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法規的
①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如下: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回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發生效力。
依法答律行為取得,是傳來取得,依事實行為取得,是原始取得。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都是合法行為,事實行為區分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
法律行為要求行為能力,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能力。
拓展資料: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② 如何區別法律行為與非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為作為民事法律事實中行為的一種,具有如下三項特徵而區別於其他各類民事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合法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有合法性,因為它必須是合法行為。才能為國家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從而能夠產生行為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在此,理解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應著眼於其內容和形式均應符合法律規定,而且,合法性的范圍是廣義的,即要符合法規規定,又要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的要求。這是民事法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調整的目的,也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本質屬性。
(二)民事法律行為是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作為構成要素
1.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追求民事法律後果(民事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或消滅)的內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活動。
2.意思表示與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每種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確認的意思表示的行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但並不等於民事法律行為,因為,不同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意思表示構成是不一樣的,既可以是一種意思表示所構成,也可以是包含兩種或多種意思表示。
(三)民事法律行為能夠實現行為人所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
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即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那麼,基於民事法律行為具有的合法性,法律確認和保護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故行為人所追求的預期後果必須可以實現。可見,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與實際產生的後果是相互一致的。這一特點使得民事法律行為區別於民事違法行為。因為,民事違法行為(如侵權行為)也含有依法產生法律後果(如侵權行為人承擔的損害賠償民事責任)。但是,這種法律後果並不是行為人實施民事違法行為時所追求的後果,而是根據法律規定直接產生,並非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根據。
③ 准法律行為和法律行為的區別
准法律行為和法律行為的區別如下:
1、兩者發生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
2、法律行為只能產生法律效果,事實行為卻能同時產生法律效果和事實效果;
3、法律行為是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的,它離開事實行為則無獨立的意義;
4、從事實構成來看,事實行為必須具有法定的構成要件,如此才能體現其客觀性和法定性的特徵。
(3)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如下:
1、法律行為的成立。指法律行為在客觀上已經存在。
(1)法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三:①當事人;②標的;③意思表示
(2)法律行為的特殊成立要件。①遺囑。遺囑須依照《繼承法》第17條作成法定形式(五種),否則遺囑不成立。②實踐合同。實踐合同(要物合同),除意思表示外,合同自交付標的物時成立。
(3)以下五種合同為實踐合同。
①定金合同(《擔保法》第90條);
②保管合同(有例外。可約定為諾成合同)(《合同法》第367條);
③借用合同(或消費借貸合同);
④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合同法》第210條);
⑤代物清償協議。
2、法律行為的生效。法律行為的生效,指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產生行為人所意欲的法律效果。原則上,法律行為自成立時起生效,但有若干例外。例如,附生效條件和附始期的合同,在條件成就或期限屆至前,成立但未生效。再如,效力待定的合同;無效的合同。
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
①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實、自由;
③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共利益。
④ 商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急用,在線等,謝謝~!
商行為與法律行為在價值取向、有效要件、瑕疵分類及瑕疵處理模式等諸方面均存有根本性版的差異。權
另外,商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還表現在:
1調整的對象不同,商調整的是商主體,法調整的是法律主體,
2法的適用不同,商適用商法,法律行為適用各類法律規范.
3涉及的利益不同,商涉及的是盈利行為,法涉及的可盈利可不盈利,
4.行為主體不同,商行為的主體一般多為企業,而法可以為國家,組織,個人.
⑤ 法律中的"事件"和"行為"是什麼意思求答案
民法法律事實的發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將民事法律事實分為事件與行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實。行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動。是否和人的意志有關,是事件區別於行為的關鍵。注意:事件與人的意志無關,是指事件本身並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強調把事件本身與引發事件的原因區別開來,如果事件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與事件發生有間接的聯系,但事件本身並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與行為相區分。例如,甲將乙殺了,甲的殺人行為與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區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與人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完全無關,純由自然原因發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災害、一定期間的經過、天然孳息的產生。人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為引發的事件。如戰爭、罷工、動亂、人為事故、人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蹤。可以看出,事件與行為一對范疇,統一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事件與行為的最根本的區別是法律事實的發生是否直接與人的意志性有關,有直接關系的就是行為,否則就事件。
根據行為人是否進行意思表示,可以將民法上的行為分為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表意行為,是指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進行的行為。表意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非表意行為是指當事人無須意思表示而實施的行為。主要包括事實行為、違法行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引起民事法律關系後果的行為。例如,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先佔、加工、著作、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總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統屬於行為范疇。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行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是民事行為,否則,就是事實行為。
⑥ 名詞解釋: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回規定能答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事實的一種。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人的活動行為。
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6)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⑦ 法規與規章的區別是什麼
一、概念不同
1、法規即法的規范,是國家或地方立法機關、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為實施行政領導和管理,依照憲法和法律,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執行性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2、規章即規章制度,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的行為,依照法律和法規,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二、類別文種不同
1、法規按制發主體的不同,分為全國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三類。常用文種是條例、規定、辦法。規章按性質內容的不同,分為行政規章、組織規章、業務規章和一般規章四類。
2、行政規章常用規定、辦法、細則等文種;組織規章常用文種是章程;業務規章常用文種多為章程;一般規章常用文種為規定、辦法、細則、制度、規則、規程、准則、守則、公約、須知等。
三、制發主體不同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規,稱全國法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會所在市和計劃單列市人大制定的法規稱地方法規;國務院制定的法規稱行政法規。
2、行政規章由國務院各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所在市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制定;組織規章由黨的各級領導機關、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制定;企業可制定業務規章;所有機關、團體、單位均可制定一般規章。
四、制發程序不同
1、全國性法規須經全國人大及常委會會議討論通過,方能發布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法規,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市及計劃單列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法規,須經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行政法規須經國務院常委會議審議或國務院總理審批,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各主管部門發布。行政規章須經行政會議討論通過,報主管部門審批後方能發布實施;組織規章、業務規章、一般規章也要經會議討論通過,由主管領導審核簽發。
⑧ 民事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回、可變更或可撤答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二者性質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是行為人的合法行為,這種合法行為的目的在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而民事行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為和無效的民事行為,合法的民事行為和非法的民事行為。
2、法律後果不一樣。行為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產生預期的法律後果。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受法律的保護。民事行為有合法與非法、有效與無效之分。對於非法的或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不受法律保護。
⑨ 法律事實與法律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其中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事件和行為的根本區別是當事人有沒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內容。
法律行為(表意行為是行為人通過意思表示所進行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在做某事之前事先進行思考。表意行為包括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可撤銷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
(9)行為與法規的擴展閱讀
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
一、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二、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三、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法律事實,就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如結婚產生夫妻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結婚即為法律事實;死亡引起婚姻法律關系的消亡、繼承法律關系的產生,死亡即為法律事實。
⑩ 法律和行為規范哪個包含哪個
在法的角度上來說,在我國,法律是效力僅次於憲法的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製版定。
而行為規范權不屬於法的范疇,應該更多的是屬於道德約束。
違法的,一定是不道德的,但不道德的,不一定違法。
完全是兩個范圍、兩種概念,沒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