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第四章視頻
民法是實體法,民訴法是程序法
㈡ 試比較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
㈢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三款與民事訴訟法227條之間有何關系
56條第三款是第三人訴訟;
227條是執行異議訴訟;
法律是對同一類案件做了兩種救濟途徑的規定;由權利人選擇。
㈣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
1、概念上的區別。
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2、保障權利方面。
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3、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
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4、規定的義務和全力不同。
民法是規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義務和權利,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公民通過怎樣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
比如關於合同的問題,《民法》規定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訴訟法》就是根據民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庭審理等手段,以判決等形式明確某一具體合同是否合法。
5、解決的問題不同。
民事訴訟法解決的是程序方面的問題,而實體法解決的是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民事訴訟法發是調整訴訟活動的。
(4)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第四章視頻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法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以體現民眾的基本意志為立足點,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共同目標,以民事訴訟為集中表現方式,互相銜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法的分類,就是以一定的標准將法與法之間的界限廓清,法的分類問題解訣的就是法與法之間的一種界限和邏輯結構的問題,是法理的一個基本內容。目前我國學界上法的分類范圍從形式或技術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法的一般分類;二是法的特殊分類。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就是一種法的一般分類方法,是以法所規定的內容不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
所謂的實體法就是一般規定主體的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
而所謂的程序法就是通常以保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保證主體的職權和指責的履行所需的程序或手續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是基於他們的主要內容而成立的,這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一-方就不會設計另一方的內容,而是相對的。
同樣的道理,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聯,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溝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割開的內部聯系。因此,正確把握二者這層關系對於正確認定他們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㈤ 民事訴訟法第4條與法律適用法第41條是否沖突
不沖突,民事訴訟法適用的訴訟程序方面的問題,它的意思是涉外的民事案件回在我國審理答的不管適用哪國法律,訴訟問題均需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來進行指導。而法律適用法第41條指明的是當涉外民事法律發生沖突適用的是哪種實體法的問題,是一種沖突規范,最終指明的是實體法,而不管適用各種實體法若在我國進行民事訴訟,則訴訟程序都應當依據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二者是這樣的關系。
㈥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應該先學習哪一個
先學民法,民法是實體法,實體法學完再學程序法民訴法。
㈦ 大家誰有法律自考民法和民事訴訟法法的MP3講義,請發給我!謝謝!QQ郵箱[email protected]
群117342978是法律自考群,可以來交流,共同學習.
㈧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是什麼
一、復概念上的區別民法通則是制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保障權利方面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三、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當然以上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絕不是二者區別的全貌,僅僅是一些較為明顯的區別。
㈨ 請問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有區別嗎謝謝!
有區別。《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這是兩個法律。前者是回實體法,後者是程序法。
(一答)《民法通則》
《民法通則》是我國最基本的民法,它是用來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是實體法。
(二)《民事訴訟法》
該法規定的是當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發生糾紛以後,向法院起訴應該遵循的程序。是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