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計生委法規股郭股長
Ⅰ 欒川縣衛計委主任是誰
欒川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領導成員:
張紅霞(縣人口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
1、主持縣人口計生委全面工作;
2、分管財務股;
3、主抓財務、機關人事工作。
孫
偉(縣人口計生委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1、分管辦公室、發展規劃股、科技股、信息中心、縣計生站;
2、主抓辦公室、發展規劃、科技、縣計生站、黨建及建設系統計劃生育工作。
張群霞(縣人口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1、分管性別比治理辦公室;宣傳股、基層人事、信訪、紀檢、群團老幹部工作;
2、主抓性別比治理、宣傳、紀檢、基層人事、信訪、計生委精神文明、招商引資及扶貧包村(支持新農村建設)、群團老幹部工作。
何延平(縣人口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1、分管法規流動股、行政執法隊、協會辦公室;
2、主抓政策法規、流動人口、城區計生管理、計劃生育協會、依法治縣、行政執法、依法治縣、人口計生工作齊抓共管及計生委綜合治理工作。
Ⅱ 2007年五一勞模名單
全國勞動模範
李毛孩 1989年9月榮獲全國勞模 縣鄉公路管理所 劉德蓮 1960年5月榮獲全國勞模 盤龍鎮生產街
河南省勞動模範
郭全新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普會寺鄉
汪東風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公路管理局
姬飛燕 2002年12月榮獲全國郵政系統勞模 郵政局
楊公勤 1999年4月榮獲省勞模 龍山水泥廠
張富安 1994年12月全國內貿系統勞模 縣政協
石清秀 1955年2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交通局
杜來福 1994年4月榮獲省勞模 林業局
鄭汝德 1959年4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建設局
楚士成 1989年4月省計劃生育勞模 確山縣人大
徐同民 1986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模 確山縣一高
張會傑 1960年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三里河鄉政府
劉榮禮 1952年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任店鎮衛生院
魏國忠 1956年3月省勞模 農村信用社
盧愛山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駐市石化機械廠
李景惠 2004年4月榮獲省勞模 第一高級中學
張學枝 1999年4月榮獲省勞模 縣一初中
韓庭花 1997年5月全國供銷系統勞模 雙河鄉供銷社
王景河 1994年4月榮獲省勞模 順山店鄉
邢付昌 1991年3月全國造林綠化模範 蟻蜂鎮金頂山林場
高承國 1959年榮獲財貿系統先進工作者 確山縣人勞局
李景鐸 1959年榮獲財貿系統先進工作者 確山縣百貨公司
劉興旺 1989年8月省勞模 留庄鎮梁庄村
李明選 1989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模 確山縣李新店鄉
尚春花 1989年8月榮獲省勞模 確山縣實驗小學
李樹成 2004年4月獲省勞模 確山縣網通公司
劉會合 1987年4月省五一勞動獎章 確山縣煤建公司
駐馬店市勞動模範
蔡紹民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電業公司
余仲良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財政局
王永堂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國土局
王金林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中醫院
陳 麗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政府招待所
臧 平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教體局
王全興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竹溝鎮
甘國際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瓦崗鄉
周海龍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石滾河鄉
馬衛東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廣電局有線電視台
周國明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人民醫院
張道紅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市龍山水泥廠
陳青雲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樂山林場
王月園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具廠
王富貴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郵政局
呂留妮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百貨公司
沈運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三里河建築公司
趙軍成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業局能源站
張惠敏 1982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郵政局
張天順 1982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傢具廠
劉愛民 1980年獲省稅務系統勞動模範 確山縣地稅局
劉新建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石滾河鄉衛生院
劉鳳鳴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司法局
劉世華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駐馬店市石化機械廠
鞏連喜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人民醫院
黃建軍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靖宇小學
劉四妮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機局
劉新榮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酒業副食食品有限公司
劉淑琴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試驗小學
劉新國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竹溝鎮
孫建忠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司法局律師事務所
仇金長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水利局
丁新華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三里河鄉
劉滿良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留庄昌達傢具廠
李純有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水利局
李獻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機學校
李新華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農具廠
王愛萍 199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縣家畜改良站
薛國英 1989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農聯社
陳清雲 1999年4月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樂山林場
朱大平 1989年榮獲市勞模 確山縣經貿委
甘國際 2004年4月榮獲市勞模 瓦崗鄉林庄村
駐馬店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呂保成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計生委
李 祥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煙草公司
樊愛麗 2004年4月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第二初級中學
楊勝利 2001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市龍山水泥廠
李 濤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總工會
袁曉梅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教體局
張永奎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公安局
周寶陽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一初中
王 眩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人勞局
張德林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婦幼保健院
賀建格 2005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廣播電台
艾 奇 2004年4月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鄉公路管理所
馬艷輝 2002年榮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水泥有限公司
耿運生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農修廠
馬曉健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電業公司
宋克敏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婦幼保健院
李 霞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檔安局
張金茹 2006年獲市五一勞動獎章 縣煙草公司
確山縣勞動模範
匡國華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煙草公司
吳保春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國家糧食儲備庫
張振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供水公司
段華麗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市場發展中心
蘇訓明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工商局
赫艷麗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廣電局
曾慶耀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留庄鎮
朱桂玲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水利局
王敬宇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修廠
宋桂英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計生委
衛百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建設工程質檢站
陳賀平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人民法院
朱永軍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電業局
劉拴住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留庄昌達傢具廠
張文勝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劉店鎮
劉保健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建築公司
鄭建春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城管監察大隊
許曉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政府
李建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水利局節水辦
喻建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林業局
李 軍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法院
張萬方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地稅局
李 印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農經站
胡中慶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檢察院
董金榮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糧食局軍供站
張秀菊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盤龍鎮東郊區
戚占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農技推廣中心
李衛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劉店鎮劉店村
胡長河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任店鎮水利站
朱新立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蟻蜂村
陳桂蘭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雙河鄉徐庄村
楊建軍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文化館
黃紅青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村信用社
王長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盤龍鎮
臧俊永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試驗小學
曹泉水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第一高級中學
許宗敬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
李志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審計局
劉 晶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農機學校
張國平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民豐傢具廠
賈 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物價局
閆 美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教體局
張寬勇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公安局
孟慶民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縣檢察院
李 偉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任店鎮
黃忠新 2004年4月榮獲縣勞模 三里河鄉
孫中紅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新安店鄉槐樹庄村
董守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竹溝電管所
朱中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國稅局
曹國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雙河郵電所
余東群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薄天選礦廠
朱玉梅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搬運公司
單留江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畜牧站
薛愛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計生委
張瑞遠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教體委研究室
陳 平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供銷社棉麻公司
王新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李新店供銷社
朱 偉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糖庫
仇海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確山縣印刷廠
劉成傑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瓦崗鄉瓦崗村
徐明合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李新店邵樓村
王順良 1999年4月榮獲縣勞模 楊店鄉蔡樓村
優秀教師
國家級優秀教師
鮑艷霞 2001年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師 石滾河鄉初中
河南省優秀教師
徐 學 2004年10月榮獲優秀教師 縣試驗小學
梁東偉 2004年10月榮獲優秀教師 留庄鎮一中
河南省特級教師
馮桂榮 2005年1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進修學校
張學枝 2002年6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一初中
李金勝 2005年1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試驗小學
常海山 2002年6月榮獲特級教師 縣教師進修學校
河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衛百全 2004年榮獲優秀教育工作者 教體局
2006年駐馬店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名單
優秀教育工作者
周留喜 馮柳 李德想 李全華
優秀教師
李月玲 孫衛紅 臧春美 尹桂雲 熊建成 李占偉 張志勇 張國利 李立柱 朱新民 楊曉軍 陳長松 鄭保國 張春梅
王國鋒 李書爭 王 俊 王文幸 舒春嶺 王新社 劉建華 蘭景洲 梁新道 姚紅菊 趙 娜 翁玉仙 朱軍玲 張曉倩
崔國有 韓紅梅 馮俊超 唐申明
優秀團幹部
河南省優秀團幹部
朱志鵬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團縣委
張存民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石滾河鄉
徐 啟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楊店鄉
朱玉蓮 2005年榮獲優秀團幹部 縣二高
駐馬店市新長征突擊手
梁 美 2004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縣檢察院
賀權利 2002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林業局
張 麗 2001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電業局
張戰勝 2003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三里河鄉
祁 陽 2002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新安店鎮
魯新占 2000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 瓦崗鄉
確山縣新長征突擊手
焦 霞 任店衛生院黨支部書記
吳忠偉 縣電業公司市場營銷部配電中心維修班班長
李 峰 縣畜牧局畜牧工作站
劉 靜 縣二高教師
徐 征 縣司法局公證處主任
趙新華 縣財政局辦公室副主任
白春玲 縣一高教師
楊海濤 雙河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
劉東升 縣隆泉貿易公司經理
王建平 縣職業中專團委書記
張 勇 縣電業公司施工隊隊長
李 霖 縣畜牧局動檢站
魏峰威 縣婦幼保健院團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
鍾森林 留庄鎮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主任
翟春生 縣二初教師
陳擁軍 縣地稅局竹溝地稅所所長
赫建強 縣衛生局團委書記
李晨聲 縣財政局預算股副股長
周 濤 縣公安局任店派出所指導員
楊 勇 竹溝鎮計劃生育辦公室副主任
第五屆「確山縣十大傑出青年」名單
李文清 劉店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
武宏斌 縣城建與市容監察大隊大隊長
周 輝 縣環保工會副主席
劉冬梅 留庄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志勇 縣一初中團委書記
胡衛建 縣地稅局稽查分局局長
劉中生 雙河鄉徐庄村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
周靜平 縣人民醫院院長助理、縣政協委員
王 超 縣公安局新安店鎮派出所指導員
朱永軍 縣電業局副局長
「三八」紅旗手
駐馬店市「三八」紅旗手
高麗英 2005年3月榮獲市「三八」紅旗手 縣人民醫院
周靜平 2005年3月榮獲市「三八」紅旗手 縣人民醫院
確山縣2005年度「三八」紅旗手
電業公司: 汪世敏 申宇
技術監督局: 郭 昕
人勞局: 李彩雲 何怡清
林業局: 林海燕
統計局: 曹迎秋
安監局: 胡曉麗
檔案局: 李 霞
旅遊局: 陳 莉
財政局: 楊紅梅
殘聯: 馬 玲
法院: 左蘇寧 王 潔
縣委辦: 嚴金榮 王仲明
商務局: 王亞平
中小企業服務局:聶 筠
計生委: 陳艷華
衛生局: 楊世梅 閆 君
文化局: 王桂華
農機局: 徐 偉
石滾河鄉: 何愛雲
普會寺鄉: 宋海霞 朱立波
三里河鄉: 李翠英 田愛平
竹溝鎮: 陳書芳 李 靈
縣政府: 趙 鑫 申春艷 蔡文崢
郵政局: 李建萍
農業局: 許繼紅
水利局: 馮淑英
糧食局: 陳 燕
公安局: 李 敏
科技局: 林永花
教體局: 陶艷玲 王 輝 朱亞麗
畜牧局: 李 翠
審計局: 尤秋菊
民政局: 朱淑琴 李 慧
交通局: 曹夢琳
發改委: 李瑞華
蟻蜂鎮: 常艷梅 李愛香
雙河鄉: 呂永明 楊 燕
新安店鎮: 張 芳
任店鎮: 王 靜 肖衛平
瓦崗鄉: 李彩雲 劉四妮
李新店鄉: 趙 婷 馬 艷
盤龍鎮: 劉 靖 李玉敏
劉店鎮: 張玉美 臧金鳳 王桂英
駐馬店市「兒童工作先進個人」
臧海英 縣直幼兒園 方新顏 靖宇小學
駐馬店市「十佳優秀小公民」
趙鈺喆 實驗小學
駐馬店市「優秀小公民」
齊笑藝 縣直幼兒園
曹柳清 縣直幼兒園
趙穎芳 縣一初中
王宣尉 靖宇小學
張 佳 縣二初中
邵宛鈺 實驗小學
魏夢迪 盤龍鎮五小
趙鈺喆 實驗小學
駐馬店市「雙合格家長」
田國斌 確山二高
鞏秀麗 縣直幼兒園 韓 敏 71262部隊幼兒園
蘇金紅 靖宇小學
駐馬店市「十佳春蕾女童」
鄭洋洋 縣靖宇小學
青年科技帶頭人
張永革 2004年榮獲青年科技帶頭人 水利局
衛百民 2004年榮獲青年科技帶頭人 建設局
魯新占 2001年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 瓦崗鄉
青年崗位能手
趙子博 留庄鎮石庄小學教師
劉志強 縣地稅局任店稅務所副所長
周紅星 任店鎮政府黨政辦副主任
夏 鑫 縣電業公司團委書記
溫新傑 縣畜牧局疫病檢測中心
王紅業 縣公安局雙河鄉派出所內勤
董建成 縣職業中專教師
丁愛麗 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
趙廣斌 縣二高教師
何華偉 留庄鎮二初中教師
吳春麗 縣一初中教師
張穎熙 縣二高團委宣傳委員
李建輝 縣電業局石滾河供電所
劉書玉 任店鎮中心小學教師
張勝利 縣工商局劉店鎮工商所所長
孫艷東 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二中隊中隊長
許愛珠 任店鎮馮庄小學教師
王鳳麗 留庄鎮衛生院護士長
劉 新 縣計生委信訪股
Ⅲ 我們生小孩那會老公21所以沒打結婚證,請問湖南永州,東安,未婚先育要罰多少錢計生辦無止盡的來要錢
算你問對人了,計生罰的是你們未婚先孕的錢,因為你們違反了政策。罰款的數額是各地方政府而定。到底要罰多少那要看湖南永州的文件了你自已看吧,如計生人員違規罰款可向市計生委反映情況。最後勸你:不要做違反政策、法規的事,因為倒霉不會是國家。 永州市實施《湖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收取終止妊娠保證金和徵收社會撫養費裁量權基準 一、收取不符合法定生育條件懷孕對象終止妊娠保證金 (一)收費依據 《湖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二十二條:育齡夫妻應當自覺實行計劃生育,落實避孕節育措施,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指導,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 提倡已經生育一個子女的育齡婦女選擇以放置宮內節育器為主的長效避孕措施,生育兩個以上子女的育齡夫妻選擇以結扎為主的長效避孕措施。 不符合法定生育條件懷孕的,應當及時終止妊娠。對未及時終止妊娠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責令限期終止妊娠,並可以收取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終止妊娠保證金。保證金納入非稅收入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終止妊娠的,保證金必須及時如數退還。 (二)違法行為情形和收費基準 1、不符合結婚條件懷孕的:普通農村居民,收取二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普通城鎮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收取三千元以上四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企業主、國家工作人員,收取四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 2、生育一個小孩後違法懷孕的:普通農村居民,收取四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普通城鎮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收取五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企業主、國家工作人員,收取七千元以上八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 3、生育兩個小孩後違法懷孕的:普通農村居民,收取五千元以上六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普通城鎮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收取六千元以上七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企業主、國家工作人員,收取八千元以上九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 4、違法多生育兩個及兩個以上孩子違法懷孕的、重婚或者與配偶之外的人違法懷孕的:普通農村居民,收取六千元以上七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普通城鎮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收取七千元以上八千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企業主、國家工作人員,收取九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終止妊娠保證金。 (三)終止妊娠保證金的管理與使用 終止妊娠保證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取終止妊娠保證金必須開具《湖南省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由縣級人口計生行政部門統一從財政局領取後發放到鄉鎮),同時填開《湖南省非稅收入繳款通知書》(計劃生育專用),並在七個工作日內上繳縣級非稅收入匯繳結算戶。當事人自行終止妊娠的,按照終止妊娠保證金的退還程序退還保證金。沒有及時終止妊娠導致違法生育的,終止妊娠保證金不予退還,並上繳縣級財政,由各縣(區)參照社會撫養費管理使用辦法執行。任何人、任何單位不得坐收坐支,不得挪用、貪污終止妊娠保證金;終止妊娠保證金的收繳及退還情況,縣級人口計生行政部門應每月與縣級非稅局和鄉鎮核對一次,確保資金安全。 (四)流動人口終止妊娠保證金的收取 各地在流動人口清理中發現違法懷孕的,立即實行終止妊娠手術,如有困難的,應及時通知其戶籍所在地人口計生行政部門,並配合做好有關工作;戶籍所在地人口計生行政部門在接到通知後應迅速會同現居地進行妥善處理。現居住地人口計生部門在收取終止妊娠保證金後,既不通知其戶籍地計生部門又放任監管導致違法懷孕對象脫離監管,視為「放水養魚」予以處理。情節嚴重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對「放水養魚」的相關當事人進行立案查處。 二、對違法生育對象徵收社會撫養費 (一)徵收依據 《湖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四十二條違法生育子女的,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其委託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下列規定對生育者徵收社會撫養費: (一)符合再生育一個子女的條件未取得生育證生育的,按照上年度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徵收。徵收社會撫養費後補辦生育證。 (二)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的,按照上年度總收入的二至六倍徵收,其中重婚生育或者與配偶之外的人生育的,按照六至八倍徵收;每再多生育一個子女的,依次增加三倍徵收。 符合結婚條件但未辦理結婚登記懷孕第一個子女的,應當在子女出生前補辦結婚登記和生育證。非婚生育和非法收養子女的,依子女數量按本條前款第(二)項規定標准徵收社會撫養費。 本條所稱總收入,按違法生育者或者違法收養者的雙方實際收入計算。縣級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調查違法生育者或者違法收養者實際收入需要稅務、公安、統計、勞動保障、房產、價格等有關部門協助的,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低於本鄉(鎮)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低於本縣(區)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農村居民以本鄉(鎮)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計算,城市居民以本縣(區)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 (二)違法生育行為情形和收取基準 1、符合再生育一個子女條件,未取得生育證生育的,按照上年度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徵收。徵收社會撫養費後補辦生育證。 2、有下列情形的,按照夫妻雙方上年度總收入的二倍徵收: (1)因有終止妊娠禁忌症而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的; (2)符合法定收養子女條件,但沒有辦理收養證,動員其依法辦理收養證,拒絕辦理的; (3)符合法定結婚條件,未辦理結婚證生育的; (4)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的農村居民一年內主動報告,接受處罰的。 3、有下列情形的,按照夫婦雙方上年度總收入的三倍徵收: (1)不符合法定收養子女條件收養一個子女的; (2)不足法定婚齡生育第一個子女的; 4、實際收入明顯高於當地人均收入,但無法核實其具體收入的外出務工人員或者個體工商戶,按照人均純收入的四倍徵收;雇傭人員超過5人以上的企業主,按照人均純收入的五倍徵收。 5、違法多生育子女後沒有及時報告超過一年但不到三年的,按照違法生育者上年度總收入的三倍徵收;超過三年未主動報告或未報告經舉報查實的,按總收入的五倍徵收。 6、所在村(居)民委員會的土地被納入徵收規劃後違法多生育的,按照違法生育者上年度總收入的五倍徵收。 7、在違法生育前後藏匿、轉移財產的,按照總收入的四倍徵收;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按照總收入的五倍徵收;國家工作人員、僱傭5人以上的企業主等,按照總收入的六倍徵收。 8、拒不繳納終止妊娠保證金又拒不終止妊娠導致違法生育的,按照總收入的四倍徵收。 9、重婚生育或者與配偶之外的人生育的,按照六倍徵收。 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或非法收養一個子女後,再繼續違法多生育或多收養的,每再多生育或再收養一個子女,按違法多生育一個子女的徵收標准依次增加三倍徵收。 (三)許可權確定 由受委託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分管領導牽頭,與計生辦工作人員集體研究,提出徵收標准和倍數建議,報縣級人民政府人口計生行政部門決定。縣(區)人口計生行政部門應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政策法規工作的負責人、徵收局局長(執法大隊長)、監察室主任、法規股長、財務股長為成員的社會撫養費徵收標准審批小組。凡按四倍以上標准徵收社
Ⅳ 縣級的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室有哪些職位
計生委(有的叫計生局)下設: 領導班子 辦 公 室 政策法規股 規劃統計股 宣 教 股 科技葯具股 領導有主任或局長,副主任或副局長; 辦公室有主任或副主任,還有辦事員; 其它股有股長,辦事員。
Ⅳ 長沙市芙蓉區人事局副局長是誰
市人事局副局長 劉曉杏 ,彭歡首
一、先進集體(100個)
省直責任單位:
省民政廳 省衛生廳
省水利廳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省教育廳 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省通信管理局
省直新聞單位:
湖南日報政法部
長沙市:
長沙市人民政府 芙蓉區人民政府
望城縣人民政府 長沙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瀏陽市民政局 長沙市教育局
長沙市衛生局
株洲市:
荷塘區人民政府 株洲縣人民政府
醴陵市人民政府 天元區人民政府
蘆淞區人民政府 株洲市教育局
茶陵縣交通局
湘潭市:
湘潭市人民政府 湘鄉市人民政府
湘潭市衛生局 湘潭縣民政局
湘潭市人事局
衡陽市:
耒陽市人民政府 常寧市人民政府
祁東縣人民政府 衡東縣人民政府
雁峰區人民政府 蒸湘區人民政府
衡陽市水利局 衡陽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邵陽市:
邵陽市人民政府 邵陽縣人民政府
新寧縣人民政府 洞口縣人民政府
新邵縣人民政府 邵陽市交通局
邵陽市衛生局 邵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岳陽市:
岳陽市人民政府 華容縣人民政府
平江縣人民政府 臨湘市人民政府
岳陽市交通局 岳陽市能源生態局
岳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常德市:
常德市人民政府 桃源縣人民政府
澧縣人民政府 鼎城區水利局
常德市水利局 常德市民政局
常德市統計局
張家界市:
慈利縣人民政府 桑植縣水利局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張家界分公司
益陽市:
益陽市水利局 益陽市房地產管理局
沅江市人民政府 赫山區人民政府
益陽市交通局
郴州市:
資興市人民政府 安仁縣人民政府
宜章縣人民政府 北湖區人民政府
汝城縣人民政府 桂陽縣人民政府
郴州市交通局 郴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永州市:
祁陽縣人民政府 東安縣民政局
藍山縣交通局 寧遠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永州市財政局 永州市教育局
永州市交通局 永州市公路局
懷化市:
懷化市人民政府 懷化市衛生局
漵浦縣人民政府 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懷化市民政局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懷化市交通局 懷化市農村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懷化分公司
婁底市:
婁底市人民政府 婁底市交通局
新化縣人民政府 漣源市民政局
湘西自治州:
湘西自治州水利局 湘西自治州商務局
保靖縣人民政府 龍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永順縣民政局 瀘溪縣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先進工作者(18名)
省直責任單位:
鄒蘇華 省交通廳農村公路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王正軍 省民政廳救災救濟處副處長
莫登友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服務局副局長
市州:
余建國 長沙市農辦主任
周漢林 株洲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肖賢山 湘潭市人事局局長
王俊傑 衡陽市財政局局長
郭林春 衡陽市人事局局長
何永平 邵陽市財政局局長
葉玉生 岳陽市農辦主任
張柏枝 常德市人事局副局長
朱元平 張家界市永定區合作橋鄉黨委書記、鄉長
寧秋良 益陽市衛生局副局長
范培順 郴州市政府辦副主任
李 波 永州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傅家齊 懷化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伍美華 婁底市人事局局長
張才金 龍山縣縣長
三、記一等功人員(80名)
省直責任單位:
唐亞武 省教育廳財務建設處處長
劉 山 省人事廳公務員管理處調研員
蔣長福 省建設廳住宅與房地產業處調研員
劉詠梅 省水利廳工管局供水科科長
周雄軍 省農辦農村能源辦副主任
趙林嵐 省公路管理局工程建設處副處長
範金橋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
計劃建設部總經理
省直新聞單位:
劉春林 湖南電視台新聞中心助理編輯
長沙市:
黎石秋 寧鄉縣縣長
凌勤傑 開福區區長
胡岳龍 雨花區常務副區長
彭彥輝 天心區人口和計生局局長
胡立忠 長沙縣水利局局長
株洲市:
龍松林 株洲市政府副秘書長
羅克儉 株洲縣副縣長
朱家來 荷塘區副區長
袁生華 天元區副區長
易桂枝 石峰區副區長
湘潭市:
曾輝揚 湘潭市人事局副局長
陳金紅 湘潭縣排頭鄉鄉長
胡建光 雨湖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衡陽市:
張 亮 衡南縣縣長
肖長河 常寧市市委書記
田 奇 石鼓區區長
鄧小林 衡陽市政府副秘書長
鄧秋林 衡陽市廣播電視局局長
蔣炳炎 衡陽市水利局農村水利站站長
周曉雲 珠暉區區長
邵陽市:
禹志加 邵陽市交通局局長
周曉紅 武岡市市委書記
鍾義凡 隆回縣縣長
楊躍明 邵陽市衛生局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
蔣久高 城步縣縣委、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康正剛 新邵縣人事局局長
彭金林 邵東縣雙鳳鄉副鄉長
岳陽市:
王益民 岳陽市政府副秘書長
李可波 岳陽樓區區長
陳志蓮 雲溪區區長
張慕堯 南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主任
李德友 屈原管理區常務副主任
許心豪 岳陽市城管局副局長
常德市:
吳新濤 常德市政府督查室主任
楊華橋 臨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王先蒙 安鄉縣縣長
羅宏全 常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彭德友 常德市交通局計劃基建科科長
張家界市:
王德光 桑植縣常務副縣長
曾桂堂 慈利縣水務局人飲站站長
熊華武 張家界市衛生局醫政科科長
益陽市:
王卓傳 益陽市交通局局長
劉克強 益陽市公路局高級工程師
熊漢傑 益陽市民政局副局長
李建華 大通湖區農林水利局副局長
郴州市:
龍秀武 資興市政府辦副主任
周笑春 宜章縣縣委書記
徐本華 安仁縣縣長
曹慧芳 郴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科長
張湘酃 郴州市交通局局長
劉明光 永興縣政府辦主任
永州市:
鄧檢生 冷水灘區政府辦副主任
謝善民 祁陽縣農村能源辦主任
蔣燕平 東安縣政府辦主任
王田賢 道縣水利局局長
黃世才 江華縣交通局局長
劉大兵 新田縣房產局局長
懷化市:
李自成 沅陵縣縣委書記
趙婉玉 會同縣縣長
陳昌會 麻陽縣政府副調研員
楊全武 芷江縣常務副縣長
楊世奇 中方縣政府辦主任
周生連 懷化市交通局副局長
劉建德 懷化市人事局副局長
婁底市:
譚懷連 婁底市農辦主任
向乾勇 婁星區區委常委、副區長
馮宗貴 婁底市縣鄉公路管理處副處長
湘西自治州:
秦 平 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局長
彭計劃 湘西自治州人口和計生委主任
吳明強 湘西自治州人事局副局長
李龍升 湘西自治州農村能源辦副主任
鄧德錳 花垣縣衛生局局長
四、記二等功人員(202名)
省直責任單位:
張伍生 省政府辦公廳秘書一處副處長
趙愛平 省委督查室副主任
李 越 省發改委投資處副處長
侯榮建 省教育廳財務建設處副處長
陳書國 省教育廳財務建設處主任科員
金旭華 省監察廳執法監察室副主任科員
李鄂輝 省民政廳低保處副處長
朱寬海 省民政廳救災救濟處主任科員
陳朝陽 省財政廳行政政法處副處長
鍾 國 省人事廳公務員管理處主任科員
梁建東 省國土資源廳建設用地處主任科員
吳 勇 省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
胡 南 省重點辦副處長
曾國棟 省水利廳工管局助理工程師
陳勛星 省商務廳市場處主任科員
王 兵 省衛生廳合作醫療管理處處長
熊建華 省衛生廳農衛處主任科員
何雲法 省人口和計生委獎扶辦副調研員
施柏明 省人口和計生委獎扶辦正科級幹部
李宏懷 省廣播電視局科技處副調研員
譚蒲輝 省統計局投資處處長
范樂榮 省國家稅務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楊志力 省電信有限公司建設部業務經理
徐 雋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工程師
徐泳斌 中國鐵通集團湖南分公司建設部經理
省直新聞單位:
張 潔 湖南人民廣播電台記者
李小平 湖南經濟電視台記者
肖雯櫟 三湘都市報記者
肖 雄 紅網「百姓呼聲」欄目主編
長沙市:
肖繼紅 長沙市財政局副局長
姚仲權 長沙市交通局副局長
周利強 長沙市統計局副局長
佘正林 長沙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談文昌 長沙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
易海斌 長沙市商務局副局長
劉凱希 長沙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李鳳英 芙蓉區人事局局長
黃曉蒙 長沙市人事局辦公室主任
李 穎 嶽麓區衛生局副局長
陶 鑫 長沙市民政局最低生活保障局副局長
莫 龍 長沙市城管局市容管理處副處長
謝衛紅 長沙市人口和計生委科員
株洲市:
凌志勇 醴陵市人事局副局長
陳福樂 攸縣統計局局長
羅奮勇 茶陵縣政府辦紀檢書記
李羽齊 炎陵縣勞動人事局書記
張金華 炎陵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局局長
劉智勇 株洲市委督查室主任
廖達平 株洲市政府督查室主任
陳社平 株洲市人事局副局長
信長華 株洲市統計局副局長
彭水冰 株洲市財政局副主任科員
尹湘秦 株洲市衛生局副科長
趙湘兵 株洲市教育局計劃發展科科長
王國安 株洲市交通局副局長
湘潭市:
羅 君 湘潭市能源生態局副局長
江南屏 湘潭市統計局總統計師
李遠征 湘潭市民政局科長
成建良 湘潭市社會勞動保險事業管理局副局長
劉鶴群 湘鄉市衛生局局長
張貽超 韶山市建設局黨組成員
陳友芬 湘潭市岳塘區建設路辦事處主任
衡陽市:
湯文選 蒸湘區統計局副局長
康岳庭 衡東縣勞動就業服務局局長
顏科軍 衡山縣政府辦科員
曾祥月 祁東縣縣長
傅丹舟 南嶽區區長
黃順發 南嶽區政府辦主任
唐秋成 耒陽市衛生局局長
郭興中 耒陽市水利局局長
劉桂英 雁峰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谷田生 雁峰區政府辦主任
李 勇 衡陽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劉雲華 常寧市政府辦副主任
張亞紅 衡陽市建設局辦公室主任
胡 濱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衡陽分公司總經理助理
羅 威 衡陽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邵陽市:
蔣水源 邵陽縣縣委、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石世偉 邵陽市交通局副調研員
劉細雲 邵東縣人大主任
陳玉琪 隆回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肖金東 洞口縣衛生局農村工作管理站站長
唐祥生 邵陽市人事局副局長
呂偉平 新寧縣民政局局長
劉建明 新邵縣財政局局長
李 斌 雙清區區委書記
張能峰 大祥區區長
劉德勝 北塔區區委書記
蔣小軍 邵陽市民政局副調研員兼救災科科長
蔣文強 邵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主任
李 華 城步縣副縣長
陸先君 武岡市委辦副主任
岳陽市:
李石東 岳陽縣副縣長
丁道劍 岳陽市商務局副局長
卞菊花 岳陽市廣電局副總工程師
賀正哲 岳陽市財政局社會保障科科長
謝 鋼 岳陽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處副主任
彭志明 岳陽市人口和計生委綜合發展科科長
陳曉波 岳陽市房地產管理局住房保障科科長
劉 勇 岳陽市能源生態局副局長
賀偉奇 岳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公室副主任
陳硯發 岳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高治波 湘陰縣生態能源管理局局長
官為忠 岳陽經濟開發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曾紹輝 中國電信平江分公司經理
吳 鑄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岳陽分公司總經理助理
常德市:
甘志敏 常德市政府副秘書長
劉佳昌 常德市政府督查室幹部
范 力 武陵區交通局局長
郭輝勇 漢壽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李治江 桃源縣政府辦主任
黎惠龍 臨澧縣縣鄉公路管理處主任
陳集章 石門縣教育局副局長
馬先桃 澧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陳遵義 安鄉縣衛生局局長
尹 俊 津市市政府辦主任
戴 建 常德市農村能源辦主任科員
李建坤 常德市教育局計財科科長
伍 雲 常德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科科長
張家界市:
劉西紅 桑植縣水利局技術員
劉佳富 永定區水利局副局長
寇宣銀 慈利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李 海 武陵源區交通局副局長
楊金海 張家界市水利局水利科科長
魯成海 張家界市縣鄉公路管理處副主任
鍾文平 張家界市商務局市場科科長
益陽市:
劉昭陽 安化縣縣委副書記
彭永華 赫山區統計局副局長
李 青 資陽區民政局救災救濟股股長
曾建科 南縣政府辦副主任
張正安 益陽市謝林港鎮黨委委員
楊永志 益陽市商務局主任科員
羅特生 益陽市教育局主任科員
郭騰芳 益陽市農村能源辦主任
楊志剛 益陽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處副主任
陳 群 中國電信益陽公司無線通信局技術經理
郴州市:
段海清 北湖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陳湘安 蘇仙區區長
劉小明 桂陽縣政府辦主任
李水福 資興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劉 軍 嘉禾縣縣鄉公路管理站站長
嚴時友 臨武縣縣鄉公路管理站站長
曹修松 汝城縣縣委書記
李根朝 桂東縣政府辦主任
馮 軍 郴州市農村能源辦主任科員
陳章彪 郴州市民政局副局長
高及紅 郴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蔣叢祥 郴州市人事局軍培中心主任
廖甲新 郴州市衛生局規劃科副科長
歐陽平 郴州市統計局副調研員
歐陽建華 郴州市房產局局長
永州市:
蔣德貴 冷水灘區財政局局長
劉翼平 零陵區政府辦主任
金長青 零陵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張學明 祁陽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陳利平 東安縣交通局局長
龔述安 雙牌縣水利局局長
陳勇華 雙牌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溫鳳全 道縣民政局社救股股長
義盛章 江永縣政府辦主任
歐陽小泉 江永縣交通局局長
鍾江波 江華縣政府督查室主任
朱忠和 寧遠縣交通局副局長
徐銀飛 新田縣政府辦副主任
陳裕興 藍山縣衛生局局長
李全富 藍山縣公路局局長
懷化市:
宋玉娥 辰溪縣統計局副局長
劉育軍 鶴城區政府辦黨組書記
楊錫恭 洪江市水利局局長
方 平 洪江區人事局局長
程永培 通道縣農村能源辦主任
劉興旺 懷化市財政局副局長
侯小俊 懷化市民政局副局長
王強山 懷化市商務局副局長
陳吉凡 懷化市水利局水管站站長
陳祖士 懷化市房產管理局副科長
周 毅 懷化市教育局副主任科員
李玉沫 懷化市農辦副主任
張世勇 懷化市廣播電視局總工程師
滕建華 懷化市政府督察室主任
劉立新 懷化市統計局副局長
謝亞雄 中國鐵通集團懷化分公司副總經理
婁底市:
鄒小雄 新化縣水利局局長
寧又清 婁星區交通局副局長
劉玉喜 漣源市人事局公務員管理股股長
張桂海 雙峰縣水利局局長
陳郁瓊 冷水江市水利局局長
胡立冬 婁底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開區分局局長
陶慧孜 婁底市統計局總統計師
劉盛華 婁底市人事局公務員管理科科長
謝養民 婁底市民政局副調研員
湘西自治州:
田茂軍 吉首市農辦副主任
張建新 瀘溪縣衛生局紀檢組長
段躍進 鳳凰縣政府辦主任
龍勝利 古丈縣衛生局副局長
肖光志 保靖縣生態能源局局長
戴春恩 永順縣交通局副局長
向頂天 湘西自治州民政局局長
張世忠 湘西自治州社會保險管理服務局局長
田國強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湘西自治州分公司
副總經理
田儒模 湘西自治州廣播電視局局長
周 斌 湘西自治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
Ⅵ 黑龍江計生委(最新規定)的總 則
第二條居住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國公民和戶籍在本省而居住在省外的公民,以及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群眾自治組織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實行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與發展經濟相結合、與幫助群眾勞動致富相結合、與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相結合。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與增加婦女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增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地位相結合。
第四條夫妻雙方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實行計劃生育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實行計劃生育是違法行為。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
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是執行本地區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任務的第一責任人。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是考核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工作實績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主管計劃生育工作,在本行政區域內負責本條例的具體實施和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工作部門應當結合各自的職責,做好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第七條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第八條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協會、計劃生育協會、人口學會等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應當協助人民政府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必要的經費,逐年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投入的總體水平。
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安排必要的經費,保證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
第二章組織實施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全國人口發展規劃及上一級人民政府人口發展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人口發展規劃,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根據人口發展規劃,制定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第十一條省實行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兼職委員單位制度,市、縣(區)實行人口和計劃生育機構兼職單位制度。兼職委員單位和兼職單位應當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職責分工,制定實施的具體措施。
第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設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按人口規模配備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專職管理人員,負責本轄區內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設立計劃生育委員會,按人口規模配備專職計劃生育工作管理人員,負責計劃生育的具體管理工作。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需要,設立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或者配備計劃生育工作專(兼)職人員,負責本系統、本單位計劃生育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十三條城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區服務。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做好本單位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實行單位法定代表人責任制,接受所在地鄉鎮、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村(居)民委員會、大型廠礦、企業事業單位及流動人口聚居的地方可以建立計劃生育協會,組織群眾開展計劃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第十五條村(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制定計劃生育自治章程,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備案。
計劃生育自治章程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
第十六條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共同負責,以現居住地為主,納入現居住地的日常管理。
第十七條全社會都要積極支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各級宣傳、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部門應當組織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報刊、影視、廣播、文藝等大眾媒體,負有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社會公益性宣傳工作的義務。
第三章生育調節
第十八條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 比法定婚齡遲三周年以上初婚的為晚婚,已婚婦女二十三周歲後懷孕生育第一個子女的為晚育。
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夫妻雙方共同申請,經鄉鎮、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或者縣級以上直屬農林場審批,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一)經地級以上市病殘兒醫學鑒定組織鑒定,第一個子女為殘疾兒或者第一胎雙胞胎(含多胞胎)子女均為殘疾兒,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且醫學上認為可以再生育的;
(二)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生育(含依法收養,下同)兩個以內子女,另一方未生育過的;
(三)再婚夫妻,再婚前雙方各生育一個子女,離婚時依法判決或者離婚協議確定未成年子女隨前配偶,新組合家庭無子女的;
(四)再婚夫妻,再婚前雙方各生育一個子女,新組合家庭只有一個子女但該子女為殘疾兒,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且醫學上認為可以再生育的;
(五)夫妻雙方婚前均未生育過子女,婚後經縣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鑒定患不孕症,依法收養子女後又懷孕的;
(六)夫妻雙方為獨生子女且只有一個子女的;
(七)夫妻一方在礦山井下、海洋深水下的工作崗位作業連續五年以上,現仍從事該項工作且只有一個子女的;
(八)夫妻雙方為農村居民(農業人口,下同),只生育一個子女且是女孩的。
按照前款規定對再生育一胎子女的申請作出的批准,應當報上一級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再生育條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再安排生育,再生育的按超生處理:
(一)夫妻雙方均屬農村居民,只生育一個子女是女孩,但一方是縣級以上組織、人事部門批准錄用的人員;
(二)城鎮居民(非農業人口,下同)生育子女後,夫妻一方或者雙方將戶籍遷移登記為農村居民的;
(三)經批准再生育,懷孕後無緊急情況未經縣級或者不設區的市級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擅自人工終止妊娠的;
(四)遺棄子女或者送養子女後要求再生育的;
(五)故意致嬰兒死亡或者殘疾,或者謊報嬰兒性別、謊報嬰兒死亡的;
(六)未依法辦理收養登記收養子女的;
(七)違反本條例再生育規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一條村民委員會整個建制轉為居民委員會,原屬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的育齡夫妻,只生育一個子女是女孩的,從村民委員會改為居民委員會之日起,四周年內可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本人自願將戶籍遷出居民委員會,在戶籍遷移時雖已安排生育但未懷孕的,取消原生育安排。
農村居民自願將戶籍遷為城鎮居民的,除遷入前已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且已懷孕的已婚育齡婦女可以生育外,從戶籍遷入之日起,均執行城鎮居民的生育規定。
第二十二條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聚居在民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夫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審批可再生育一胎子女:
(一)少數民族夫妻是農村居民的;
(二)少數民族夫妻一方是農村居民,另一方是城鎮居民,只生育一個子女且是女孩的;
(三)夫妻均是農村居民,一方是非少數民族,並在少數民族一方落戶居住的;
(四)少數民族夫妻均為農村居民,依法生育二個子女,經地級以上市病殘兒醫學鑒定組織鑒定,其中一個或者二個子女為殘疾兒,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但醫學上認為可以再生育的。
第二十三條歸僑、僑眷的生育,戶籍在本省但居住在境外的公民的生育,以及配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台灣同胞、外國人在本省生育的,除國家另有規定外,按本條例執行。
第二十四條實行計劃生育,以避孕為主。
實施避孕節育手術,應當保證受術者的安全。
為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各級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創造條件,指導育齡夫妻知情選擇避孕節育措施。已生育一個子女的育齡夫婦,女方首選使用宮內節育器;已生育二個以上子女的,一方首選結扎措施。
第二十五條育齡夫妻應當自覺落實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參加孕情檢查,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
不符合本條例有關規定而懷孕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對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應當及時指導、督促其落實。
嚴禁替代他人參加孕情檢查和落實避孕節育措施。
第二十六條育齡夫妻採取絕育手術後,符合再生育規定的,由夫妻雙方共同申請,經縣級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准,可施行輸精(卵)管復通手術。
第二十七條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的婦女和不育的婦女。
禁止歧視、虐待、遺棄女嬰。
第四章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第二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孕情檢查、隨訪服務制度,保障公民享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權利,提高公民的生殖健康水平。
第二十九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路由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包括計劃生育葯具管理站)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組成,納入區域衛生規劃。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取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在批準的范圍內各自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
禁止個體醫療機構和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人員施行計劃生育手術。
第三十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向育齡人員提供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節育服務,承擔優生優育和生殖保健咨詢以及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還應當承擔人口與計劃生育基礎知識宣傳教育、葯具發放、管理人員培訓等任務。
第三十一條實行計劃生育的育齡夫妻免費享受國家規定的基本項目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具體辦法按省有關規定執行。
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後落實節育措施的,節育手術費用由本人支付。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節育手術並發症醫學鑒定組織,負責節育手術並發症鑒定工作。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成立病殘兒醫學鑒定組織,負責病殘兒醫學鑒定工作。
第三十三條因節育手術出現並發症的,由縣級以上節育手術並發症醫學鑒定組織鑒定,並由縣級以上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審核確定後,指定醫療、保健機構或者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治療。醫療費按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執行。
職工因節育手術並發症而喪失勞動能力的,參照工傷事故處理;職工以外的其他人員因此而導致生活困難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因節育手術或者治療節育手術並發症而出現醫療事故的,按國家有關醫療事故處理規定執行。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衛生、食品葯品監督等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制定胎兒性別鑒定、終止妊娠手術和終止妊娠葯品的管理制度,並對本行政區域內胎兒性別鑒定、終止妊娠手術和終止妊娠葯品等實施監督管理。
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條件,非醫學需要、無緊急情況,懷孕十四周以上的已婚育齡婦女,本人要求終止妊娠的,施行手術單位應當查驗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出具的證明。
嚴禁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嚴禁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
第五章優待獎勵與社會保障
第三十五條職工實行晚婚的,增加婚假十日;實行晚育的,增加產假十五日。城鎮其他人員實行晚婚、晚育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表揚和獎勵。
第三十六條職工接受節育手術的,享受國家規定的假期。同時施行兩種節育手術的,合並計算假期。在規定假期內照發工資,不影響福利待遇和全勤評獎。
第三十七條本省戶籍獨生子女父母,由當地人民政府發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享受以下優待獎勵補助:
(一)屬於職工和城鎮居民的,從發證之日起至子女十四周歲止,每月發給獨生子女保健費十元,並可給予適當獎勵。獨生子女保健費和獎勵金由夫妻雙方所在單位各負擔百分之五十。職工以外的其他人員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解決。對於城鎮居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男性滿60周歲,女性滿55周歲時,按一定標准發放計劃生育獎勵金;
(二)屬於農村居民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獎勵或者辦理養老保險;
(三)獨生子女死亡、傷殘後未再生育或者收養子女的夫妻,由人民政府給予一定的扶助金;
(四)就業、住房、扶貧救濟及子女入托、入學、醫療等方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照顧;
(五)產婦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三十五日的產假;男方享受十日的看護假。產假、看護假期間,照發工資,不影響福利待遇和全勤評獎。
前款第一項、第三項規定的計劃生育獎勵金具體辦法和扶助金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自本次修訂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對農村的獨生子女戶和純生二女結扎戶,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優待獎勵補助辦法。在就業、安排宅基地、生產扶助、扶貧救濟、入托、入學和醫療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建立和健全人口與計劃生育基金會,優先解決農村獨生子女戶和純生二女結扎戶的基本養老問題。
第三十九條農村男方到獨生女方家結婚落戶,以及獨生女戶、純生二女結扎戶的夫妻戶籍隨女兒遷入女婿所在村並居住的,享有與所在村居民同等待遇,任何人不得阻撓和歧視。
第四十條對模範實行計劃生育和在計劃生育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在職人員,給予表彰和物質獎勵。
行政、事業單位的計劃生育獎勵金,按單位所在地縣(市、區)上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的百分之五計算,在單位年度預算內列支。企業的計劃生育獎勵金,可在當年計稅所得額的千分之二以內提取。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四十一條全省統一實行計劃生育服務證管理制度,對已婚育齡婦女的生育、避孕節育、孕情檢查、生殖保健等計劃生育有關服務進行管理。已婚育齡婦女應當按照規定領取計劃生育服務證。
第四十二條實行計劃生育合同管理制度。計劃生育合同應當明確生育、避孕節育、孕情檢查,以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獎勵保障等方面的內容。
鄉鎮、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或者村(居)民委員會應當與育齡夫妻依法簽訂計劃生育合同。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群眾自治組織與建立承包、租賃、勞動關系的單位以及個人,應當依法簽訂計劃生育合同。
依法簽訂的計劃生育合同受法律保護。
第四十三條對拒不履行避孕節育和孕情檢查義務的流動人口育齡夫妻,有關單位和業主應當依照合同規定停止承包或者租賃、辭退解僱、收回房屋。
第四十四條各級醫療機構和接生單位在對孕婦進行孕期檢查及接生前,應當查驗其計劃生育證明。對無計劃生育證明的,應當及時通報當地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並協助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四十五條流動人口育齡婦女在離開戶籍所在地前,應當到戶籍所在地鄉鎮或者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辦理計劃生育證明。
流動人口育齡婦女到現居住地後,應當向現居住地鄉鎮或者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交驗計劃生育證明。
第四十六條有關行政部門辦理流動人口育齡婦女的居住證(暫住證)、就業證等證件時,應當核查其經現居住地鄉鎮或者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查驗過的計劃生育證明,沒有計劃生育證明的,應及時通報給現居住地鄉鎮或者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
用人單位和個人應當負責被招用的已婚育齡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對沒有計劃生育證明的流動人口育齡婦女,不得招聘僱用。
向已婚育齡流動人口出租或者出借房屋的業主,應當配合當地鄉鎮或者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做好已婚育齡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工作。對沒有計劃生育證明的流動人口育齡婦女,不得出租或者出借房屋。
第四十七條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應當徵收社會撫養費。社會撫養費由縣級或者不設區的地級市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委託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以上直屬農林場作出徵收決定,具體工作由所屬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執行,村(居)民委員會和有關單位應當協助執行。
當事人一次繳納社會撫養費確有實際困難的,應當按規定向作出徵收決定的單位提出分期繳納申請,分期繳納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流動人口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其社會撫養費的徵收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社會撫養費和滯納金上繳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貪污和私分。
第四十八條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鄉鎮集體企業對其超生職工應當給予開除處分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對超生的村(居)民委員會成員應當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對超生人員,有關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五年內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鄉鎮集體企業不予招工、錄(聘)用;五年內不得選為村(居)民委員會成員和評為先進;七年內不得享受公費醫療福利;七年以上十四年以下不得享受農村股份合作制分紅及其他集體福利。
未辦理結婚登記生育第二胎以上子女及有配偶又與他人生育的,按超生處理。
第四十九條在評選先進集體、授予個人榮譽稱號和確定綜合性獎勵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考核、任用等方面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度。
第五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執行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的有關規定,不得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拒報、遲報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資料。
第五十一條實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民主管理。鄉鎮、街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機構以及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對有關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出生計劃的落實情況,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情況,節育措施落實情況,以及社會撫養費徵收等情況定期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第五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推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應當嚴格依法行政,文明執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受法律保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在依法執行公務過程中,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公民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礙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員進入相關場所開展工作。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三條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應當按下列規定徵收社會撫養費:
(一)城鎮居民超生一個子女的,對夫妻雙方分別按當地縣(市、區)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額為基數,一次性徵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會撫養費,本人上年實際收入高於當地縣(市、區)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對其超過部分還應當按照一倍以上二倍以下加收社會撫養費;超生二個以上子女的,以超生一個子女應徵收的社會撫養費為基數,按超生子女數為倍數徵收社會撫養費;
(二)農村居民超生一個子女的,對夫妻雙方分別按當地鄉鎮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額為基數,一次性徵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會撫養費,本人實際上年純收入高於當地鄉鎮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對其超過部分還應當按照一倍以上二倍以下加收社會撫養費;超生二個以上子女的,以超生一個子女應徵收的社會撫養費為基數,按超生子女數為倍數徵收社會撫養費;
(三)未辦理結婚登記生育第一個子女,六十日內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本條第(一)項或者第(二)項規定的計算基數徵收二倍的社會撫養費;未辦理結婚登記生育第二胎以上子女的,按本條第(一)項或者第(二)項規定的計算基數徵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會撫養費;有配偶又與他人生育的,按本條第(一)項或者第(二)項規定的計算基數徵收六倍以上九倍以下的社會撫養費。
未依法辦理收養登記收養子女的,按前款規定處理。
第五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或者衛生行政部門依據職權責令改正,並給予處分,沒收違法所得;屬國家工作人員的,給予開除處分;違法所得一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一萬元的,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非法為他人施行計劃生育手術的;
(二)利用超聲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為他人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
(三)實施假節育手術、進行假醫學鑒定、出具虛假計劃生育證明的。
第五十五條偽造、變造、買賣計劃生育證明或者組織他人冒名頂替參加孕情檢查、落實節育措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使用虛假計劃生育證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以不正當手段取得計劃生育證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取消其計劃生育證明;出具證明的單位有過錯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六條 組織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二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屬國家工作人員的,給予開除處分。
自報新生兒死亡但不能提供合法證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對當事人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七條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違章操作或者延誤搶救、診治,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侵犯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
(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三)索取、收受賄賂的;
(四)截留、剋扣、挪用、貪污計劃生育經費或者社會撫養費的;
(五)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或者拒報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數據的。
第五十九條對不能完成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的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追究其領導責任。
對不履行計劃生育綜合治理職責分工的有關部門和計劃生育兼職委員單位以及兼職單位,追究其負責人責任,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