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定位
❶ 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什麼決定的
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政府的執行力以及政府的威信力國家的法律效應來決定的
❷ 行政法規的地位如何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❸ 如何理解行政程序法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程序法的地位如下:
行政法是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的有機統一。行政實體法對行政關系進行實際調整,即對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影響,主要規定行政機關在某種條件下依法使相對人獲得某種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的法律規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政機關有什麼權力,即能做什麼。行政程序法是對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行使或者履行實體權利義務時的程序作出規定的法律規范,主要是規范行政主體行政行為,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政機關如何行使權力,即怎麼做。任何行政行為都是實體性和程序性的統一,不存在沒有實體內容的行政程序,也不存在不通過程序就能實現的行政實體內容。實踐中的行政行為,或者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或者由於不公正或繁瑣的程序而使行政行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嚴重影響,實體權利要通過正確的程序予以保障,否則,實體權利將難以實現,或者將遭到很大損害。行政程序的重要性,使行政程序必須制度化、法律化,以避免和客服主觀隨意性。獲得法律確認的行政程序,它的各項具體程序制度,本身又成為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它將賦予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時擁有程序上的權利,當然也要求相對人承擔行政程序方面的義務。行政程序同樣也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
行政程序法的作用如下:
1)促進行政民主;
2)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行為的效率取決於——行政方式的適當選擇、環節的合理安排、過程的科學組合,以保證行政機關活動的合理化和科學化。
3)行政違法行為的發生大都與制度不完備、程序不健全有關;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不給失職與濫用職權留有餘地,從而起到確保行政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作用。
4)監督與控制行政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A:行政程序法使行政程序成為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
B:行政程序法是杜絕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政違法行為的有效手段;
5)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❹ 憲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嗎
有,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憲法主要是對國家權力的實現方式、運作及公民基本權利進行規范確認。
民法、刑法、行政法都是屬於部門法,其調整的法律關系的領域不同。刑法是國家對觸犯社會公共利益或者說是國家利益的行為給予最嚴厲的制裁,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主要是對行政權的存在及行使進行明確規定。
(4)行政法的定位擴展閱讀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 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是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是我國當前現行憲法。
❺ 如何確定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專主體:行政主體和屬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
❻ 行政事實行為的行為定位
大陸法系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界定行政事實行為,至今尚無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對於行政事實行為的研究也從一開始把行政事實行為視為『法外之行為』的階段,發展到了認為行政事實行為也應受行政法的約束,探討如何通過行政法上的途徑對事實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救濟的階段。英美法系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不對行政行為作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界分,但堅持只要是公民的權利受到了行政行為的影響,都能通過司法途徑獲得救濟的觀點,在其獨特的司法制度中,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選擇模式。
在中國,行政事實行為的概念最早見於第一本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該書作者提出,行政事實行為是指不直接產生法律後果的行政行為。雖然行政事實行為的概念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但是中國行政法學界對於行政事實行為的理論研究並沒有深入下去。尤其在中國的行政法教科書中,行政事實行為的理論鮮有人提及。以「行政事實行為」為專題的學術論文更是屈指可數。有的學者甚至於把行政事實行為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來對待。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教材《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書中,章建生談到:「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以不產生法律約束力,而以影響或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行為。」從研究的現狀來看,不但缺乏對行政事實行為內涵的同一性認識,而且對於行政事實行為理論的價值、分類和救濟問題都缺乏系統的研究。
以意思表示要件為標准,民事行為分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因此行政法學界也有人以意思表示要件來劃分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此,正確界定行政事實行為,首先需要澄清民事事實行為的理論。許多德國民法學者指出:「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大陸法系學者通常都很熟悉的法律行為,……另一是事實行為(Realakte);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核心區別在於後者不依賴於行為人的意圖而產生法律後果,而前者的法律後果的之所以產生恰恰是因為行為人表示了此種意圖,即法律使其成為實現行為人意圖的工具。」中國台灣地區的學者深受德國的影響,大多數學者認為,「事實行為者,基於事實狀態或經過,法律因其所生之結果,特付以法律上之效力的行為也。」以中國民法學界的通說「所謂民事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客觀上能引起事實法律後果的行為。」中國民法學界對於民事事實行為的界定同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民事理論上的概括大體相同。在民法學界,學者們基於調整方法的不同,而對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進行了區分。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作為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的兩類法律事實究竟有何不同呢?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的外在表示。例如當事人為訂立合同而發出的要約行為就是一種意思表示。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客觀法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要事實上有這些行為,即能發生法律上的效果,行為人有無取得此種法律效果的意思,在所不問,這些行為都被稱之為民事事實行為。其次,民事法律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法律效力。法律賦予法律行為以法律效力的理由,在於行為人慾其意思表示,也欲發生如此之效力。而對於事實行為而言,具有法律意義的,不是行為人的意圖,而是行為的客觀結果。
❼ 行政法的功能定位
搜索吧。
❽ 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什麼決定的
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行政管理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