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工傷保險條例宗旨

工傷保險條例宗旨

發布時間: 2022-03-11 06:28:48

Ⅰ 工傷保險條例的目的是什麼

《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宗旨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能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以及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
【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Ⅱ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是從哪些方面作依據來補償為什麼要給工傷員工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宗旨是什麼

工傷保險條例,宗旨肯定是既保障職工受傷後待遇,又分散企業用工風險

Ⅲ 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宗旨是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條的規定,條例的立法宗旨主要有: 切實維護工傷職工的救治權與經濟補償權。促進工傷預防與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受傷人員在遭受意外傷害或職業病後,必須先及時有效搶救,以便盡快有效控制受傷或病情。 期間發生的運輸、住院、檢查、診斷、治療等費用,應當得到充分保障。 員工狀況穩定後,根據法律程序對殘疾進行評估,確定殘疾水平,並給予相應的一次性和長期經濟補償。 工傷保險制度的最初和主要目的是給予工傷賠償。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各國工傷保險制度逐步形成了工傷預防、治療康復、經濟補償三個組合模式。 對工傷工人的職業、生活、社會和心理康復的重視不斷提高。
拓展資料
1. 在系統設計中,通過行業差異率,尤其是單位的流動率,單位支付與工傷預防工作密切相關,促進單位做好工業事故預防工作;受傷工人的救濟不僅停留在醫療方面,而且注重職業康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效益。 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可以得到許多僱主的支持,因為工傷保險基金可以分散單個僱主在一次工業事故後面臨的業務困難的風險。 現代工傷保險制度仍然具有分散用人責任的功能。 第一條為保障工傷、職業病工作人員接受醫療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消除用人單位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日益完善,人民的基本社會保障服務盡可能完善。 工傷、康復和保險賠償的判斷越來越完善。
2.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立法宗旨,保障職工權利,做好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做好工傷風險防範工作。 制定《工傷保險條例》,保障工傷、職業病工作人員接受醫療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工傷風險。 2003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75號令發布,根據國務院2010年12月20日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2011年1月1日實施,修訂後的版本將在2017年繼續使用。 2017年最新的工傷保險規定包括工傷保險基金、工傷識別、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福利、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67條。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證工傷、職業病的職工接受醫療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Ⅳ 新工傷保險條例與社會保險法有何關系

1、《社會保險法》是規范社會保險(包括: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的保險行業的大法。
2、而《工傷保險條例》則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所制定的專項法規
3、工傷保險條例與社會保險法的關系,是專項法規與行業綜合法律的關系,即《工傷保險條例》服從於《社會保險法》。

Ⅳ 工傷保險立法精神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條的規定,條例的立法宗旨主要有3個:
1、切實維護工傷職工的救治權與經濟補償權。
工傷職工在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首先要獲得及時、有效的搶救,使傷害或
者病情盡快得到有效的控制。期間所發生的交通、住院、檢查診斷、治療等費用,要
得到足額的保障。等職工病情穩定後,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評殘,確定傷殘等級,給
予相應的一次性的和長期性的經濟補償。給工傷職工以救治和補償,是工傷保險制度
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宗旨。
2、促進工傷預防與職業康復。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各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已逐步形成工傷預防、治療康復、經濟補
賠三結合的模式,對工傷預防及工傷職工的職業、生活、社會、心理等康復的關注程
度不斷提高。在制度設計上,通過行業差別費率,特別是實行單位的費率浮動,使單
位繳費與工傷預防工作緊密相連,促使單位搞好工傷事故的預防;對工傷職工的救濟也不光停留在醫療救治,而將相當多的精力放在職業康復,使人力資源獲得最大效益。
3、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
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得到眾多僱主的支持,是因為工傷保險基金能夠分散單個
僱主在發生工傷事故後所面臨的經營困難風險。現代的工傷保險制度,仍然具有分散
僱主責任的功能。
中國的勞動社會保障越來越完善,盡可能的對人民的基本社會保障服務做到盡善盡
美,工傷判定,以及康復和保險賠償都越來越完善。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立法宗
旨,要維護好職工的各項權利,要做好工傷預防以及工傷後的康復工作,做好規避工
傷風險的工作。

Ⅵ 工傷保險法的簡介

《工傷保險條例》目的是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並於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自施行以來,對於及時救治和補償受傷職工,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條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了解出現的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認真總結條例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於2009年7月起草了《工傷保險條例修正案(送審稿)》,報請國#務#院審議。
《國#務#院關於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已經2010年12月8日國#務#院第136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三#條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於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准,應當徵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Ⅶ 工傷保險工作的管理和辦理分別是由誰負責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條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解釋】本條是關於工傷保險工作行政管理部門和具體業務經辦機構的規定。
根據部門的「三定」方案,勞動保障部門負責所轄范圍內包括工傷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工作。相對而言,行政部門的層次越高,更多的是進行政策的制定與指導;行政部門的層次越低,更多的是辦理社會保險工作的具體管理事務。
在中央層次,負責工傷保險事務的部門是勞動保障部內的醫療保險司工傷保險處,其具體職責包括:擬定工傷保險的基本政策、改革方案和發展規劃;擬定工傷保險費用社會統籌政策;擬定工傷保險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擬定工傷保險基金管理政策、規則;組織擬定工傷醫療的葯品、診療和醫療服務設施的范圍與支付標准;組織擬定工傷和職業病傷殘等級鑒定標准和勞動能力鑒定辦法,擬定勞動鑒定機構管理規則。
省、地、縣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各自的行政區域內負責工傷保險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中,地、縣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還要具體承擔工傷認定的任務。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是按照有關規定主要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三定」方案成立的事業單位,其在工傷保險工作中履行下列具體職責:
1.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徵收工傷保險費。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社會保險費的征繳既可以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也可以由稅務機關代為徵收,具體由哪家負責,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如果當地省級人民政府決定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徵收,那麼,經辦機構就負有徵收工傷保險費的職責。
2.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辦理工傷保險登記,並負責保存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這一工作是工傷保險基金收支管理的基礎,需要運用現代化的計算機手段進行。
3.進行工傷保險的調查、統計,及時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反饋,以便於掌握基金的收支平衡狀況,適時調整單位的繳費費率)
4.按照規定管理工傷保險基金,包括基金的收支、管理與運營,使基金保值增值。
5.按照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工傷認定屬行政行為,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由鑒定委員會作出,實行兩級鑒定終局制。經辦機構要在工傷認定以及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的30日內,核定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
6.監督工傷醫療費用、康復費用、輔助器具費用使用情況。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由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臵機構簽訂服務協議,並按照協議對這些機構的服務質量、有關費用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7.為工傷職工或者其親屬提供免費咨詢服務。經辦機構具體負責工傷保險待遇的核定,掌握著工傷保險方面的各種資料,由其提供咨詢服務十分方便。此外,為了體現經辦機構為工傷職工服務、切實維護工傷職工權益的宗旨,條例特別規定經辦機構在提供咨詢服務時不得收取費用。
意思是說工傷事務處理的級別,只有行政級別在縣級或者縣級以上的政府才能處理工傷事務,比如說工傷申報收件,工傷認定等。如鄉鎮政府機構是沒有資格處理工傷事務的。
希望你能採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Ⅷ 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法律意義

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項重要項目,在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愈來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職業傷害狀況又十分嚴重的形勢下,建立工傷保險預防機制,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目前工傷保險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人類為抵禦職業傷害而建立的工傷保險制度,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工傷保險從初期主要用於補償的作用方式,逐步走向以控制事故源頭、預防為先的積極的工傷保險。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工傷補償成為工傷保險的三大任務。工傷預防已成為現代工傷保險的基本特徵。預防優先是以先預防、再康復、後補償的順序鏈開展工傷保險工作。在工傷保險運行體系中實施積極的工傷預防,已成為國際工傷保險事業發展的主流。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明確提出了「促進工傷預防」的立法宗旨,確立了工傷預防在工傷保險制度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工傷預防提上了工作日程,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建立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的預防優先的工傷保險制度。
做好工傷預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作為工傷預防,可以降低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有效保障勞動者的安全健康。與其出現事故造成勞動者的傷害後再去補償,不如不發生或少發生工傷事故對勞動者更有利。從這點上說,工傷預防是對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最好的保障。包括了工傷預防的工傷保險政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是積極的工傷保險政策。據統計,我國每年工傷事故死亡近兩萬人,永久性傷殘人數超過10萬人,對人民生命和健康造成的損害極大。而現有事故中多數是可以通過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安全管理而避免的。二是做好工傷預防,可以減少物質財富損失和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從而減少社會總的經濟損失。據國際勞工專家估計,每年由於職業傷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2%左右。因此,做好預防工作,減少事故,可以大大減少因事故傷害帶來的經濟支出。同時,事故下降了,工傷職工人數減少了,用於工傷職工的救治、康復費用及經濟補償也會減少,有利於基金更有效的使用。三是做好工傷預防,可以有利於企業發展和促進社會穩定。工傷預防減少了企業內部不安全的管理和技術因素,提升了企業的安全形象,有利於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競爭發展;工傷事故率降低,也會大大減少因工傷事故帶來的各種爭議,減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目前,在全國推進工傷保險制度建設過程中,「工傷預防優先」成為了工作的指導思想,正在積極實施。一些地區在工傷預防工作中已經摸索了一些經驗,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工傷保險的費率機制。工傷保險的差別費率與浮動費率是根據企業的職業風險程度和工傷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率,確定和調整企業繳納工傷保險的費率。通過費率的確定和調整,促進企業改善勞動條件,減少或降低工傷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保護職工身體安全、健康。這就需要研究和制定工傷保險費率模式,其中包括科學確定風險費率的檔次和浮動的級次;科學確定工傷保險費的平衡期和統籌地區內用人單位分攤費用的系數;建立工傷保險費收繳的計算數學模型。通過實施工傷保險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達到提高生產經營者的安全保護意識,加強職業安全與健康工作目的。
二、建立工傷預防宣傳、教育、培訓的機制。分析近年來工傷事故率和職業病發病率長期居高不下的情況,除生產技術、工藝落後,安全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外,生產經營管理人員與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勞動防護意識和職業危害意識不強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據統計,有80%以上的工傷事故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多數是可以避免的。要改善這種狀況,除加強職業安全健康監察工作外,有必要建立工傷保險宣傳、教育和培訓的平台,通過經常性的在全社會開展工傷保險與工傷預防的宣傳,普及工傷保險知識;通過對企業生產經濟管理人員尤其是私有企業、三資企業、個體工商業、基礎加工企業、外來加工企業等用人單位主要經營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法律意識和勞動保護意識。這種教育培訓可採取工傷保險基金的支持,對受教育培訓人員實行免費。目前,全國十幾個省市政府作出規定,可以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提取預防宣傳教育費,對從業人員可採取免費發送宣傳教育手冊,加強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工傷保險意識。
三、用工傷保險基金支持開展職業危害防護技術研究與高危行業、工種崗位改善勞動條件的研究和實施工作。基於「損失控制」的原理一是以工傷保險基金的支持,有針對性地選擇如雜訊、粉塵、沖壓等危害大、數量多、防護設置落後等方面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推動勞動保護設施的改善。二是以工傷保險基金的支持,開展對高職業危害場所的監測和人員健康監護,實施早預防、早改造、早發現、早治療等有效控制,防止或降低事故與職業病發病率,降低從業人員的傷病程度,從而也降低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三是以工傷保險基金的支持,針對工傷風險較高的典型作業場所、典型工種、典型崗位制定科學的工作規范,以規范操作動作、操作頻率,操作強度、操作重量、暴露程度,加強職業危害的防範。
四、建立工傷信息交換機制與計算機分析處理系統。建立信息交換機制,就是要在中央與地方勞動保障部門之間,勞動保障部門與安全健康監察部門之間建立信息交換、數據共享、情況通報的平台,及時對工傷事故、職業病的發生情況,職業危害評估狀況、安全生產情況交換信息,為職業安全健康的監察、工傷保險費率的確定或調整、提供及時的數據信息。同時經過對有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對職業傷害發生的類型、程度、高發的人群和發展的趨勢提供數據資料,使職業安全健康預防工作和費率籌集做到胸中有數,對開展工傷預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今年四月在廣州召開的全國工傷保險工作座談會上,王東進副部長明確提出切實做好工傷預防工作,是拓展工傷保險工作領域、提高工傷保險服務水平和社會信譽度的大動作。要從今年開始逐步探索、總結和推廣一些地區在工傷預防方面的成功經驗。勞動保障部和各地勞動保障部門,都要選擇若干城市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要探索完善工傷保險的行業差別費率和單位浮動費率制度,真正將企業費率高低與企業工傷事故狀況聯系起來,促進企業重視安全生產,加強勞動保護;二是要探索通過開展宣傳、培訓等方式,強化工傷預防手段,建立預防優先的工作機制;三是要探索通過完善法規政策,明確工傷預防費用的來源渠道,建立工傷預防經費的使用管理制度。
我們相信,隨著工傷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工傷預防工作會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必將對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減少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的受害者,更有效地保障勞動者的安全健康發揮重要作用。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熱點內容
地方法規的規范性 發布:2025-05-22 13:36:40 瀏覽:290
公安分局法律顧問述職 發布:2025-05-22 13:36:34 瀏覽:714
簡訊或微信記錄能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2 13:35:06 瀏覽:526
中國勞動法最新版文件編號 發布:2025-05-22 13:10:29 瀏覽:423
簽勞動合同員工只簽字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2 13:10:28 瀏覽:326
經濟法考了75分 發布:2025-05-22 13:10:26 瀏覽:240
國家在國際經濟法中只是作為 發布:2025-05-22 13:09:16 瀏覽:69
沂源新法院 發布:2025-05-22 13:08:24 瀏覽:190
勞動法發布的時間 發布:2025-05-22 12:52:58 瀏覽:864
類似法規庫系統 發布:2025-05-22 12:50:32 瀏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