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瞿秋白
① 求關於常州的民間傳說 歷史事跡 風流人物
歷史文化
常州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編輯本段文化
常州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梳篦、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著名人物
自古以來,常州人傑地靈,名家輩出。有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季札,《昭明文選》的編纂者蕭統,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陳濟,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和思想家龔自珍。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共出過9名狀元,1546名進士。 近現代直到當代,《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李伯元),「常州三傑」 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政治領袖和革命家輝映史冊;實業家盛宣懷、劉國鈞,語言學家趙元任,數學家華羅庚,史學家呂思勉,醫學家吳階平、李宗恩、李宗明,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歌後周璇,油畫家及美術教育家李宗津,西畫家李毅士(李祖鴻),書畫大師劉海粟等名貫中外。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常州籍院士有56名。在全國位列第4。 有蘇軾,蘇東坡與常州宜興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那年蘇東坡進京趕考,進士及第。在一次同年們聚會上,與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興縣的蔣潁叔(之奇)、單錫以及武進縣的胡宗夫等。蘇東坡從蔣之奇、單錫、胡宗夫的介紹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麗風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風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興的「雞黍之約」。然而,由於年少氣盛,蘇東坡自認為自己還沒有施展抱負,故當時只是一時的興致所至,並沒有非常認真,這可以從蘇東坡與蔣之奇的唱和之詩中看出: 月明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隨。 江上秋風無限好,枕中春夢不多時。 瓊林花草聞前語,罨畫溪山指後期。 豈敢便為雞黍約,玉堂金殿要論思。 後來,蘇東坡又先後結識了常州的錢公輔、錢濟明(世雄)父子、胡仁修、報恩寺長老和宜興的滕元發(達道)、邵民瞻、蔣公裕等老友。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五年。直到元豐七年才得到赦免。政治上的坎坷沉淪使他退隱田園、躬耕自給的願望更加強烈。常州美麗富饒的土地、溫和濕潤的氣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讓他留戀不已,他決定請求朝廷讓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兩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寫道:「……而貲用罄竭,無以出陸,又汝州別無田業可以為生。犬馬之憂,飢寒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給饘粥,慾望聖慈,特許於常州居住。」 當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時,他喜極而泣,為如願以償而歌:「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 元豐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蘇東坡率全家抵達常州貶所。幾經周折,蘇東坡終於回到了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報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詩:「六花?葡林間佛,九節菖蒲石上仙;何似東坡鐵拄杖,一時驚散野狐禪。」「碧玉碗盛紅瑪瑙,井華水養石菖蒲。也知法供無窮盡,試問禪師得飽無。」 縱顧蘇東坡的一生,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蘇東坡初出茅廬,中舉及第,便與多位常州籍同考舉子結成好友,他們在蘇東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絢爛的江南風光,使他與好友們訂下了「雞黍之約」。然雖有定居誓言,但畢竟未經深思熟慮,是信口所至。真正到了常州地區,蘇東坡領略到了那水鄉山野的神韻,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終於如願以償,從此和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在元佑時期,他政治上紅極一時時,他還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講定:「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里之約。」他在北歸途中,一路均有人熱情挽留,有的甚至無償提供居舍,但他總是堅定地說:「然某緣在東南!」他終於返回了魂牽夢縈的常州。最後遂了他在熙寧七年在常州悼念錢公輔的《哀詞》中的夙願:「大江之南兮,震澤之北。吾行四方而無歸兮,逝將此焉止息。」至今常州仍有蘇東坡終老地騰花舊館。 近代人物中,尤以常州三傑最為有名: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同年11月參與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派記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訪。1921年兼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的教員。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產黨(介紹人張太雷)。曾先後出席遠東民族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三、四次代表大會。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綱領草案,參與制定國共合作的戰略決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向導》編輯,7月去上海創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後又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成員。後又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7月接替陳獨秀負責中央工作。主編過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張日報《熱血日報》,曾將為陳獨秀等人壓制和拒絕發表的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並為之寫了序言。大革命失敗後,在漢口主持召開臨時中央緊急會議,後任中央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8年4月去蘇聯,6月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了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後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產黨黨綱、中國蘇維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產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省長汀縣被捕,6月18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 瞿秋白紀念館坐落於江蘇省常州市延陵西路188號,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百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
惲代英
字子毅,1895年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未能補實缺的清朝八品官,出身士宦之家並頗有舊學根底的母親一起,從小便督促他學習古文和詩詞。後來他上了新式小學堂,因文才出眾被老師譽為「奇男兒」,並接觸到西洋新學和民主思想,崇拜維新思想家梁啟超、譚嗣同,以「我自橫刀向天笑」自勉,決心沖破封建思想樊籠。 1913年,惲代英入武昌中華大學預科,1915年進入文科中國哲學系學習。這一年,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問世,惲代英讀後歡呼這是「傳播自由、平等、博愛、互助、勞動的福音」,並向其踴躍投稿。1917年,他在武漢發起組織進步團體互助社,1920年,又創辦了利群書社,成為在長江流域宣傳新思潮的重要陣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惲代英便申請加入。同年秋,他入蜀擔任川南師范學校校長,引導大批青年出川參加革命。1923年,他赴滬執教於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並於10月間同鄧中夏一起創辦了共青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其發行量迅速增至3萬份,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青年雜志。惲代英在該刊發表過一百多篇文章和幾十封通訊,成千上萬的青年正是手捧這份雜志並呼喚著「代英」的名字,奔赴黃埔軍校、去尋找黨團組織。 1926年初,惲代英到廣州擔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並兼中共黨團書記,在校內與周恩來並列為最受歡迎的演講人。1927年初,他赴武漢主持中央軍校工作,並成為精神上維系全體進步師生的核心。同年5月,在黨的五大上他當選中央委員,7月間赴南昌參加組織起義。當張國燾趕來阻撓行動時,平時待人一向和善的惲代英拍案而起喝道:「如果你再動搖人心,就要打倒你!」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受挫後,惲代英乘小舟飄到香港。12月中旬廣州起義爆發時,他擔任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其間發布的政綱、宣言、告示等多是經這位大手筆揮就。失敗時,他在指揮部大樓中堅守到最後,因同志們都勸他潛伏下來寫暴動史才被迫離開,潛往香港。 1928年秋,惲代英被調到上海,主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後調任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協助部長周恩來工作。1930年初,他曾前往閩西蘇區視察,高度評價了朱毛紅軍長期游擊戰爭的經驗。同年5月,他在上海的工廠前偶然被捕,押轉南京途中有些黃埔畢業的國民黨軍官認出了他,出於欽佩之情卻相約不指認。在獄中,惲代英看到囚糧夾著砂粒和臟物,便不顧暴露的危險出面領導難友斗爭改善了待遇,同時還編寫了一本解釋中國共產黨十大綱領的工人讀本。1931年4月,他被叛徒出賣而暴露身份,第二天便英勇就義。 惲代英紀念廣場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小河鎮。2005年11月20日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張太雷
1898年6月生,江蘇常州人。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學習。1919年投身五四運動。1920年10月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積極開展工人運動,與鄧中夏到長辛店組建勞動補習學校,培養了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第一批骨幹。後到天津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多次陪同共產國際派到中國的代表會見李大釗、陳獨秀等,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張太雷還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人之一,曾任青年團中央總書記。 在復雜的斗爭中,張太雷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他主張武裝工農予以反擊。1927年參加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堅決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錯誤,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後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9月到潮(安)汕(頭)組織群眾接應南昌起義軍。11月到上海中共中央參加制訂廣州起義計劃,下旬回廣州主持武裝起義准備工作,兼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12月11日領導廣州起義,建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陸軍委員。12日,遭敵襲擊時犧牲,時年29歲。臨終,他向戰友們囑托:要和敵人戰斗到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張太雷故居位於清涼路子和里3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② 瞿秋白的一生的簡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
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主編中共中央另一機關刊物《前鋒》,參加編輯《向導》。
1925年,先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編《瞿秋白論文集》。
1934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 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就義,時年36歲。
(2)婚姻法瞿秋白擴展閱讀: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於1899年1月29日誕生在常州的一處植有梅、蘭、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樓。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媽媽徐氏照顧和帶領。
瞿秋白的生肖為狗,因其發際有著兩個「旋窩」,當地俗稱「雙頂」,故小名叫阿雙,羊牧之平時喊他為「阿雙哥」。羊牧之生於1901年,歲次辛丑屬牛,瞿秋白喜歡呼其「小牛」。
兩人童年時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說他們兩人是「臘犬」和「小牛」,還說:「我是以犬耕田,力氣不夠,還要你這條小牛幫忙。」
平時,羊牧之母親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兒子3人同睡一張床。因老式床寬闊,所以兩人橫著睡,頭朝床沿,腳在床里,一左一右,中間是徐氏。
每天到床上後,兩個小孩總是在逗鬧一番後,就開始背誦唐宋名家詩歌及小令。多數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著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幾句。
頗有舊學功底的瞿秋白的媽媽金衡玉喜歡聽兩個小孩背詩詞,每每這時,朗朗的聲音會讓她感到無限欣慰,還不時走進去對他們誇贊鼓勵一番。
有一次,瞿秋白背誦了:「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金衡玉聽到後就問自己的兒子:「詩中那位入城的人歸來時為什麼淚滿襟呀?」
瞿秋白回答說:「因為養蠶人穿不上綢緞,而不養蠶的人身上卻穿著都是綢緞,所以養蠶人要淚滿襟了。」金衡玉聽了後,流露出滿意的笑意。
她撫摸著瞿秋白的頭鼓勵說:「讀書就要這樣領悟出詩中的道理,才能讀得懂學得好。」瞿秋白在13歲時,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開,就作了一首《詠菊》的五言絕句。
他絕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號嵌入了詩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間曾在浙江桐鄉、山陰等地擔任過知縣的大伯父瞿世琥。
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寫出這等有功底的詩作來,連連誇耀小秋白聰敏好學,喜不自勝地對著旁人說:「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駒也。」
文人大抵都有「家國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或許就是出於此,秋白選擇了投身革命,並一度處在權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誠然需要浪漫和激情。
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質。秋白無法同時擁有其他,便常常在現實的挫折和磨礪前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無能。此時,他已感到無暇自顧。
至於月夜下的簫聲,那更成了一個無從談起的夢。秋白留給後人的印象,始終是個備受爭議的角色。這緣於他在過名單獄中寫的名為《多餘的話》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現了參與革命以來有過的熱情、執著、迷茫、孤獨與無奈。正是這份自白,讓他的被捕成了「叛變」,就義成了「討饒不成」。
可是他死時,同所有英雄一樣,都很英勇。他高唱著《國際歌》,指定一處草坪盤腿坐下,直待那聲槍聲的響起。
按照我們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獄中的瞿秋白,與刑場上的瞿秋白很難重疊起來,或許只能將其理解為,一個獨特的人,一條獨特的人生路。
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經歷不了他的時代、他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更加細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過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標准,歸納他的歷史歸宿。
或許可以說,這是因為瞿秋白將「身後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卻又不願借死亡來成就本來唾手可得的英名。這是超脫了所有大度與氣節的風采,這是對生命的誠懇與真實。
於是,瞿秋白在歷史上,留給我們的感覺與啟示愈顯迷離。他是如此熱情地參與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離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誠地向著革命。
③ 《瞿秋白故事》
覓渡,覓渡,覓何處?
作者:梁衡
常州城裡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紀念館我已經去過三次。從第一次看到那個黑舊的房舍,我就想寫篇文章。但是六個年頭過去了,還是沒有寫出。瞿秋白實在是一個謎,他太博大深邃,讓你看不清摸不透,無從寫起但又放不下筆。去年我第三次訪秋白故居時正值他犧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籌備關於他的討論會。他就義時才三十六歲,可人們已經紀念他六十年,而且還會永遠紀念下去。是因為他當過黨的領袖?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是因為他的才氣?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遠讀不完的名畫。
我第一次到紀念館是一九九○年。紀念館本是一間瞿家的舊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條河,叫覓渡河。一聽這名字我就心中一驚,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瞿秋白是以職業革命家自許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並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八七會議」他受命於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書生之肩,挑起了統帥全黨的重擔,發出武裝斗爭的吼聲。但是他隨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後來在長征時又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都安然到達陝北,活到了建國。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後就去從容就義。
如果秋白是一個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聲:「你朝爺爺砍吧,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也許人們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個書生啊,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麼秀氣但又有幾分蒼白的面容。他一開始就不是舞槍弄刀的人。他在黃埔軍校講課,在上海大學講課,他的才華熠熠閃光,聽課的人擠滿禮堂,爬上窗檯,甚至連學校的教師也擠進來聽。後來成為大作家的丁玲,這時也在台下瞪著一雙稚氣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樣折服了一代人。後來成為文化史專家、新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擇,當時准備結婚,想求秋白刻一對印,秋白開的潤格是五十元。鄭付不起轉而求茅盾。婚禮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絹小包,說來送金五十,鄭不勝惶恐,打開一看卻是兩方石印。可想他當時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擠離開黨的領導崗位後,轉而為文,短短幾年他的著譯竟有五百萬字。魯迅與他之間的敬重和友誼,就像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地完美。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魯迅家中,魯迅和許廣平睡地板,而將床鋪讓給他們。秋白被捕後魯迅立即組織營救,他就義後魯迅又親自為他編文集,裝幀和用料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秋白與魯迅、茅盾、鄭振鐸這些現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齊肩至頂的啊,他應該知道自己身軀內所含的文化價值,應該到書齋里去實現這個價值。但是他沒有,他目睹人民沉浮於水火,目睹黨瀕於滅頂,他振臂一呼,躍向黑暗。只要能為社會的前進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舉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當時的中國是數一數二了,他曾發宏願,要將俄國文學名著介紹到中國來,他犧牲後魯迅感嘆說,本來《死魂靈》由秋白來譯是最合適的。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時代的有一個人叫梁實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寫悠閑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評為「抗戰無關論」。他自我辯解說,人在情急時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還是一直弄他的純文學,後來確實也成就很高,一人獨立譯完了《莎士比亞全集》。現在,當我們很大度地承認梁實秋的貢獻時,更不該忘記秋白這樣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國救民,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上去的人。如果他不這樣做,留把菜刀作後用,留得青山來養柴,在文壇上他也會成為一個、甚至十個梁實秋。但是他沒有。
如果秋白的骨頭像他的身體一樣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認罪,那麼歷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產黨總書記的向忠發、政治局委員的顧順章,都有一個工人階級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於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等高幹,還可以舉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軀演出一場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英雄戲。他剛被捕時敵人並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稱是一名醫生,在獄中讀書寫字,連監獄長也求他開方看病。其實,他實實在在是一個書生、畫家、醫生,除了名字是假的,這些身份對他來說一個都不假。這時上海的魯迅等正在設法營救他。但是一個聽過他講課的叛徒終於認出了他。特務乘其不備突然大喊一聲:「瞿秋白!」他卻木然無應。敵人無法,只好把叛徒拉出當面對質。這時他卻淡淡一笑說:「既然你們已認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過去我寫的那份供詞就權當小說去讀吧。」蔣介石聽說抓到了瞿秋白,急電宋希濂去處理此事,宋在黃埔時聽過他的課,執學生禮,想以師生之情勸其降,並派軍醫為之治病。他死意已決,說:「減輕一點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當一個人從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義之後,他就獲得了最大的堅強和最大的從容。這是靠肉體的耐力和感情的傾注所無法達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軌道的延伸一樣堅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向來是以理行事,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牆,唯求一死。魯迅受到恐嚇,出門都不帶鑰匙,以示不歸之志。毛澤東贊揚朱自清寧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粉。秋白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已達到自由階段的知識分子。蔣介石威脅利誘實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槍決。刑前,秋白唱《國際歌》,唱紅軍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盤腿席地而坐,令敵開槍。從被捕到就義,這里沒有一點死的畏懼。
如果秋白就這樣高呼口號為革命獻身,人們也許還不會這樣長久地懷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臨死前又搶著寫了一篇《多餘的話》,這在一般人看來真是多餘。我們看他短短一生斗爭何等堅決,他在國共合作中對國民黨右派的批駁、在黨內對陳獨秀右傾路線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會議」,決定武裝斗爭,永遠功彪史冊,他在監獄中從容斗敵,最後英勇就義,泣天地慟鬼神。這是一個多麼完整的句號。但是他不肯,他覺得自己實在藐小,實在愧對黨的領袖這個稱號,於是用解剖刀,將自己的靈魂仔仔細細地剖析了一遍。別人看到的他是一個光明的結論,他在這里卻非要說一說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後面的陰影。這又是一種驚人的平靜。就像敵人要給他治病時,他說:不必了。他將生命看得很淡。現在,為了做人,他又將虛名看得很淡。他認為自己是從紳士家庭,從舊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與舊的斗爭中受著煎熬,在文學愛好與政治責任的抉擇中受著煎熬。他說以後舊文人將再不會有了,他要將這個典型,這個痛苦的改造過程如實地錄下,獻給後人。他說過:「光明和火焰從地心裡鑽出來的時候,難免要經過好幾次的嘗試,試探自己的道路,鍛煉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靈魂,在這《多餘的話》里還囑咐死後請解剖他的屍體,因為他是一個得了多年肺病的人。這又是他的偉大,他的無私。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塗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歷史,極力隱惡揚善。特別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愛這樣做,別人也幫他這樣做,所謂為尊者諱。而他卻不肯。作為領袖,人們希望他內外都是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固執地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實驗的一部分。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赴死時,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當我們再看他對自己的解剖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風鳴林吼,奇絕險峻,給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個內心既縱橫交錯,又坦盪如一張白紙的人。
我在這間舊祠堂里,一年年地來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像著當年門前的小河,河上來往覓渡的小舟。秋白就是從這里出發,到上海辦學,後來又在上海會見魯迅;到廣州參與國共合作,去會孫中山;到蘇俄去當記者,去參加共產國際會議;到九江去主持「八七會議」,發起武裝斗爭;到江西蘇區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他出門登舟之時一定想到「野渡無人舟自橫」,想到「輕解羅裙,獨上蘭舟」。那是一種多麼悠閑的生活,多麼美的詩句,是一個多麼寧靜的港灣。他在《多餘的話》里一再表達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多麼想靠上那個碼頭,但他沒有,直到臨死的前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他一生都在覓渡,但是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但正是這悲劇的遺憾,人們才這樣以其生命的一倍、兩倍、十倍的歲月去紀念他。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麼革命,只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梁實秋、徐志摩現在不是尚享後人之饗嗎?如果他革命之後,又撥轉船頭,退而治學呢,仍然可以成為一個文壇泰斗。與他同時代的陳望道,本來是和陳獨秀一起籌建共產黨的,後來退而研究修辭,著《修辭學發凡》,成了中國修辭第一人,人們也記住了他。可是秋白沒有這樣做。就像一個美女偏不肯去演戲,像一個高個兒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無獲,甚至被人誤會。一個人無才也就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幹成了一件事也罷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沒有干成,這才叫後人惋惜。你看岳飛的詩詞寫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記住了他的武功。辛棄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輕時率一萬義軍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後人也只知他的詩才。瞿秋白以文人為政,又因政事之敗而返觀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義再不說什麼,也許他早已沒入歷史的年輪。但是他又說了一些看似多餘的話,他覺得探索比到達更可貴。當年項羽兵敗,雖前有渡船,卻拒不渡河。項羽如果為劉邦所殺,或者他失敗後再渡烏江,都不如臨江自刎這樣留給歷史永遠的回味。項羽面對生的希望卻舉起了一把自刎的劍,秋白在將要英名流芳時卻舉起了一把解剖刀,他們都將行將定格的生命的價值又推上了一層。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④ 瞿秋白的人生經歷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的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於江蘇常州。
1919年,他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1920年,以記者身份赴蘇俄采訪,成為最早向中國人民真實報道十月革命後蘇俄情況的新聞先驅。
192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1月回國後,負責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向導》的編輯工作。
1923年,瞿秋白參加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起草黨綱。同年參與籌辦上海大學。這以後多年時間,他一直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工作,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間,為促成國共合作、發動北伐戰爭、反對資產階級右派進攻和黨內的右傾錯誤,瞿秋白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25年,瞿秋白參加了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成員。1927年參加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的危急關頭,瞿秋白主持召開了「八七」會議,這次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內的統治、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革命統治的總方針。會後,瞿秋白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此後他雖曾犯過短期「左」傾盲動錯誤,但他和戰友們一道,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恢復黨的戰鬥力,開辟革命的新時期建立了巨大的功勛。
1928年,瞿秋白參加了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隨後參加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1930年9月回國後,瞿秋白主持了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當時黨的領導人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由於遭到王明等人的打擊,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
此後瞿秋白在上海同魯迅一道領導左翼文化運動,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1934年,瞿秋白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縣水口鎮小徑村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同年6月18日在長汀縣羅漢嶺英勇就義。
瞿秋白為中國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整個生命!
⑤ 瞿秋白何許人也
瞿秋白 ,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蘇常州,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北京愛國學生運動,被選為專修館學生總代表,參加了北京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為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同年秋,他應北京《晨報》聘請,以記者身份赴蘇俄實地采訪,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在蘇俄兩年時間里,他作了大量考察、采訪和寫作,先後撰寫了《共產主義人間化》、《蘇維埃俄羅斯經濟問題》等數十篇通訊和《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親見親聞,客觀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的真實情況,告訴中國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歷史事業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心海中的燈塔。」1921年5月,在莫斯科經張太雷介紹,加入聯共(布)黨組織。192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時,他還擔任著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教員,在中國班學習的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肖勁光等人。 瞿秋白1923年1月回國,隨後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向導》編輯。他在這些刊物上發表大量政論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國情,考察中國社會狀況,論證中國革命問題,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同年6月,他出席黨的三大,參加起草黨綱草案。7月,他和鄧中夏等一起籌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這所國共合辦的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1924年1月,他和李大釗、毛澤東、李立三等一起出席國民黨一大,參加大會宣言的起草,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後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為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1925年1月,在黨的四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參與領導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後來,在黨的五大、六大,他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29年瞿秋白和夫人楊之華、愛女獨伊在莫斯科的合影。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敗的危急關頭,瞿秋白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重要貢獻。會後,他擔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常委、主席,主持黨中央工作。1931年1月,在被王明錯誤打擊、解除中央領導職務後,他到了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和魯迅並肩戰斗,結下深厚友誼,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 1934年2月,瞿秋白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中央紅軍長征後,他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部長。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敵人得知他的身份後,採取各種手段利誘勸降,都被他凜然拒絕。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場,沿途唱著《國際歌》、《紅軍歌》,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到達刑場後,盤膝坐在草坪上,飲彈灑血,慷慨就義,時年36歲。 1950年12月31日,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題詞,高度贊揚他說:「在革命困難的年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 女兒:瞿獨伊,曾用名沈曉光。1921年出生於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蘇聯生活,1946年分配到新華社工作。1950年3月,她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組織委派到蘇聯創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國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78年後,在新華社國際部俄文組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1982年離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瞿秋白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⑥ 世上女名人事跡越多越好
女性名人的勵志故事——居里夫人
她半生清貧,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謂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她卻懂得用恬淡的心態去面對清貧,用卓越的努力去贏得光榮。她認為:「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在這樣一位庄嚴、勇敢、高雅、和平的偉大女性面前,時間的遊走顯示了它的無力,歲月的長河始終無法將這個名字從人類的紀念冊中抹去。她如一朵鏗鏘玫瑰,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謝,而始終在天地間某個角落裡散發著幽幽的香氣,沁人心脾。
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瞿秋白
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產黨黨綱、中國蘇維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產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於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⑦ <<翟秋白>>的讀書心得
瞿秋白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他犧牲時,年僅36歲。在中國革命處於極端危急的時刻,瞿秋白主持召開黨的八七會議,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在革命斗爭的實際工作中,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他最早接觸到中國民主革命同舊式資產階級革命在性質上的區別問題;提出並一貫強調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認識到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很早論述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作用等等,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所留下了的500多萬字的著述和譯作,包括他創作的報告文學、散文、詩歌、雜文等等,都是中國革命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不朽的豐碑。
對比瞿秋白,我們是多麼微小。瞿秋白彷彿就是一個體積與心靈十分高大的巨人,用他那銳利的目光盯著我們,用他那眼中無限的渴望和未完的激情,一次次鞭策著我們。是的,我們激情依舊,渴望依舊,可是行動上卻遠遠不如瞿秋白。他用自己的鮮血,與其他烈士的鮮血,流淌出一條血河,當河慢慢凝固,最終成為一條由千千萬萬個血肉之軀鋪成的通往革命成功勝地。任由其他的人民踩著他們的身軀上,任由無數的愛國之士在他們身上過五關斬六將,他們心甘情願!當那些叛黨的人、那些漢奸踐踏在他們的身軀上時,他們悲憤的喊叫,他們怒火燃燒,他們震撼著大地,使中國的領土瘋狂的抖動,震出了全國人民的爆發,也震出了人民最後的勝利!
向瞿秋白致敬,向所有的愛國烈士致敬,你們是我們心中永遠不褪色的五星紅旗!
⑧ 名人不屈不撓的故事
方誌敏不屈不撓
方誌敏,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第一次大革命,1926——1927年任江西省農民協會秘書長,大革命失敗後,潛回弋陽進行土地革命運動,創造蘇區和紅軍。1935年1月,方誌敏在隨紅十軍團去皖南行動後,回蘇區時被俘。
敵軍曾懸賞八萬銀元捉拿方誌敏,為了得到雙倍的賞錢,敵旅長劉振清想方設法勸降他!在獄中敵人要方誌敏寫投降書,他卻用敵人的筆墨寫下了《方誌敏自述》。劉振清得知玉山縣縣長王鎮寰與方誌敏有點交情,便把方誌敏押往玉山縣,讓王鎮寰來勸降。
方誌敏一到,王鎮寰便盛情款待,感慨萬千地說:「方兄,一向可好?時局變遷,想不到你我在此時此地重逢,幸會,幸會!」
「噢!這不是王清塵嗎!」方誌敏譏諷地答道。
王鎮寰一聽,方誌敏以外號稱自己,便認為方誌敏沒有忘記舊交,不禁滿懷希望,連忙答道:「方兄好記性!方兄真是好記性!」
「聽說你當大官嘍?」方誌敏「哼」了一聲。
「哪裡,哪裡。」王鎮寰趕緊陪笑。
方誌敏接著說:「當年,你我似曾同道;如今你投敵賣國。王清塵,你我沒有什麼好講的。」
王鎮寰不識相,還抱有一線希望,張嘴剛想說,方誌敏將手一揮:「不必多費口舌,我方誌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勸降不成,劉振清下令加十斤重鐐……
此後敵人多次對方誌敏勸降,方誌敏回答他們:「讓我投降?休想!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的信仰!」勸降失敗後,敵人露出了豺狼的兇相,他們用各種殘酷的手段折磨方誌敏。他忍受著巨大的痛疼,毫不動搖,沒有透露一點黨的機密。敵人黔驢技窮了,最後拿來紙和筆,讓他寫「口供」。方誌敏卻在牢房裡寫下了傳世之作:《清貧》、《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作品。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南昌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女性名人的勵志故事——居里夫人
她半生清貧,命運坎坷,幼年喪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終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謂一生都在與命運做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她卻懂得用恬淡的心態去面對清貧,用卓越的努力去贏得光榮。她認為:「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在這樣一位庄嚴、勇敢、高雅、和平的偉大女性面前,時間的遊走顯示了它的無力,歲月的長河始終無法將這個名字從人類的紀念冊中抹去。她如一朵鏗鏘玫瑰,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謝,而始終在天地間某個角落裡散發著幽幽的香氣,沁人心脾。
追求真理的探索者——瞿秋白
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產黨黨綱、中國蘇維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產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
⑨ 瞿秋白 翟秋白
瞿秋白 (1899.1-1935),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同年11月參與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派記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訪。1921年兼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的教員。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產黨(介紹人張太雷)。曾先後出席遠東民族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三、四次代表大會。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綱領草案,參與制定國共合作的戰略決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向導》編輯,7月去上海創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後又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成員。後又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7月接替陳獨秀負責中央工作。主編過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張日報《熱血日報》,曾將為陳獨秀等人壓制和拒絕發表的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並為之寫了序言。大革命失敗後,在漢口主持召開臨時中央緊急會議,後任中央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8年4月去蘇聯,6月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了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後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產黨黨綱、中國蘇維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產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