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誠信原則的適用
A. 行政法原則的要求有哪些
(一)合法行政原則
(二)合理行政原則
(三)程序正當原則
(四)高效便民原則
(五)誠實守信原則
B. 行政法的適用范圍
所謂行政法,是指調整由於國家行政權的作用而發生的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行政法法律淵源有很多,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解釋、國際條約、判例和指導性案例等。
行政法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行政主體法;
第二部分是行政行為法;
第三部分是行政監督法。
行政法的適用范圍: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法律關系。
C. 民法上誠實信用原則、行政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民訴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三者比較
可以寫篇論文了。比較點在於民事主體處分權利的平等性中的誠信是對平等主體間信賴利益的期待,行政法中則側重於公權力的合法合理行政,而民訴則是以誠信使得司法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D. 行政法誠實守信原則概念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義務,不得濫用權得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同時,誠信原則要求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E. 誠信原則的對當事人的適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合同意思表示真實,全面有效履行合同義務,信賴利益保護,涉及司法程序的,如實主張訴權等
F. 如何理解行政法上的誠信守信原則
誠實守信原則(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第二是信賴保護原則——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或意思表示的信賴而對自己將來的行為進行籌劃和安排,由此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法律保護,第三是行政允諾應予兌現)
G. 行政法的誠信原則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發展歷史
誠信原則首先確立為私法領域的「帝王條款」。法律上的誠信原則最先起源於羅馬法,羅馬法是以契約內容為核心的私法。在羅馬法中,有誠實契約和誠信訴訟。誠實契約的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要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在誠信訴訟中,承審員不受契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文字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事人的約定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約定之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判斷標准增加或者減少當事人所承擔的義務。誠實信用原則正是針對羅馬法的善意和平衡觀念,以及基於契約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公平合理和利益交換的特徵而逐步產生和得以應用的。
二、誠信原則適用於行政法的理論
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是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和執法實踐發展所共同認同的觀念。起源於私法領域的誠實信用原則正在成為公法和私法領域共同使用的法律原則。早期的行政法學理論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適用於民事法律關系的一個基本原則,規范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行政法屬於公法的范疇,調整領域和遵循的原則與私法不同,誠實信用原則不能納入行政法領域。但是行政法作為公法范疇,許多規定存在著不完善的現象,需要藉助私法某些原則來補充。1926年,德國行政法院就判決使用類推理論承認誠信原則適用於行政法。此外,日本也都積累了很多誠信原則適用於政府管理領域的司法判例。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
(一)私法中的誠信原則比如我國《民法通則》明確確立了涵蓋全部民事關系的誠實信用的原則。其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由此,誠實信用原則就適用於「一切權利的行使和一切義務的履行」。
(二)民法中的誠信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私法和公法的共同原則。對於誠信原則的內涵,許多學者都有其不同的見解。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對行政法誠信原則的內涵作出規范性定義存在著很大困難,因此,需要密切聯系民法誠信原則的內涵予以研究。
民法中的誠信原則主要包括:
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
2.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信守承諾是誠實善意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行為當事人對於自己行為承擔後果的責任意識。締結契約並實施,能夠節省交易成本,體現了社會成員的互信互利關系。民事法律制度中可以體現誠信原則的信守諾言的要求有:權利失效等。
3.民事主體應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要求在法律交往中,要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從而避免出現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情況。民事法律制度中可以體現誠信原則的公平合理的要求有:情勢變更原則等。
(三)誠信原則的行政法內涵
誠實信用原則是私法和公法的共同原則。所以,誠實信用原則所包含的各種規范要求同樣適用於其他法律范圍。將誠實信用原則納入行政法領域,在原則的內涵上也包括民法中誠信原則所具有的特徵,包括誠實信用、信守諾言以及公平合理、兼顧各方利益等。從這個方面來說,誠實信用原則的行政法意義也可以歸納為這三個方面。但在具體要求上,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
適用特點。首先,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當事人之間要建立法律關系必須雙方意思一致,所以誠實信用、信守諾言以及公平合理、兼顧各方利益對雙方當事人都適用。但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利,處於強勢地位,而行政相對人處於被支配的地位,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必然會出於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而有所偏重。要實現行政執法的公平正義,誠實信用原則必須是針對行政機關提出,而非針對行政相對人。
H. 「以誠實信用原則排除現行法律的適用」具體什麼意思能舉例說明么
在民法中被譽為「帝王條款」[1]的誠實信用原則,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管法律條文的制定如何完美,如果執法者對其內涵沒有真正了解、對其本質沒有真正把握、在司法活動中沒有對其准確地動用,其價值必然難以實現。誠實信用原則本身所具有的「非規范性、模糊性、衡平性、強行性、強制性補充性」[2]等特點,決定了其在適用上存在相當程度的困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法官如何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甚至比作為法律條文的誠實信用原則來的更為重要。
舉例感覺有點困難~~
I. 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與適用
隨著現代訴訟觀的確立,作為道德原則的誠信原則日益受到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關注,成為貫穿於整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法官、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都應受誠信原則的規制。
關鍵詞: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當事人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及根據
(一)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確立
1、有關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的學說論爭。誠信原則作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或稱帝王原則,能否在民事訴訟領域適用並成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呢?對此,世界各國學者間長期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德國學者羅森貝克認為,誠信原則是較為模糊的道德尺度,而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採用明確標准,不應適用誠信原則。德國另一位學者Theuerkauf從維護法的安定性出發,認為不應將誠信原則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條准則,並指出其觀點早已被德意志法院所確認。日本學術界在戰後反對在民事訴訟法中引進誠信原則,其理由是:第一,處理繁雜的民事訴訟程序應客觀地適用明確的基準、遵循具體的規范,而體現在一般條款中的誠信原則有違反制度目的之虞。第二,具有誠信原則的價值判斷已具體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之中,因而無需在此以外再規定一條抽象的誠信原則,這樣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害的。第三,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性抗爭活動,只要雙方當事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具體規定去進行就可以了,而不必要在法律規則之上再加上一條倫理規則。[1](P166)
訴訟法學之父德國學者赫爾維希認為,從訴訟法的精神來看,應當承認當事人有真實義務,訴訟程序應不允許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違背誠信原則。巴姆巴哈認為,誠信原則支配的民事訴訟法,實與支配一切法域相同,國家決不給不正之人或無良心之人以一種工具[2](P19—20)。日本訴訟法學者谷口安平認為,民事訴訟中應確立誠信原則,並把這一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在我國,多數學者主張將誠信原則引入民事訴訟法中,並據此建立一些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各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從而實現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全面、有效的調控。但有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如黃娟博士利用「語境說」對誠信原則提出冷思考,強調中外文化傳統、制度等差異性,認為我國尚不具備確立誠信原則的條件[3].
2、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立法規定。盡管在學說 上存有爭議,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訴訟觀念 及訴訟本身的變化,誠信原則逐步被各國民事訴訟法所 確認並成為一項基本原則。
1895 年頒布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據以聲明所必要的一切情事,必須完全真實且正確地陳述之」。這可以看作是真實義務的立法先河。真 實義務的確立使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不僅成為可能更成為必然。同時,也為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法 中的廣泛適用提供了契機[4].
在德國,最先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是最高法院 1921年6月的一個判例。德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這樣論述:「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事人的訴訟關系與他們在實體法上的關系同樣受誠信原則的支配」。[5] (P20)不過,真正使誠信原則在德國民事訴訟中得以確立,當歸於1933年德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在此次修改中,增加了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真實義務的規定:「當事人應就事實狀況為完全而真實的陳述」。
日本1996年《民事訴訟法》第2條則明確將誠信原則規定為統率一切的基本原則:「法院應為民事訴訟公正並迅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以誠實信用為之」。
美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像大陸法系國家那樣直接採用誠實信用的概念,但是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禁反言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實施的訴訟行為必須前後一致,不得故意作相互矛盾的陳述。對於矛盾行為,法院應予禁止。例如,在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中,當事人之間相互開示證據,就不能使對方感到為難或受到壓力,也不能讓對方當事人蒙受不必要的經費負擔,否則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發布保護令,以保護申請人的利益。
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明確規定誠信原則,但民事訴訟法律規范體現了誠信原則的精神實質。如對證人如實作證義務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在二審中提出新證據導致發回重審的須承擔訴訟費用的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由此看來,應當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是確立了誠信原則的。
總之,通過各國立法,誠信原則一方面已經滲透到訴訟的各個程序之中,成為各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受立法的影響,「無論是學說或者判例都不再懷疑在民事訴訟中適用誠信原則的可能性了」[5](P20)。民事訴訟應適用誠信原則的觀點取得了通說地位,法官也在積極地、頻繁地適用誠信原則以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糾紛和法律問題。
(二)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確立之依據
作為道德規范的法律化,誠信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確立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
。。。。。。。http://www.ozhao.com/lunwen/d7e5/lunwen_13959.html
J. 誠信原則適用的條件
指當事人真誠地向對方充分而准確的告知有關保險的所有重要事實,不允許存在任何虛偽、欺瞞、隱瞞行為。而且不僅在保險合同訂立時要遵守此項原則,在整個合同有效期內和履行合同過程中也都要求當事人間具有誠實守信原則。
誠信原則為什麼要有呢?
是因為如果沒有誠信原則,虛偽、欺瞞、隱瞞行為就會大量出現。當定合同時,也會不按照合同上的條約來執行。因此,誠信原則是必不可少的
歷史淵源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現了「誠信」一詞。《商君書•靳書》把誠信與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並稱為「六虱」。但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但在當時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並未明確確認誠信原則。一些學者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cexveptio dol generalis)。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
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condictio indebiti)。中國有學者認為,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