單位人均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2、徵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為徵用耕地安置補助費的一半。
3、徵用未利用土地的,不給予安置補助費。
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三)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1、被徵用土地上有青苗的,按當季該作物的實際產值補償。
2、被徵用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樹木等,按有關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的標准給予補償;沒有規定、約定或約定不成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損失價值確定。
3、徵用預告通知發布後,在擬徵用的土地上搶種的農作物、樹木或搶建的設施,不予補償。
青苗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應當支付給土地承包經營者或者地上建築物的產權人。
第二十一條 依法徵用農民承包的土地,自批准徵用下一年度起,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被徵用面積核減農業稅;糧食定購任務經縣級人民政府核實,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核減;其他按耕地面積負擔的費用,由有關部門及時核減。
第二十二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使用已批准徵用的土地或者轉用的農用地,具體建設項目供地的審批許可權為:
(一)使用土地不足1公頃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和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備案;
(二)使用土地1公頃以上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三條 具體建設項目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為:
(一)使用土地不足4公頃的,由縣人民政府審批,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備案;
(二)使用土地4公頃以上不足10公頃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審批,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三)使用土地10公頃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審批。
第二十四條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者應在申請報批建設項目用地的同時提出申請,佔用非耕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耕地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臨時佔用土地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的,或者臨時佔用非耕地建磚瓦窯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按前款規定辦理臨時用地手續。
土地使用者在辦理臨時用地審批手續時,涉及土地復墾的,按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出資或者入股、聯營聯建等,土地使用者應當向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其審核後,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其中,涉及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出資或者入股、聯營聯建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第二十六條 以租賃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土地使用權租賃合同。合同的具體內容,依照國家對國有土地租賃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七條 土地使用者需以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出資或者入股、聯營聯建等,按規定需要進行地價評估的,應當經具有土地估價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確認。
第二十八條 在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國有土地上新建、擴建、改建建築物或構築物,涉及改變土地用途、變更土地權屬或增加用地面積的,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該幅國有土地在城市規劃區內的,還應當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工程項目竣工後30日內,土地使用者持批准文件向該土地原登記機關申請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九條 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舉辦企業,用地審批許可權按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執行;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不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徵用土地的補償,由受益的鄉(鎮)和村調劑解決。
第三十條 農村村民建住宅的用地限額(包括原有住房宅基地面積及附屬設施用地)為:
(一)城市郊區、壩子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30平方米;
(二)丘陵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70平方米;
(三)山區、牧區:每戶不得超過200平方米。
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鎮規劃范圍內,願意讓出原屬田土可以復耕地的宅基地,遷到荒山或荒地上建房的,可在規定的用地限額基礎上增加60至80平方米宅基地面積。
第三十一條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凡是能利用舊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的,不得新占土地。確需新占土地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住宅用地面積已達到本條例規定標準的;
(二)出賣、出租原住房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不予批準的。
農村村民遷居拆除房屋騰出的宅基地,應當歸還集體,不得私自轉讓。

I. 征地補償標準的安置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我市征地補償 安置工作,保障徵收土地工作順利進行,保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貴州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成果的批復》(黔府函〔2009〕255號)有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征地補償安置適用本辦法。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征地補償安置,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包括其他合法使用集體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下同)進行補償安置的行為。
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各鄉(鎮、辦事處)負責轄區內的征地補償安置工作,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
第五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各鄉(鎮、辦事處)應當依照本辦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給予補償安置。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當服從國家征地的需要,不得阻擾征地工作。
第六條 除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征地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征地活動。 第七條 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佔用耕地的單位和個人應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下列規定繳納耕地的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一)佔用基本農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繳納徵收該地的土地補償費2倍的耕地開墾費;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繳納徵收該地的土地補償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耕地開墾費。 (二)佔用其他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繳納徵收該地的土地補償費1倍的耕地開墾費;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繳納徵收該地的土地補償費0.5倍以上1倍以下的耕地開墾費。區片綜合地價區域耕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的40%計算。耕地開墾費應當列入建設項目總投資。
第八條 禁止閑置、荒蕪耕地。閑置、荒蕪耕地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應繳納閑置費的,按該耕地年產值1至2倍的標准繳納。區片綜合地價區域耕地的閑置費,按照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的4%至8%繳納。
第九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堆放固體廢棄物、臨時使用土地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繳納每平方米5元至15元的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
第十條 耕地開墾費、土地閑置費、土地復墾費由承擔耕地佔補平衡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許可權收取,全額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外資金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耕地開墾、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具體徵收、管理、使用辦法按照省人民政府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 徵收土地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擬訂,經依法批准後,市人民政府應當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位置、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登記的地點和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辦事處)和村、組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第十二條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不得在征地范圍內搶栽、搶種農作物和改變土地用途。搶栽搶種的農作物不予補償,改變土地用途按改變前的土地用途予以補償。
第十三條 在征地期限內,公安、工商、房產、規劃等有關部門應暫停辦理戶口遷入、分戶、發放營業執照和房屋改建、擴建、抵押、租賃、買賣等有關手續。在征地期限內,因出生、婚嫁和軍人復員退伍等確需要入戶或者分戶的,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實後,由公安機關辦理。
第十四條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被徵收土地上有建(構)築物的,還應提供有關建(構)築物的合法證件。
第十五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辦事處)和村、組予以公告,並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意見。
第十六條 對征地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市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市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第十七條 征地補償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拒不領取征地補償費用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以被征地方的名義將其征地補償費用予以專戶儲存。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的期限內交出土地。
第十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它費用
第十九條 徵收土地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征地統一年產值綜合補償標准(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准)和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第二十條 征地補償費中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保管。經村民會議同意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有條件將土地補償費用於發展生產,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可以統一安排使用;被徵收的土地屬於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者自留地,經村民會議2/3以上的成員或者2/3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可以調整其他土地的給被征地農民,但質量和數量不相當的,可以給予被征地合理補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未能調整其他土地給農民,且又未解決農民生活出路的,應將不低於80%的土地補償費一次性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用於發展生產、自謀生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取得的土地補償費應當設立專戶管理,用於發展生產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土地補償費的使用應當由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的成員表決確定,收支情況至少每6個月公布一次,接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村民監督。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截留、挪用、侵佔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補償費。區片綜合地價區域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的40%計算(未利用地按照100%計算)。
第二十一條 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一)被徵收土地上有青苗的,按本辦法規定標准予以補償(見本辦法附件)。 (二)被徵收土地上的建(構)築物、樹木等,本辦法有規定的按有關規定補償(見本辦法附件),本辦法沒有規定的由雙方約定標准進行補償;本辦法沒有規定又約定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根據損失實際價值確定。 (三)征地預告通知發布後,在擬徵收的土地上搶種的農作物、樹木或搶建的設施,不予補償。
第二十二條 被徵收土地上的房屋,其房屋產權、面積、結構、使用性質、建築年限的認定,均以徵收土地公告前土地使用權證和其它合法證件為依據。
第二十三條 拆除違法違章建築和有合法證件註明國家建設需要時無條件拆除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
第二十四條 因國家建設需要,收回借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耕種的國有土地,只對青苗進行補償,簽訂了借地協議的,按協議履行。
第二十五條 需臨時使用集體土地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合同或參照統一年產值標准扣除耕管的投入成本後進行逐年補償,臨時使用土地期滿後造成土地破壞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負責復墾,沒有條件復墾的,應當支付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
第二十六條 徵收土地范圍內墳墓的遷移按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執行。應當補償的,按規定標准給予補償。墓主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 自行遷移墳墓;逾期未遷移的,視為無主墳,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處理。
第二十七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征地補償標准和移民安置辦法,按照國務院《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和省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 徵收土地後,安置補助費可以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在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費用。區片綜合地價區域的安置補助費按照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的60%計算(未利用地無安置補助費)。
第二十九條 被拆遷的房屋需要重建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不得突破《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的有關用地限額規定。
第三十條 被拆遷戶重新申請用地建房的必須按有關規定辦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安排重建用地。 (一)房屋產權人在它處另有宅基地已達到規定用地面積標準的; (二)征地預告通知書公布和房屋拆遷范圍確定後,利用各種關系遷戶口、突擊分戶的; (三)既無承包土地,又無住房的搭寄戶; (四)非法佔地修建建築物的。 第三十一條 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本辦法進行征地活動的,該征地行為無效,已經開發建設的,依法予以查處。
第三十二條 侵佔、挪用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征地補償費用,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三條 徵收土地方案公告並按規定支付征地補償費後,被征地者拒不交出土地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出土地;逾期不交出土地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四條 阻礙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國家建設使用國有農用地和鄉(鎮、辦事處)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集體所有土地的補償安置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貴州省徵佔林地補償費用管理辦法》、《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貴州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成果的批復》(黔府函〔2009〕255號)的規定,結合我市相關產品和勞務的價格指數,擬定各類土地補償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見附件),作為我市征地補償的執行標准。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實施(凡於此前實施的征地項目繼續按原徵收土地補償標准執行),原銅府發〔2008〕39號文件同時廢止。

J. 關於六盤水市的拆遷辦法或徵用土地文件

六盤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六盤水市建設用地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 各縣、特區、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中央、省屬駐市各企事業單位: 《六盤水市建設用地管理若干規定》已於2008年11月1日經市人民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 六盤水市建設用地管理若干規定為加強建設用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維護土地所有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主席令第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256號)、《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公告第24號)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建設用地管理工作,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建設用地管理工作。 第二條國家依法對集體土地實行徵收,對國有土地實行有償使用或劃撥。除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採取行政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外,其他用地一律實行有償使用。土地徵收、有償使用或劃撥工作由市、縣兩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同級人民政府依法行使。 第三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農民集體土地的,由建設單位向縣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按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審批,涉及農用地轉用的,一並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經批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建設單位持有關文件向有批准權的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經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條土地徵收、農用地轉用和具體建設項目用地的審批許可權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主席令第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256號)、《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公告第24號)的規定執行,嚴禁越權和違法審批土地。 第五條建設項目佔用土地,必須堅持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則,盡量不佔或少佔耕地,切實保護耕地。建設項目確需佔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11號)、《貴州省耕地佔用稅實施辦法》(黔府〔1987〕55號)的有關規定,依法繳納耕地佔用稅。
答案補充
第六條建設項目徵收土地實行統一征地制度。統一征地工作除由省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的外,其餘由市、縣(特區、區)兩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相關的鄉(鎮、街道)協助。征地服務費,按省的有關規定收取。

熱點內容
法院調取證據通知書 發布:2025-09-18 14:03:45 瀏覽:468
勞動法停職待崗 發布:2025-09-18 14:02:03 瀏覽:661
法院計財處 發布:2025-09-18 13:59:58 瀏覽:539
哲理法學院 發布:2025-09-18 13:41:06 瀏覽:980
下列關於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內容正確的是 發布:2025-09-18 13:40:43 瀏覽:653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13:36:56 瀏覽:687
勞動法第20條第2款規定 發布:2025-09-18 13:29:14 瀏覽:942
民法典中物權編 發布:2025-09-18 13:27:21 瀏覽:980
倫理道德的事 發布:2025-09-18 13:24:27 瀏覽:645
法治內容手抄報 發布:2025-09-18 13:19:11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