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里的管轄
『壹』 行政法中條條管轄的機構有哪些
行政法的管轄和適用(掌握)
(一)行政處罰的管轄
行政處罰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兩個以上依法享有行政處罰權的實施機關如對同一行政違法案件都有管轄權,在案件管轄上發生爭議,雙方又協商不成的,應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對行政違法案件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若發現相應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依法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法行為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認定構成犯罪判處拘役或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處以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
(二)行政處罰的適用
1.不予處罰:⑴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⑵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⑶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⑷違法行為在兩年內未被發現的。
2.從輕或減輕處罰:⑴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⑵主動消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⑶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⑷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⑸其他依法應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三)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生後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連續狀態,是指行為人連續實施數個同一種類的違法行為;繼續狀態,是指一個違法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
『貳』 行政法管轄異議的定義以及它有什麼意義
原告的起訴被人民法院受理立案以後,被告如果認為該法院對本案沒有管轄權,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收到應訴通知書15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管轄權異議。如果被告在提交答辯狀期間不提出管轄權異議,即視為無異議或放棄異議權的行使。但不影響上級法院對管轄問題的審判監督。
人民法院對被告提出的管轄異議,依法應當審查。如果異議成立,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如果認為異議不成立,裁定駁回。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管轄權異議的裁定,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對於當事人就一審法院的管轄權異議裁定提出的上訴,二審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恰當的,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有誤或適用法律有誤的,撤銷原裁定,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管轄權問題是評價行政訴訟程序正當性和判決有效性的標准之一,法諺雲:「管轄權得不到普遍遵守將導致人類秩序的紊亂」,生動地說明了管轄權制度的重要性。然而,現行法律對行政訴訟中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問題的規定並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異議。本文將通過對相關制度的分析,對行政訴訟管轄異議主體制度進行研究,特別是對原告是否有權提出管轄異議這一問題進行學理解答。
一、問題的提出
A、B、C、D四公司在參加S省采購中心舉辦的一次政府采購活動中,A公司中標。B公司認為A公司提供的產品不合格,不符合招標要求,於是向S省采購中心提出質疑。S省采購中心答復後,B公司又向S省財政廳投訴。後S省財政廳作出了駁回B公司異議的行政處理決定。B公司對此不服,向S省財政廳住所地所在的J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訴訟。在J區人民法院准備開庭審理的前一天,B公司以需到外地取證為由申請法院延期審理,法院未予准許。次日開庭前,B公司向J區人民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
對B公司是否有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權力,J區人民法院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B公司向J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訴法》)關於管轄的相關規定,B公司一旦起訴,就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如果案件不屬於J區人民法院管轄,只能由J區人民法院依職權審查後移送或報請其上級法院指定管轄。另外,如果賦予原告提出管轄權,可能會導致原告濫用權力。
另一種觀點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訴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訴法解釋》)第十條第一款「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的規定,當事人均有權提出管轄異議,因為當事人包括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這符合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編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訴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釋義》對該條的解釋:「提出管轄異議的人必須是本案的當事人;當事人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參加訴訟的通知之日起死回生10日內提出,期限內未提出的,應當視為當事人對管轄權無異議」。
關於管轄權異議問題,《行訴法》對這一問題並沒有規定。作出規定的是《行訴法解釋》第十條第一款「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從條文來看,當事人有權提出管轄異議。依照《行訴法》相關規定,當事人是指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而能「接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的只有被告,能接到「參加訴訟的通知」的只有第三人。對被告有權提出管轄異議這一點無爭議。那麼,原告和第三人是否有權提出管轄異議呢?對這一問題,法律規定、相關的解釋容易引起歧義。因此,在法律作出明確規定前,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統一認識,並作出明確規定的結論。基於這一出發點,本文將通過對相關制度進行法理上的分析,對行政訴訟管轄異議主體制度進行研究,特別是對原告是否有權提出管轄異議這一問題進行學理解答。
二、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及管轄異議制度
行政訴訟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職權分工。訴訟管轄是一項關於劃分人民法院之間職權范圍的制度。根據不同的標准,行政訴訟的管轄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依據管轄是否由法律直接規定為標准,行政訴訟的管轄可以分為法定管轄和裁定管轄。法定管轄是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案件由哪一個法院行使管轄權。在法定管轄中,依據法院對行政案件的縱橫管轄關系不同,又可以分為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裁定管轄是由法院作出裁定或決定,以確定具體案件的管轄權。依據管轄的決定方式不同,裁定管轄又可以分為指定管轄、移送管轄和管轄權的轉移。
行政訴訟關於管轄的確定,應當遵守以下幾個原則:便利訴訟原則,便於審判和執行原則,便於公正審理原則,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原則。
行政訴訟管轄異議,又稱行政訴訟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人民法院對該行政案件無管轄權,而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該法院管轄的意見或主張。《行訴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訴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99年5月頒布)均未對管轄異議制度作出規定,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遇到有關管轄異議的問題,一般是適用《民事訴訟法》第38條有關管轄異議的規定。直至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行訴法解釋》中才對管轄異議作出了補充規定,確立了行政訴訟管轄異議的規則。
三、行政訴訟管轄異議的設立價值
行政審判權以及行政案件的主管或管轄問題牽涉到行政訴訟與憲法的關系,以及行政審判或行政司法在整個憲政體制中的位置。在大陸法系國家,管轄權是以審判權為前提的,管轄權只是訴訟的要件,即便是某一法院對某個案件沒有管轄權,也並不影響訴訟的成立,不影響案件移送至其他法院審理。但在英美法系國家則將管轄權的重要性提升至訴訟能否成立的高度,沒有管轄權,訴訟就不成立。 行政訴訟主管或管轄的范圍對於法院來說,就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邊界劃在何處的問題;而對於當事人來說,則構成了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夠享有接受審判的權利這一憲法性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行政訴訟主管或管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問題。它是一個國家民主與法制健全程度的指示器,表徵著國家保護的公民、法人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的廣度和深度。
『叄』 我國行政法規定,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管轄法院是
《行政訴訟法》第19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有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肆』 行政法中地域管轄得原告加被告情況有哪些 行政拘留有幾種 謝謝
行政法中管轄地一般由違法地行政機關管轄。
如果違法人常駐地行政機關管轄更為回合適的,可以由違法人常答駐地行政機關管轄。
行政拘留就只有一種。
另外有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二十條 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 對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伍』 關於行政法管轄機關
1、沒有經過復議抄的,那麼襲在原行政行為做出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2、經過復議,但是復議維持了原行政行為決定的,那麼以原行政行為做出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
2、經過復議的,且復議改變了原行政行為的,那麼以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
『陸』 行政法中的指定管轄和行政委託的區別,指定管轄的行政部門可以作為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嗎
指定管轄的接受來者只能自是指定者職權范圍內的行政機關。例如,某地發生刑事案件,多個公安機關都可以管轄。為了盡快破案,它們共同的上級指定其中某一公安機關偵辦此案。
行政委託的受託人必須是行政機關以外的組織。例如:某建築工程發生坍塌事故,政府請某建築設計院的專家來檢驗、勘察,這就是行政委託。專家、建築設計院都不是行政機關,平時也不負擔行政職權。但是為了解決坍塌事故的技術難題,政府邀請其處理,實際上是把鑒定事故原因的行政權委託給了設計院。
但是請注意,不管指定管轄還行政委託,都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否則有瀆職嫌疑。對於治安承包之類的情況,行政法學界就認為有瀆職嫌疑。
『柒』 列舉幾個有關行政法的內容
關於行政法的內容,關於行政法的內容,你直接買一本行政法它上面都有。
『捌』 行政法級別管轄的原則
1.所有的行政事務應當由縣、市級行政主體處理。確立此原則的理由是,首先,縣、市級行政主體接近需要處理的行政事務的發生地,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能夠充分考量與所處理的行政事務相關的各種因素,從而使行政相對人和當地民眾接受所作出的行政決定。其次,在實踐中,提高行政事務管轄的級別與行政相對人所承的負擔是成正比的,因此,將行政事務的管轄級別確定為縣、市級行政主體,可為行政相對人行使權利提供許多便利條件,從而減輕行政相對人的經濟負擔。再次,社會心理學認為:「空間上的距離越小雙方越接近,則往往容易引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階段更是如此。因為地理上的接近使互相接觸的機會更多,相互之間更容易熟悉對方。」因縣、市級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共同生活在雙方能接觸、了解的一個不大的社會圈內,雙方具有共同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等認知基礎,有利於行政事務的處理決定的執行。
2.省級以上行政主體進行業務政策領導。首先,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掌握的信息比較豐富,有條件對下級行政主體處理行政事務提供業務和政策的指導。其次,雖然省級以上行政主體不具有縣、市級行政主體與行政事務發生地之間那種互相了解、熟悉的客觀條件。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可能會擁有遠遠大於縣、市級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但是,權力的大小與公民的服從程度從來不是成正比的,經驗往往可以顛覆意識形態的邏輯。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於任何一種權力的考察,在福柯看來,應當是在微觀層面,應當在權力運作的末梢,在一種權力與另一種權力交界的地方;只有在這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權力是如何實現的。」再次,省級以上行政主體不介入具體行政事務的處理,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宏觀的行政管理問題,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公共政策,以指導下級行政主體的行政執法活動。如果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經常陷於瑣碎、繁雜的行政事務中,可能難以發揮上級行政主體應有的作用。
3.例外情形應當以法律、法規為准。例外情形是指以上述兩原則不能確定有效的級別管轄,需要作出變通規定時各種客觀情形。為了確定級別管轄的可行性,法律、法規可以作出相應的變通規定。從各國立法和我國的行政執法實踐看,例外情形主要有:(1)涉外的行政事務。(2)縣、市級行政主體提請處理的行政事務,如因地方保護勢力的干擾導致其無法開展正常的行政事務的處理活動,通過法定程序提請省級以上行政主體行使管轄權。(3)涉及兩縣或兩市以上的行政事務,當地縣、市級行政主體無法處理的行政事務,如有的環境污染引起的行政事務,經常是涉及到兩個以上的行政區域,甚至省級行政區域,在這樣的情況下,變通級別管轄權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