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性需要
㈠ 為什麼需要道德,道德的重要性!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版作惡好,當個權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㈡ 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倫理」或「道德」之謂(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與西文中均可作兩個層面上的解釋,即:內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范。而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碰撞中,由於「至簡、至圓」、「陰助教化」的本土傳統之引導,這兩個層面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就其總體情況而言,行為規范意義上的 「倫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終是漢語基督教的主要路向。這種「單向度」的闡釋框架,使「倫理化」的漢語基督教與基督教所應當包含的倫理資源之間,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錯位。不解決這一問題,基督教倫理便無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實現其潛在的可能性。[1]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范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區域
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作為社會調控體系的重要手段,倫理道德與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范內容。
倫理道德 偽劣商品
本專題包括四個主要內容:倫理規范與道德傳統、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以及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
本專題的教學目的在於:通過對道德傳統與倫理規范的學習,對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民事行為與法律規范的知識的掌握,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道德品質和民事法律,引導學生自覺錘煉道德品質、恪守德行規范。
重點和難點是品德的特徵、個體德行由他律到自律、誠信的當代價值、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與聯系。
規范
本專題的教學要求是以道德、倫理與法律相結合,探討社會的德行規范。
倫理與道德
總的來說,本節主要闡述了道德和倫理的含義、范疇、道德與倫理的異同;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中西方論理淵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本節介紹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於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著顯著區別的兩個概念,倫理范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范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本節闡述了應用倫理學的目的在於探討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社會整體的行為規范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應用倫理學包括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路倫理、休閑倫理等。中國傳統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為主,西方倫理道德觀則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
倫理道德
本節目標:讓學生掌握道德和倫理的含義和范疇,分清道德與倫理的異同,認識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倫理的淵源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深化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道德建設的認識,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重點和難點是道德與倫理的區別與聯系。
㈢ 性道德的基本原則
性是人的本能,但性行為是人發起進行的,應該受到道德的約束。以下是傳統的性道德的7個原則:
自願原則
性行為自主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非自願下的性行為,是對他人的粗暴侵犯,會給被害者造成肉體和心靈上的巨大創傷。
相愛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具有愛情。它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沖動,更主要是復雜的情感交流活動,是對對方相貌、體魄、氣質、思想、品質、才華等許多方面愛慕的表現。
因此,男女之間只有在相互產生愛情的基礎上發生的性行為,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合法原則
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必須建立在依法締結的婚約基礎上。
必須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履行結婚登記手續,才是合法婚姻。
隱秘原則
性生活都具有較強的隱秘性:
一是指對他人的性生活不應窺看,更不能拍照、錄像加以傳播(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除外)。
二是指性生活的雙方,應注意隱蔽保密,在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發生性行為,或者在公共場所表現性感極強的動作,都是不道德的。
常規原則
就是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應採用常規模式。
不傷原則
性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盡管只是男女之間的事情,也會給社會帶來種種後果。
如:導致生育、引起疾病傳播等等。
因此,嚴重的傳染病、精神病、性病患者,以及有遺傳病的人,隱瞞其病,與健康人發生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對後代的撫養、教育不承擔義務的非婚性行為,是不道德的。
不潔性行為,往往會給對方帶來肉體上的疾病,因此,也是不道德的。
勿仇原則
夫妻離婚以後,雖然不能共同生活,但是可以一起共事;不是夫妻,還是朋友;沒有愛情,還有友誼。
建立這種離婚後的新型人際關系,既有利於自身的工作,又有利於撫育幼者,關照長者,這才是高尚的性道德。
㈣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內容
核心內容有:性道德標准、愛情觀、貞操觀、生育觀。
1、愛情觀
愛情是男女之間發自內心的相互愛慕並渴望對方成為終身伴侶的感情。性的吸引是愛情產生的自然前提。但愛情和性慾又有質的區別,愛情是人的一種社會感情,單純的性慾只是動物的本能。
現代的性愛同古代的愛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愛為前提,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愛情則不一定都要徵得婦女同意。
第二,情愛常常達到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而彼此分離,對雙方都是難於接受的不幸。
愛情的特徵表現為:
①對等性。雙方以互愛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給予。
②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是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的愛慕關系,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愛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雙方忠貞不渝,經得起人生道路上種種磨難的考驗。
對待愛情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
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應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①事業高於愛情。沒有事業的愛情是空虛的。事業和愛情並不矛盾,處理得當可以相得益彰。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業。因此,必須堅持事業高於愛情,自覺做到愛情服從事業,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也會促進愛情。
②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男女雙方在從戀愛到結婚組成家庭的過程中,要通過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須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任何強迫、威脅、欺騙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堅貞專一。這是愛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戀愛雙方要互相忠誠,互相信守,不可見異思遷。
④負責與自重。戀愛過程中,應該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達互相愛慕的感情,理智地駕馭自己的行為。戀愛期間,雙方都應保持貞操,自尊自重,也應互相尊重對方。
2、性道德標准
雙方自願原則。自願是以不違反社會公德為前提。
無傷原則。不傷自己,不傷對方,不傷後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愛的原則。軀體感受與心理感受有機融合。
婚姻締約原則。聖經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學計劃生育原則。
性禁忌原則。某些遺傳病及家庭倫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約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傳統美德教育,包括:羞恥感,義務感,責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貞潔感。
道德約束下的性與愛,追求人類高層次需求的性與愛,才會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迷人的畫,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瓊漿,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時光。
人類調整兩性性行為的社會規范的總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需要用這種規范來約束人們的性行為。
作為一種道德現象,性道德不僅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情感、思想,而且體現在具體行為和各種活動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內容概括為:一個核心——性道德規范,三個性道德范疇——愛情觀、貞操觀和生育觀,三種性道德關系——婚前性關系、夫妻性關系和婚外性關系,一個外部條件——性環境道德。
3、貞操觀
指男女雙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節操。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歷史性產物,也是對男女雙方共同要求的一種美德。現代貞操觀不反對愛人死後再娶或再嫁,不認為這是對以前愛情的不忠,恰恰相反,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貞操觀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婚姻的締結必須以愛情為基礎,確認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徵;確認婚後能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能給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滿。婚姻雙方自覺維護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婚姻便是貞潔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愛情基礎,而僅僅是基於金錢、地位、美貌而結合,則是不貞潔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才有肉體接近的權力。
②貞操是雙方對等的,並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代貞操觀結束了古代對女性的片面約束,成為對男女雙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對待兩性關系,珍視和保持各自的貞潔,提倡兩性關系的嚴肅性和對愛情的忠貞不二。
婚後不見異思遷,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是互尊互愛,互諒互讓,互相體貼,保持婚姻美滿的基礎。貞操觀對維護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凈化社會風氣、保持社會安定,建設健康文明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生育觀
指對於人類生殖和養育問題的總的觀念。
生育觀,一方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對於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代中國生育觀要求把生育的權利與義務統一起來,把生育的意願同對社會、後代的責任統一起來。
具體包括:
①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樹立「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念,要求生育者以社會的利益和要求作為生育動機,避免把生育單純當做實現個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口再生產,從形式上看,生育活動是在每個家庭內部進行;從內容上說,所生育的子女絕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個人的生育應從國家的需要出發,要服從國家利益。
「生育為公」的道德觀是通過生育目的、生育動機和生育的結果反映出來的。
②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是生育道德的行為規范。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使人口的發展同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計劃生育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生育的時間和密度,以達到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具體內容包括:提倡和鼓勵晚婚和節育;要求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子女。優生優育是採取人為措施,使出生的兒童具有優良的遺傳素質,同時進行科學養育,以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道德規范對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應要求:
首先,要求人們接受避孕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其次,為了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間性生活文明、科學與和諧。
③堅持晚婚晚育,是中國當代生育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醫學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歲之間。如果過早結婚和生育,由於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僅影響個人的身體發育和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農村早婚早育、「早生兒子早得福」是生育為己的封建道德觀念。要從科學道理上認清,早婚早育不僅有害於身體發育和健康,不利於後代的優生優育,而且還會導致人口增長過快,影響國家現代化進程,這是當代中國生育道德所不允許的。
(4)道德性需要擴展閱讀:
特點
多樣性
不同社會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評價可能相差甚遠。為此,性道德更表現出他的多樣性。
人類歷史上的性文化分為三大類:反性慾文化、親性慾文化和中間性文化。反性慾文化將性行為看作是罪惡,親性慾文化放縱性行為,對風流事加以鼓勵,中間性文化是選擇地制止不良性行為。
一致性
人類的大多數群體,是把人的性行為限制在婚姻范圍之內,這一點在全人類具有共同性。顯然,這不但有利於種族延續,而且有利於財產的繼承。
繼承性
人類在進化的進程中,總是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風格一代代保留下來,性的道德繼承就是這一性質的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類自身發展的利益為參照系,決定保留和剔除哪些習俗行為。
雙重性
理想期待與現實行為的脫節:理想化的性行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於社會和人群的性行為標准,告訴人們怎麼做。而在現實中,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總是那麼進行,人們有自己的參照系,參照點是怎樣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評判不一致,不管是在舊時代文化還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存在。
㈤ 什麼是性行為的道德標准
性道德的標准
●自願原則 性道德的標准之一,就應該是建立在自願原則上,即雙方自願的原則上。 在實際性活動中,所謂「自願」,主要指女方自願。無論從生物性性質或社會性性質上看,在性交過程中,一般說男性多是處在主動和進攻的地位。所以,在性行為中,做為男方,不僅要滿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性的需要,也應顧及到女方的意願。如違反自願原則,就構成了強奸行為;自願的原則也應有一定的范疇,就目前來說,有些青年男女受「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影響,未婚即隨便進行性交,雖是「自願」,卻違反了大的性道德原則。
●無傷原則 「無傷」主要指兩人之間的性行為不會傷害其他人的幸福,不會傷害後代的健康,不會傷害社會的安定發展。另外也有講究性衛生,使性交行為不會損害於自己或對方的身心健康。
●愛的原則 人類具有超乎於動物界的思想與情感,因之在性活動中具有對異性的、尤其對特定的「某一個」異性的愛情,就成為人類性道德的重要原則。性愛不是單指性交,它是性行為中軀體的感受與心理的感覺有機的融合。為求單純肉體上的一夜之歡的性交,很難說是存在著什麼性愛的,只是為了滿足性慾而已。
●婚姻締約的原則 婚姻締約,就是道德規范在法律上的表現。兩個異性之間產生愛情,而這愛情又是自願與無傷的,也必須經過法律的程序予以認可,才是符合道德原則的。 「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長義堂說】性道德標准,即兩性關系過程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標准,是指導人們性行為最基本的原則。必須遵守,不許不在乎。
㈥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㈦ 道德需要怎麼做主要做哪些事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提高我們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有: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積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獨」;身體力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反身內省,存心養性。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㈧ 生理需求和道德觀念哪個重要
這種價值觀的問題要看你把什麼看的最重要,如果你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不斷滿足慾望,把它剝奪掉,生不如死,慾望強烈到你可以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生命毀滅道德,那就是人格中本我很強,捐贈快樂的原則而生活,道德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自我約束,如果一個人道德內化很強,那他可能會為了道德舍棄壓抑不合理的慾望。也可能為了道德而犧牲生命。從意義上來說,慾望和道德從根本上是生命服務的,沒有了生命,沒有了人類,這兩者就不復存在,當然有些東西值得人類知,維持付出一切,所以說這個主觀選擇性很強的東西,如果非要選擇的話,那麼我個人選擇就是生命>道德>慾望。
㈨ 心理道德需要決定道德的什麼性
道德就是平心而論,做什麼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當頭,勿近無義身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