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傷亡賠償政策法規
㈠ 對於航空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標准,分析國內國際標準的區別。
因航空器事故使旅客受到傷亡,或貨物受到毀損的侵權行為之債。
對這類侵權行為,可以適用航空器登記地法、法院地法、航空公司的主要營業地法或住所地法以及乘客取得機票地法或貨物托運地法。
由於各國對這類侵權行為(即第3類)所做的法律規定不同,如美國主張,航空運輸對乘客的傷亡,承運人如有過錯,才負賠償責任;而瑞士航空法規定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傷亡應承擔無過失責任。因此,為協調各國法律的不同,在該領域出現了一些國際公約。其中主要有三個,即1929年在華沙締結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簡稱《華沙公約》)、1955年在海牙簽訂的《修改1929年華沙公約的議定書》(簡稱《海牙議定書》)以及1964年生效的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城簽訂的《統一非締約承運人所辦國際航空運輸若干規則以補充華沙公約的公約》(簡稱《瓜達拉哈拉公約》)。除此之外,還有1966年《蒙特利爾協定》和1971年的《瓜地馬拉議定書》。
在上述這些公約中,《華沙公約》是最基本的,是調整國際航空運輸的主要公約。在此,僅以《華沙公約》為主,將承運人對旅客及行李的損害賠償責任簡述如下:
1.《華沙公約》的適用范圍
《公約》第1條、第2條作了規定。
(1)適用於所有以航空器運輸旅客、行李或貨物而收取報酬的國際運輸。
(2)「國際運輸」是指當事人所簽定的運送合同所約定的起點和終點應分別在兩個締約國內;或起點和終點雖在同一締約國內,但約定中途必須在另一締約國或非締約國內有約定的徑停點;幾個連續的航空承運人所辦理的運輸,如合同各方均認為是單一業務活動的,則不得因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合同是在同一國的領土內而喪失其國際性質。
(3)某些國際運輸不適用《華沙公約》。
根據國際郵政公約所辦理的信件和包裹運輸;
航空運輸企業為了開設正式航線進行試航的國際航空運輸;
在特殊情況下所作非常運輸,如為科學探險或緊急救助而作的運輸。
2.承運人的責任
關於承運人的責任,《華沙公約》規定了三項原則,即推定過失責任原則、有限責任原則、免責禁止原則。
(1)推定過失責任原則:即只要旅客的人身或財物受到損害,首先推定承運人有過失,須負賠償責任。只有在承運人能夠證明他沒有過失或證明損失發生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過失或自助所造成,才得以免除或減輕承運人的責任。該原則體現在《華沙公約》第17條、18條和19條中,具體內容如下:
對旅客造成的損失是發生在航空器上或在上、下航空器過程中,承運人須負責任;
對任何已登記的行李或貨物的損失是發生在航空器運輸期間,承運人負責任;
承運人對旅客、行李或貨物在航空運輸過程中,因延誤造成的損失應負責任。
《華沙公約》第20條規定了在什麼條件下才能減輕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的情況,這些情況包括以下三種:
承運人如果能證明為避免損失的發生已經採取了一切必須的措施,或不可能採取這種措施時,可免責;
損失是由於駕駛上的、航空器操作上的或領航上的過失,而且承運人已經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失的,也不負責任;
如果承運人證明損失是由於受害人的過失所引起或助成的,法院也可按自己的法律規定(即適用法院地法),減輕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
《華沙公約》實行的這一原則是推定過失責任原則,只有在承運人自己舉證他沒有過失或證明損失的發生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過失所造成時,才可免除或減輕其責任。這種規定也可以稱之為「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因為一般的過失責任制中,致害人的過失是由受害人舉證的,受害人如不能舉證,即使其受到損害了也不能得到賠償。由誰舉證,對侵權行為訴訟的影響很大。《華沙公約》之所以規定由承運人自己舉證,是由航空運輸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為了加重承運人的責任,由受害人舉證是很困難的,有時是不可能的。
(2)有限責任原則
《華沙公約》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加重了承運人的責任,但是也規定了承運人對旅客及行李物品的損害賠償僅負有限責任。《華沙公約》第22條規定:
運送旅客,承運人對每位旅客的責任以12.5萬法郎為限(1955年《海牙議定書》改為25萬法郎)。但旅客也可以根據他和運送人之間的特別協議,規定一個較高責任限額;
在運送已登記的行李和貨物時,承運人對行李和貨物的責任以每公斤250法郎為限;
對旅客自己保管的貨物,承運人對每位旅客的賠償以5000法郎為限;
如果法院認定這種損失是由於承運人的不良行為所造成的,承運人就無權引用公約關於免除或限制承運人責任的規定。
根據《華沙公約》第1條第3款規定的精神,在一個單一的航空運輸過程中,旅客即使受到兩次以上的損害,其可得到的賠償額仍以12.5萬法郎為最高限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請求權人對同一旅客損害的求償時,各請求權人的求償額之和仍不得超過12.5萬法郎。
(3)免責禁止原則
為了避免承運人利用自己特殊地位與旅客訂立免責條款,使《華沙公約》保護旅客利益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從而破壞該公約的責任體制,《華沙公約》第23條規定和32條規定,企圖免除承運人的責任,或定出一個低於本公約所規定責任限額的任何條款,都不發生法律效力;運輸契約的任何條款和在損害發生以前的任何特別協議,如果運輸契約各方藉以違背本公約的規則,無論是選擇所適用的法律或者變更管轄權的規定,均不發生效力。
3.有關損害賠償的訴訟
《華沙公約》第28條規定,旅客可以(有權)在下述法院間選擇管轄,即在一個締約國領土內,向承運人的住所地法院、其總管理處所在地法院、目的地法院、簽訂契約的機構所在地法院提出;訴訟程序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訴訟時效應從航空器到達目的地之日起,或應該到達之日起、或從運輸停止之日起,兩年內提出,否則喪失追訴權。
《華沙公約》還規定,當事人也可以到有管轄權的法院所在地國家的仲裁機構仲裁。
4.我國關於航空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規則
我國關於航空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民用航空法》中。該法第189條規定:「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該法對發生在航空器內的侵權行為,以及因航空器事故致使旅客死亡或行李物品毀損的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問題,沒有專門規定。
㈡ 鐵路交通事故怎麼賠償
鐵路交通事故怎麼賠償? 首先,鐵路交通事故賠償依據什麼?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鐵路旅客運送期間發生旅客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要求鐵路運輸企業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三百零一條、第三百零二條等規定,確定鐵路運輸企業是否承擔責任及責任的大小;賠償權利人要求鐵路運輸企業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有關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確定鐵路運輸企業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及責任的大小」。 旅客乘坐列車,就與鐵路部門形成了一種運輸合同關系,保障旅客的安全是鐵路部門的職責所在,也是鐵路部門的首要義務。其次,旅客在這起事故上並沒有過錯。再次,《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後,鐵路事故賠償問題應當歸屬侵權責任法調整,這不僅是因為新法優於舊法,而且法律效力明顯高於行政法規。 對鐵路傷亡旅客的賠償不應適用《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而應當適用合同法、侵權責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在法理上確實存在一個問題,即乘用人賠償責任限制。旅客乘坐列車是一個商業合同行為,強調風險共擔原則,也就是說旅客在享受運輸服務的同時也要擔負起一定的風險,這樣就產生了賠償責任限制的制度。「這個制度並不只是我國有,其他國家也都有這一規定,但是我國的這一賠償原則被批判為有行政壟斷色彩」。 其次,具體賠償數額怎麼算? 按照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等,其侵權的損害賠償范圍主要有14項,其中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用;住院伙食補助費;住宿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死亡補償;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賠償;財產直接損失(行李損失)。 最基本的賠償項目應包括死亡賠償金、喪葬費、被撫養人的生活費、精神撫慰金。依據現行侵權責任法,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也就是說同命同價,就高不就低」。 傷殘乘客的最基本賠償數額應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如果致殘,還要支付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等。而這些費用都與乘客的受傷狀況、本來的收入狀況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而有所不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延伸閱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發生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詳解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計算方法
㈢ 鐵路職工工傷死亡賠償標准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及鐵路系統的具體實施辦法
㈣ 鐵路交通事故賠償標准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負有限額為15萬元的賠償責任,對每名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2000元。
㈤ 火車撞死人賠償標准
第六章 事故賠償 第三十二條 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內任;但是人身傷亡是不容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傷亡,屬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第三十三條 事故造成鐵路旅客人身傷亡和自帶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15萬元,對每名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2000元。 鐵路運輸企業與鐵路旅客可以書面約定高於前款規定的賠償責任限額。 第三十四條 事故造成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五條 除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外,事故造成其他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賠償。 第三十六條 事故當事人對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的,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或者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組織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㈥ 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死亡賠償標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問題的司法解釋來確定。
㈦ 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依據哪部法律
鐵路交通事故的賠償范圍,根據《民法通則》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解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未達到殘疾的,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2)受害人因遭受人身損害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
(3)受害人因遭受人身損害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4)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在計算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 即根據受害人的過錯程度、侵害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
㈧ 鐵路部門在旅客運輸損害賠償方面的相關規定主要有那些
第一條 為了明確鐵路運輸企業對旅客的損害賠償責任,維護旅客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鐵路運輸企業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鐵路旅客運輸中發生的旅客人身傷亡及其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 前款所稱鐵路旅客運輸中,是指自旅客經剪票進站至到達行程終點出站時止。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旅客,是指持有效乘車憑證乘車的人員以及按照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免費乘車的兒童。 經鐵路運輸企業同意,根據鐵路貨物運輸合同,隨車護送貨物的人,視為旅客。 第四條 由於不可抗力或者旅客自身原因造成人身傷亡和自帶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 鐵路運輸企業依照本規定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對每名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40000元,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800元。 鐵路運輸企業和旅客可以書面約定高於前款規定的賠償責任限額。 第六條 鐵路運輸企業依照本規定給付賠償金,不影響旅客按照國家有關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規定獲取保險金。 第七條 向外國籍旅客、華僑和港澳台胞旅客給付的賠償金,可以兌換成該外國或者地區的貨幣,其匯率按照賠償金給付之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指定銀行的掛牌匯率確定。 第八條 旅客或者其繼承人向鐵路運輸企業要求賠償的請求,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1年內提出。 鐵路運輸企業應當自接到賠償請求之日起30日內答復。 第九條 旅客或者其繼承人與鐵路運輸企業對損害賠償發生爭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條 本規定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
㈨ 新的鐵路賠償法 鐵路事故現在賠償金額是多少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將事故造成旅客人身傷亡和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分別提高到15萬元和2000元。最高額度不限於15萬元。 法條: 第六章 事故賠償 第三十二條 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人身傷亡是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傷亡,屬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第三十三條 事故造成鐵路旅客人身傷亡和自帶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15萬元,對每名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2000元。 鐵路運輸企業與鐵路旅客可以書面約定高於前款規定的賠償責任限額。 第三十四條 事故造成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五條 除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外,事故造成其他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賠償。 第三十六條 事故當事人對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的,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或者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組織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