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律法規規定
⑴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是指什麼
很多法律條文中,會在列舉一些情形後,再加上一條,即: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回的情形。
這里答「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情形」是指法律條文上所列舉的情形,並不是全部適用的情形,如果其他法律對此事項也有規定的,也按本條法律條文處理。
⑵ 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綜合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
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
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關於法律法規的數量:
1949年至今,法律法規的數量總數約為50萬條(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規)
中央法規約113394條
司法解釋約4100條
地方法規規章約309942條
中外條約約4613條
外國與國際法律約789條
台灣法律法規約7028條
澳門法律法規約10794條
香港法律法規約2475條
法律法規的類別:
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大體包括以下幾種法律法規: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和規章等。
1、法律:
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立法通過後,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稱為**法,如憲法、刑法、勞動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釋:
是對法律中某些條文或文字的解釋或限定。這些解釋將涉及到法律的適用問題。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做出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種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的解釋,用於指導各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相當於是各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
地方性法規大部分稱作條例,有的為法律在地方的實施細則,部分為具有法規屬性的文件,如決議、決定等。地方法規的開頭多貫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等。
5、規章:
其制定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些規章僅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有效。如國家專利局制定的《專利審查指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等。
還有一些規章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僅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北京市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的決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等。
5分級
⑶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法規法規條文中規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以下兩存在含義:一、其他情形是法專律制定的兜底條款,是以後屬修改或制定新的具體情形的依據,是立法的一種技術手段;二、條文中的其他情況,還可能指本法中的相關規定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具體規定,相對於本法屬於特別規定。
⑷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指的是什麼
法規法規條文中規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以下兩存在含義:
一、其他情形是法律制內定的兜容底條款,是以後修改或制定新的具體情形的依據,是立法的一種技術手段;
二、條文中的其他情況,還可能指本法中的相關規定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具體規定,相對於本法屬於特別規定。
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因為現實生活中案情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一一作出規定,這屬於兜底條款,屬於立法技巧!便於以後出現新情況時出台新規定!
⑹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其他情形是指指《工會法》第五十二條以版及《集體合同規權定》第二十八條規定的情形,以及為以後的法律制定、修改和完善做進一步說明。
《工會法》第52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恢復其工作,並補發被解除勞動合同期間應得的報酬,或者責令給予本人年收人二倍的賠償: (一) 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 工會工作人員因履行本法規定的職責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
集體合同規定第二十八條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在其履行協商代表職責期間勞動合同期滿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完成履行協商代表職責之時,除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與其解除勞動合同:
(一)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的;
(二)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三)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職工一方協商代表履行協商代表職責期間,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不得調整其工作崗位。
參考資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法律法規信息庫
⑺ 關於法律內容的規定
善意第三人是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而加入或牽扯進這專個法律關系當中,也就是指屬本著合法交易的目的建立的民事關系。不可對抗善意第三人是法律對善意第三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一種保護,比方說,設甲欠乙10萬元,以自己所有的一輛汽車為乙設立抵押,但沒有辦理登記。抵押期間,甲未經乙的同意,以9萬元的價格擅自將汽車賣於不知該汽車已設有抵押權事實的丙,並貨款兩訖,乙幾天後知曉此事訴至法院,稱自己不同意甲出賣該汽車,主張甲與丙的買賣無效。
法院對於乙的請求不予支持,因為乙的抵押權由於沒有辦理登記,所以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並且是善意第三人。如果丙在買甲的汽車時知道該汽車設有抵押權並購買,那麼他主觀上就屬於惡意,而此時法院就會支持乙的請求,保護乙的抵押權。
⑻ 法律規定的其他條件是哪些
第十二條 從事建築活動的建築施工企業、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應當具備下列內條件:容
(一)有符合國家規定的注冊資本;
(二)有與其從事的建築活動相適應的具有法定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三)有從事相關建築活動所應有的技術裝備;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三條 從事建築活動的建築施工企業、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按照其擁有的注冊資本、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裝備和已完成的建築工程業績等資質條件,劃分為不同的資質等級,經資質審查合格,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後,方可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建築活動。
第十四條 從事建築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並在執業資格證書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建築活動。
⑼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指的是什麼
這種規定叫兜底條款,就是說這個法條沒辦法把所有的情形都表述出來,在最後就寫上這么一句話,就是說如果法律或者行政法規還規定了其他類似的情形,也按照這個法條來處理。
⑽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怎麼理解
這種條款在法理學上叫做「兜底條款」。就是把該條款不能一一列舉的情況用一句描述性的話概括起來。
在理解的時候,首先要明確這一條到底在說什麼,是什麼目的。再根據前面列舉的內容加以分析。到了這「兜底條款」時,就要根據前面的分析確定你面臨的情形是否是兜底條款的管轄范圍。
一般的理解就這么理解,但是中國的法律在立法時不嚴密,問題很多,所以經常用」兜底條款「來解決。但」兜底條款「濫用,導致出現很多」口袋「,法官可以在口袋裡肆意行使自由裁量權。1983年嚴打時的流氓罪、投機倒把罪就是典型的」口袋罪「,原因就在於」兜底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