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保護條例
Ⅰ 有身份證保護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來居民身份證自法
第一條 為了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條 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第三條 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證件的有效期和簽發機關。
公民身份號碼是每個公民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由公安機關按照公民身份號碼國家標准編制。
Ⅱ 指紋身份證的法律規定
泄露個人信息將面臨刑罰
針對流動人口如何錄入指紋信息的問題,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長黃雙全表示,按照規定,居民身份證需要到常住戶口的所在地機關進行辦理,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都要在戶口所在地公安機關辦理。
黃雙全稱,全國現有兩億多流動人口,要集中回去錄入指紋信息確實有很大難度,所以這次沒有採取集中錄入指紋的做法,今後將逐步實現。流動人口在居住地辦理身份證技術上是可以辦到的,並不存在技術障礙,但為避免通過多種渠道換領可能產生的信息安全問題,仍然要求流動人口回原籍辦理。
流動人口錄指紋要回原籍
法規在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中增加了指紋信息,規定:「公民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自願錄入指紋信息。」這一決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據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長黃雙全介紹,已經領取身份證的持證人不能在證件有效期內直接追加寫入指紋信息,根據修改後的法律,還是要通過上述方式換領、補領身份證時錄入。
此外,修改後的居民身份證法加大了對泄露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根據相關條款,泄露公民個人信息,不僅要面臨刑事處罰,還要承擔經濟賠償等民事責任,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多重保護。
法律還規定了一代身份證有效期內繼續有效。以前領取的其他居民身份證,在其有效期內,也繼續有效。
Ⅲ 中國公民身份證受保護嗎
居民身份證信息不屬於隱私,但受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第十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
(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
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第十八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本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所列行為之一,從事犯罪活動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人民警察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利用製作、發放、查驗居民身份證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的;
(二)非法變更公民身份號碼,或者在居民身份證上登載本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項目以外的信息或者故意登載虛假信息的;
(三)無正當理由不在法定期限內發放居民身份證的;
(四)違反規定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
(五)泄露因製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
為了防止身份證個人信息泄露,在辦理相關業務需要身份證復印件時應該要進行簽注。
1、市民可以在身份證復印件上寫明「XX」專用,內容盡量詳盡。
2、不要遮住身份證號碼和姓名,但簽注文字一定要寫在身份證有效范圍內,部分筆畫要與身份證原有字交叉或接觸。
3、簽注時要使用藍色圓珠筆或簽字筆,通常寫成三行,每一行字的後面要畫上橫線,以防被偷加文字,最後別忘記寫上姓名和日期。
例如,申請金融業務時,復印件簽注寫法:僅提供XX銀行/申請辦理XX業務/他用無效/姓名/日期。
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
(1)十六周歲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為十年、二十年、長期。
①十六周歲至二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證;
②二十六周歲至四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證;
③四十六周歲以上的,發給長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證。
(2)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自願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的,發給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證。
Ⅳ 身份證的基本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居民所持身份證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1984年4月6日,中國大陸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第一代居民身份證採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術塑封而成,比較容易被偽造。
2003年6月28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規定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發內置非接觸式IC卡智能晶元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公安部表示,居民身份證更新換代工作將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份證較第一代身份證做了很多改進。第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而且內置了數字晶元,採用了數字防偽措施,存有個人圖像和信息,可以用機器讀取。還採用了更大字型檔,目的在於解決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問題。
現代身份證與傳統的「紙版配照片」式身份證相比相似之處已經很少,而更多的是採取高技術的智能卡形式,具備由計算機進行掃描和閱讀的能力。當身份證是由國家所頒發時,它將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公民身份的證明工具。大量新技術的出現允許身份證包含生物統計學信息於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徵、手掌特徵、虹膜掃描識別或指紋識別。其他通常出現在身份證上(或資料庫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職業、民族(在多民族國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有15位的身份證和18位的身份證。第二代身份證中已可以在線身份證查詢及身份證核對身份證信息的真實性和頭像,一般常見於汽車租賃、物流、中介、家政、交友等行業的用戶查詢驗證,每次查詢費用五元。
2013年,公安部副部長楊煥寧介紹,在居民身份證登記內容中增加了指紋信息項目,並指出,公民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的,應登記指紋信息。在居民身份證中登記的指紋信息,是數字化的指紋特徵點,不能被還原成指紋圖像,能有效保護公民的指紋信息安全,不用擔心指紋信息泄露。第二代身份證中使用的專用晶元在設計定型時已預留了指紋信息儲存區,增加指紋信息不必更換證件式樣和晶元,和原來的二代證在外觀上並沒有差異。同時據介紹,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只針對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或者換領、補領身份證的公民,尚在有效期內的二代身份證可以正常使用。 中國台灣的身份證稱為「國民身份證」。現行版本是1985年起所換發,並於1995年起由手寫資料改為電腦列印,男性的身份證為淺黃色;女性的身份證為粉紫色。但因發行多年,已嚴重被偽造用以犯罪,在2000年初起就開始研究更換新身份證,原先身份證上有象徵華人的龍圖案,但被一些信奉西方宗教人士所反對。經過數年設計,正式版本於2004年定稿,預定於2005年起全面換發。但因為台灣省「戶籍法」有規定:申領及補發身份證需要登記指紋信息,被爭議為侵犯人權,因此「司法院」大法官採取緊急處分權,推遲至2005年7月起全面換發身份證,並於同年9月的大法官會議頒布解釋,裁定「戶籍法」中登記指紋信息的規定違憲。預定於12月開始換發。此次換發新身份證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但對於照片的規定嚴格許多,也因為有強制露出耳朵的規定,被部分耳朵缺損人士所抗議。
台灣的現役軍人,以往是以軍人補給證做為軍人用身份證件,改成台灣軍人身份證。 香港身份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以下簡稱入境處)簽發,是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證明文件。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規定,凡年滿11歲或在香港逗留多於180天人士,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兒童身份證,並必須於年滿十八歲後更換為成人身份證。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士於公眾地方皆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並隨時接受檢查。香港現正進行最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的換領工作。新的智能身份證除了可以作一般出入境及身份認證用途外,還可以用作網上電子證書、公共圖書館圖書證,於2006年可同時用作駕駛執照。
香港永久居民於出入香港邊境時候只需出示身份證即可過關,無須出示護照。
如果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持有人因需要更換新證或因丟失舊證而要補領,在新證未發出前入境事務處會發出「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收據」。此收據具臨時身份證的功能。
每張香港身份證均有持證人的姓名、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並把持證人的黑白照片印在證上。在姓名一欄下面,亦印有中文電碼,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Ⅳ 短期身份證受法律保護嗎
受法律保護。因為身份證根據年齡的不同,有不同的有效期。只要在有效期之回內,就受答法律保護,屬於合法的身份證件。同時,臨時身份證具有與正式身份證同等的法律效力。
《居民身份證法》規定:
第五條 十六周歲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為十年、二十年、長期。十六周歲至二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證;二十六周歲至四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證;四十六周歲以上的,發給長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證。
《臨時居民身份證管理辦法》規定:
第二條 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國公民,在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期間,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證的,可以申請領取臨時居民身份證。
第三條 臨時居民身份證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
Ⅵ 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一、《居民身份證法》相關規定
警察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的法律依據,是2012年1月1日起實施的《居民身份證法》。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出示執法證件,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一)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需要查明身份的;(二)依法實施現場管制時,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三)發生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時,需要查明現場有關人員身份的;(四)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五)法律規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三、《反恐怖主義法》相關規定
警察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的第三個法律依據是2016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4月修正的《反恐怖主義法》。
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將遭受恐怖襲擊的可能性較大以及遭受恐怖襲擊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或者社會影響的單位、場所、活動、設施等確定為防範恐怖襲擊的重點目標,報本級反恐怖主義工作領導機構備案。」
第三十六條規定:「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應當掌握重點目標的基礎信息和重要動態,指導、監督重點目標的管理單位履行防範恐怖襲擊的各項職責。公安機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對重點目標進行警戒、巡邏、檢查。」
該法第四十條規定:「公安機關接到恐怖活動嫌疑的報告或者發現恐怖活動嫌疑,需要調查核實的,應當迅速進行調查。」第五十條規定:「公安機關調查恐怖活動嫌疑,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對嫌疑人員進行盤問、檢查、傳喚,可以提取或者採集肖像、指紋、虹膜圖像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和血液、尿液、脫落細胞等生物樣本,並留存其簽名。公安機關調查恐怖活動嫌疑,可以通知了解有關情況的人員到公安機關或者其他地點接受詢問。」
Ⅶ 《身份證管理條例》原文
第一條為了證明居民身份,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年滿十六周歲的中國公民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領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
正在服現役的人民解放軍軍人、人民武裝警察,不領取居民身份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部頒發軍人和武裝警察身份證件。
第三條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
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使用全國通用的文字填寫。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可以決定同時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選用一種當地通用的民族文字。
第四條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限分為十年、二十年、長期三種。十六周歲至二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證;二十六周歲至四十五周歲的,發給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證;四十六周歲以上的,發給長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證。
第五條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統一印製、頒發和管理。
第六條公民應當向常住戶口所在地的戶口登記機關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並按照規定履行申請領取手續。
第七條華僑回國定居的,在辦理戶口登記手續時,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第八條居民身份證有效期滿或者登記內容有變更、更正或者證件嚴重損壞不能辯認時,應當按照規定申報換領新證;丟失證件的,應當申報補領。
第九條公民被徵集服現役的,在辦理注銷戶口手續時,交回居民身份證;退出現役後,發還居民身份證或者再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
第十條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以及被羈押的人,尚未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的,在服刑、勞動教養和羈押期間,不發給居民身份證。
已領取居民身份證的,由執行機關按照規定收繳其居民身份證,釋放或者解除勞動教養後,由本人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或者將原居民身份證發還本人。
第十一條公民出境按照規定需要注銷戶口的,在辦理注銷戶口手續時,交回居民身份證。
第十二條公民死亡的,由公安機關收回居民身份證。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在執行任務時,有權查驗居民身份證,被查驗的公民不得拒絕。
執行任務的公安人員在查驗公民的居民身份證時,應當出示自已的工作證件。
公安機關除對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被執行強制措施的人以外,不得扣留公民的居民身份證。
第十四條公民在辦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權益的事務時,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其身份。有關單位不得扣留或者要求作為抵押。
第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一)拒絕公安機關查驗居民身份證的;
(二)轉讓、出借居民身份證的;
(三)使用他人居民身份證的;
(四)故意毀壞他人居民身份證的。
第十六條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或者竊取居民身份證情節嚴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條的規定處罰。
第十七條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本條例時,徇私舞弊、侵害公民合法權利和利益的,應當給予行政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八條居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無國籍人,不適用本條例。
第十九條本條例的實施細則,由公安部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7)身份證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關於規范居民身份證使用管理的公告:
居民身份證是我國公民的法定身份證件。為更好地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現就規范居民身份證使用、核查等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1、為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公民應當依法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
2、公民應當依法使用居民身份證,不得出租、出借、轉讓居民身份證。
3、公民應當增強居民身份證安全保護意識,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證,防止丟失、被盜。
4、登記指紋信息的居民身份證可以有效防止被他人冒用,有利於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有利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公民可積極主動到公安機關申請換領登記指紋信息的居民身份證。
5、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認真履行居民身份證核查義務,嚴格落實人、證一致性核查責任。不依法履行核查義務致使公民合法權益或公共利益遭受損害的,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公民應當自覺配合居民身份證核查,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6、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應當當場核查居民身份證的人、證一致性,不得擅自記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
7、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擅自復印、掃描居民身份證,不得扣留或者抵押公民的居民身份證。公民應當堅決抵制擅自復印、掃描居民身份證或者扣押居民身份證的行為。
8、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嚴格保密。對單位內部建立的公民個人信息存儲系統,要嚴格設定查詢許可權,嚴格控制知悉范圍;要強化技術防護措施,嚴防信息泄露或者被竊取。
9、國家機關或者有關單位要建立不良信用記錄人員「黑名單」制度,對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的個人,要列入不良信用記錄「黑名單」庫,並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時進行必要限制,推動落實聯合懲戒機制。
10、歡迎廣大群眾積極向公安機關和有關主管部門檢舉偽造、變造、買賣、冒用居民身份證以及泄露、竊取、買賣、冒用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公安機關將依法予以嚴厲打擊。
Ⅷ 身份證制度實行的時間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規定:凡居住的中版華人民共和國權境內的中國公民,除未滿16歲者和現役軍人,武裝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員,均應申領居民身份證。
居民身份證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分為10年、20年、長期三種。
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是維護社會安定,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是有效地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措施。同時也使中國公民移動更為容易,外出打工更為方便,更符合市場經濟需要
Ⅸ 中國的身份證制度何時開始的
中國的身份證制度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制度,它是從1986年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的,但是起源是上個世紀的1929年,詳解如下:
1、居民身份證制度的起源:
寧夏省建立於1929年1月1日,與甘肅、陝西、綏遠及蒙古接壤。1933年,馬鴻逵被中央政府任命為寧夏省政府主席。為了加強統治,馬鴻逵從1934年開始,在全省清查戶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紅軍開始西征作戰,解放了寧夏的鹽汕、豫旺、同心等地。為了抵禦紅軍,寧夏制定出各種反共防共之策,發收「居民證」便是其中一種。居民凡15歲以上之男女須一律佩帶居民證。
寧夏「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厘米,寬3厘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居民證」被規定縫於上衣裡面,以便查驗。這個「居民證」雖與後來的國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備了身份證的各項要素,當屬中國身份證之最早雛形。
不過,寧夏省「居民證」制度的施行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證是縫在衣服上的,由於洗曬和磨損.很快就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變得名存實亡。
2、關於正式的居民身份證制度:
1984年4月6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規定:凡居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國公民,除未滿16歲者和現役軍人,武裝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員,均應申領居民身份證。居民身份證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分為10年、20年、長期三種。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是維護社會安定,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是有效地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