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代位權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代位權

發布時間: 2021-12-25 22:50:35

『壹』 代位權的效力

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會對債務人、第三人以及債權人本人產生不同的法律效力

1、對債務人的效力

我國《合同法》對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未作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其效果歸屬於何人,不甚清楚。查我國合同法有關立法資料,可以發現《合同法》(建議草案)第72條第3款規定:「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合同法(試擬稿)》第53條第2款和《合同法》(徵求意見稿)第50條第2款,都規定:「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而到《合同法》公布時這一條被刪掉,這反映了立法者內心的矛盾,即是否賦予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就其行使代位權所得到的給付以優先受償的權利?對此問題,存有爭論,有人認為債權人辛辛苦苦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其效果卻歸屬於債務人,作為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對使代位權的債權人而言不公平,而且會使債權人喪失行使代位權的積極性,這一思想甚至影響了我國的司法解釋,具體表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300條上。該條規定,被執行人(即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履行債務。顯然,根據這條司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申請執行人)可以從第三人為履行債務人的債權而為的給付中直接受償。

我們認為,賦予債權人就第三人所為給付優先受償權是不妥當的,因為代位權行使的目的在於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債務人的財產則是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各個債權人不論是否行使代位權,都應依據債權平等原則,就債務的財產平等受償,如果允許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則不符合債權的性質,也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9]同時,也違背了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宗旨。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效果應直接歸屬於債務人,第三人履行債務也應向債務人本人為之。如果債務人怠於受領,債權人可代位受領,但債權人不得以該受領物全部抵充清償自已的債權或者優先受償,而必須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受償。同時,債權人代位受領後,債務人仍有權向債權人請求交付所受領的財產。

債務人的權利經債權人行使後,債務人對其權利的處分是否受到影響,這在學理上存在兩種主張:一是否定說。該說認為。既然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債務人仍得處分其權利,但如其處分行為有損於債權,債權人則可再次行使撤銷權;二是肯定說。該說認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如果債務人的處分權不受限制,仍得拋棄、免除或者讓與權權利,則代位權制度將失去其效用。[10]筆者接受肯定說,並認為否定說純粹為邏輯推演的結果,徒增司法之成本,且有閹割生活之嫌。

2、對第三人的效力

債務人對於第三人的權利,無論是自己行使還是由債權人代位行使,對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利益均無影響。因此,凡第三人得對抗債務人的一切抗辯,如訴訟時效屆滿之抗辯、抵銷之抗辯、同時履行之抗辯,均得用以對抗債權人。但此種抗辯僅以代位權行使之前所產生的為限。[11]那麼代位權行使以後或者行使通知債務人以後,第三人對於債務人才取得的抗辯權,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呢?對此應區別不同情況對待:(1)代位權行使後,第三人因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取得對債務人的抗辯,不得以之對抗債權人,因為此時債務人已喪失了處分權;(2)第三人因對債務人為清償而取得的債務消滅抗辯權,可以之對抗債權人。

第三人對於債權人的抗辯,則不得於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對抗債權人。

債權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須通知債務人,通知債務人,通知後第三人對債務人開始有抗辯權。

3、對債權人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不得超出債務人權利的范圍,債權人也不得擅自處分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給付義務。因為第三人對於債權人本無給付義務,債權人也沒有受領清償的權利。債權人在債務人怠於受領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時,雖然可以代位受領,但受領的財產利益不得專供自己債權的清償,也不得自行抵銷自己與債務人的債務。如欲以所受領的財產利益清償自己的債權,需經債務人同意;在有多數債權人的情形下,則只能依強制執行程序受償。

我國《合同法》第73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同時因為這筆必要費用,對於所有的債權人而言是共益費用,所以由此而形成的債權應優先於其他債權而受清償。

『貳』 代位權訴訟的法律規定

代位權之訴為民事訴訟,故須具備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規定的起訴條件;同時,代位權之訴還須具備自身的特殊要件。《合同法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叄』 原告提起的是否為代位權訴訟及該代位權是否合法有效成立

司法解釋規定,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該規定符合《民事訴訟法》原告就被告的一般管轄原則和關於合同糾紛的管轄原則。需要注意的是,除依照法律規定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糾紛由特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外,代位權訴訟一概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而不論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或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否約定有協議管轄的內容。另外,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或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合同訂有有效仲裁條款的情況下,次債務人以仲裁協議為由提起的管轄異議同樣不成立。
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債務人以後,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如果該人民法院也是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如果該人民法院不是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告知債權人向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訴。受理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在債權人起訴債務人的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中止代位權訴訟。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對超過債權人代位請求數額的債權部分起訴次債務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訴。債務人的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債務人起訴的人民法院在代位權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依法中止。
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債務人的加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二、代位權訴訟能否追加第三人
債權人在提起代位權訴訟時,如果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債務人的加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因為債務人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聯結樞紐,對於查證兩個法律關系的事實和代位權訴訟能否成立,均具有重要意義,故人民法院可以將其追加為第三人。
之所未規定「應當」追加而是規定「可以」追加,一是考慮債務人畢竟不是代位權訴訟的當事人;二是考慮保障訴權自由和尊重債權人的選擇;三是考慮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

『肆』 民事訴訟中,代位權訴訟如何准備證據

代位權之訴是民事訴訟,故須具備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規定的起訴條件;同時,內代位權之訴容還須具備自身的特殊要件。《合同法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因此,需要准備的證據是證明:1.有債權債務關系,比如借條、合同。2.債權已經到期。3.債務人和其他人的債權關系,且不行使到期權利的證明。

『伍』 民法中的代位求償權是如何規定的

代位求償權是這樣規定的:

保險代位求償權又稱保險代位權,是指當保險標的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權其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

代位求償權的性質:

關於保險代位權的權利性質,大致有三種觀點:

1、債權擬制轉移說,認為被保險人的債權雖因保險人償付保險金而消滅,但法律擬制該債權仍存在,並移轉給保險人。

2、賠償請求權說。該說認為保險人自給付保險金時起,便取得與已消滅之債權同一的賠償請求權。

3、債權移轉說。該學說認為代位求償權實質上是保險人對第三人債權的「法定受讓」,無須被保險人的讓與意思表示,也勿須債務人的同意。

該說目前為大多數學者所採納。我國《海商法》第252條即明確: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人支付賠償之日起,相應轉移給保險人。

《保險法》第45條第1款(修改前的《保險法》第44條第1款)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法上未明確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以保險人名義還是被保險人名義,以往對此存有爭議。目前審判實踐普遍接受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

2000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保險代位權的發生事由:

就代位求償權的實質來講,它當屬請求權,是一種債。按照傳統民法理論,債的發生事由自然應當可以成為代位求償權的發生原因。因此我們可以對代位求償權的發生事由做一個匯總,具體如下:

1、侵權行為

保險標的因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而遭受財產損失,依照法律規定,該第三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因第三人的過失碰撞造成保險人承保汽車的損失而向第三人追償,即為明顯例證。

2、合同責任

第三者在履行合同中違約造成保險標的損失或根據合同約定第三者應賠償對方的損失。如停車場收取保管費為車主保管車輛,因管理員疏忽而致車輛丟失,根據保管協議,停車場應承擔賠償責任。

3、不當得利

指沒有合法依據而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損失的事實,如拾得他人走失的動物。

4、共同海損

保險標的因共同海損造成損失,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上述損失後,有權向共同海損受益人代位追償。

5、產品質量責任

當產品發生責任事故,在具體的責任人無法查清的,由產品生產者承擔責任,則由保險人賠償損失。保險人在賠付後又查明事故的實際責任人是第三人的,應向第三人求償。

6、保證及信用保險的追償

保證及信用保險是從民法擔保制度中的保證發展而來的,它是就被保險人履約、信用等向債權人的一種擔保,在被保險人不履行債務或發生信用危機時,由保險人以支付保險金的形式履行保險合同項下被保險人的債務,由此,就產生了向被保險人追償的權利。

『陸』 債權人代位權被告的法律法規是怎樣的

債權人代抄位起訴,是一種法定的訴訟擔當,債權人所享有的訴訟實施權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

代位權之訴為民事訴訟,故須具備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規定的起訴條件;同時,代位權之訴還須具備自身的特殊要件。《合同法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柒』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7條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

如果當事人來就已經提起訴訟的自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的,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情形的,構成重復起訴。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相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捌』 代位權訴訟是指的什麼

代位權訴訟作為一種有效的債的保全措施,即:「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費用,由債務人負擔。」依照這一規定,債權人行使其代位權,應當通過法院予以主張,也即應當通過訴訟方式進行,這就是所謂的代位權訴訟。簡而言之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債務追索權時,債權人直接起訴債務的債務人,並要求其還債的一種訴訟活動。

熱點內容
從法的產生對訴訟法進行定義 發布:2025-09-13 19:17:56 瀏覽:420
為什麼說婚姻法不保護女性 發布:2025-09-13 19:14:05 瀏覽:712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發布:2025-09-13 19:08:36 瀏覽:733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發布:2025-09-13 18:57:47 瀏覽:525
你進民法典的規定 發布:2025-09-13 18:52:43 瀏覽:270
中國司法鑒定官網 發布:2025-09-13 18:51:47 瀏覽:309
公司法第十五條 發布:2025-09-13 18:47:56 瀏覽:384
瑞達刑法內部講義 發布:2025-09-13 18:42:56 瀏覽:884
社會與法趕緊回家 發布:2025-09-13 18:39:47 瀏覽:580
在法院杠精 發布:2025-09-13 18:33:30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